<p class="ql-block"> 仁寿县东部有个龙桥场,距今有1000多年的历史,过去曾是南来北往连通成渝的茶马古道驿站。 </p><p class="ql-block"> (一)独特街景一一美</p><p class="ql-block"> 龙桥场距仁寿县城32公里,位于龙水河与贵平河交汇处,因场镇旁边小溪上有一座石拱桥,石桥上刻有一条龙而得名。场镇由南向北,依山傍水而建,古街道总长两百来米,场头到场尾成一条直线,中间一条阴沟将街道一分为二,依山的一面叫大街,傍水的一面为小街。龙桥场建筑风格独特,街道楼阁庭院交相辉映,清一色的小青瓦房覆盖整个街面,无论是晴雨天气,赶集的人无需雨伞。古时候,这里商贾云集,是成渝古道的必经之地。从这里往北走梧桐寺(凤梧)、镇金桥(镇金)、三岔坝、翻越龙泉山的五龙场,穿窑子坝至成都。往南经鸭子池(鸭池)、白土镇(北斗)、四眼桥(发轮)、过鹅滩子、球溪河、走资中、内江、隆昌、永川至重庆。南来北往的客商通常要在这里歇脚,古戏楼,大小客栈、酒家、商铺、茶馆等一家连着一家,稍大点的客栈后院都有马棚。众多马帮通过这条古道,将食盐、布匹、煤炭等生产生活用品运到四面八方。由于地处古道驿站,过去龙桥场袍哥舵把子三教九流齐聚,气功武术镖局应运而生。据说在清末年间,辜家坝的辜耀文,从小喜欢武术,夏练三伏冬练三九,晨踏草丛露不滴,疾走河塘水不惊。当年武术比赛过关斩将,在成都武术擂台赛一举荣获“金章”。1949年11月,人民解放军入川途经这条古道,在这里过了三天三夜。龙桥场是成渝路上名副其实的古道驿站。解放后,在我的记忆中,当年的原大街从北向南依次为医院、榨油厂、供销社、乡政府(公社)、饮食店,街道商贩。小街由南向北为,屠场、铁匠铺、旅店、茶馆、理发店等。两街在南面合二为一,形成一个宽阔的院坝,临河岸是一座古戏楼,戏楼两边是耳楼,戏台楼角雕龙画凤十分精致,每年都有剧团来此演出。据传,当年龙桥的水质好,酿造的酒誉满四乡,简阳一戏班到此演出川剧《姜太公》,扮演者由于戏前畅饮龙桥酿液还未醒酒,锣鼓闹台过三(川剧戏前十五分钟的序曲)而仓促上场,一出马门忘了词,开口唱道:太公钓鱼在高山上(应为:江边上),鼓师听后,先是一惊,山上没水怎么有鱼来钓,但灵机一动,立马救场帮腔唱道:高山上有口大堰塘(有塘有水就有鱼,合乎情理了)。如果鼓师不随机应变,那场戏就演砸了。在这座古戏楼,逢年过节除了外地戏班子来演出外,本地还有一些川剧票友时不时地唱围鼓。戏楼对面靠山处有二十级台阶,拾级而上是一座古庙(文武宫),后改成了粮站。戏场坝是人们看戏看电影或集会的地方,逢集又是农民买卖农产品的市场。20世纪70年代后,古戏楼被拆除建成了礼堂,后又拆建成了住宅和商铺。大小二街合二为一,街道上的小青瓦房被参差不齐的楼房和商铺取代。当年龙桥场镇非常闹热,场头场尾和溪边有几棵硕大的黄桷树,风景极美,十里八乡的老百姓都喜欢来这里赶集。</p><p class="ql-block"> (二)三个牌坊一一奇</p><p class="ql-block"> 让人叹为观止的是,在集镇方圆一华里的范围内,分别建造有三座古牌坊。建立在距古街约200米东面山坳的一座是“贞节牌坊”。据说是为一位其夫从军出征而亡,守寡终身的节女而建造。而建立在距古街约300米西北面牛卵洞山坳的为“功德牌坊”。相传在明末清初年间,为褒奖龙桥一位在朝廷为官的大将军陈必超而建造。陈大将军在抗击外敌入侵时屡建奇功,深得皇帝的赏识,但此人嗜酒如命,文武百官早朝时他都忍不住饮酒,他有一个龟形瓷酒壶,每当早朝时,将酒壶双耳系上绳子,挂在胸前藏于官服中,在低头朝拜时,用插在酒壶中的吸管饮酒。一次,因晨无早炊,空腹饮酒而醉卧圣殿,皇上一怒之下将陈必超贬去云南镇守边关,死后葬于昆明。这个龟形陶瓷酒壶被其后代拿回老家,流传至今。据家住陈家坝的龙马镇干部陈良均讲,他前些年还见过这个龟形瓷酒壶,只是瓷壶两边系绳的耳朵缺了一只。在正南街口的一座为“标志牌坊”,是龙桥场的标志。著名的龙桥“一里三牌坊”,可惜在“文革”时期被毁,不然必定是仁寿县不可多得的历史文物。</p><p class="ql-block"> (三)摩崖造像一一多</p><p class="ql-block"> 在仁寿县东部的乡镇中,文物古迹摩崖石刻最多的地方当数龙桥。仅龙桥村境内就有4处摩崖造像群,分别是观菩堂、石佛沟、奓(音渣,四川方言,张开的意思)口岩和千佛寺。其中省级文物保护1处,市级3处。位于龙桥村12组的观菩堂崖墓石刻属省级文物保护,建于南北朝,距今已有1500多年历史。崖墓共4座,分布100平方米,岩穴墓均为长形,双门楣,门额上方依岩镌刻人字形悬山式屋顶,墓室均为圆柱体穹隆顶,高1.65米,宽2米,墓穴之间岩壁上阴刻有鱼5尾、马5匹、树4株,外顶刻有日月。市级文物保护3处,分别是:①位于龙桥村7组的奓口岩摩崖造像群。共15龛、101尊,建于唐代。分布面积150平方米左右,分布在长30米、宽5米,距地5米的岩壁上,其中观世音菩萨一尊。②位于龙桥村6组的石佛沟摩崖造像群。共18龛、392尊,建于唐代。分布面积60平方米,分布在长30米、宽2米的石岩壁上。③位于龙桥村5组的千佛寺摩崖造像群,共27龛、246尊,建于唐代。分布在长10米、宽10米,距地1米的岩壁上,造像均为深雕。尤其是7号龛:坐南向北,佛道合龛,佛居右,道居左,均结跏趺坐于束腰帷幕莲台上,佛着圆领衣,道着交领衣,广袖,佛右侧光头处站立一弟子,道像左侧头光处侍立一女真人,右侧壁,一菩萨左手执瓶,右手挽帛,赤足。</p><p class="ql-block"> (四)古桥令人一一惊</p><p class="ql-block"> 流经龙桥的两条河流上,分别建有5座古桥。建在龙水河上的有3座,依次为中河桥、高坝桥和辜家坝桥。建在贵平河上的有2座,一座是奓口岩桥,一座是小坝桥。这5座古桥,怜人惊叹的是,每座桥的桥板很宽大厚重,一个桥板长约2米,宽1.5米,厚0.8米,仅一个桥板就有2.4立方米,按立方米3000斤计算,重达7200斤,如果用人工抬,大概需要72人,由于古时路面狭窄,若从采石场将桥板运到河床安砌,几十人的抬运根本不可能。据前辈讲,这种宽大厚重的桥板,是古人用圆木滚筒垫在巨石下面,数十人用棒撬绳拖运到现场安砌的。可想而知,古人当年建一座石桥有多难。建在龙水河上的中河桥,当地人又称神仙桥。据传,当年桥刚建好后,请县令前往“踏桥”,相当于现在请领导或名人剪彩。当时,现场热闹非凡,鞭炮齐鸣,县太爷下轿后还未踏上新桥,人们就看见一位衣衫褴褛的农妇从对岸走上石桥,人们惊呼,还不快滚。农妇根本无视大家的呼叫,疾步走到桥中央。这时,县令护卫剑拔弩张,正准备上前缉拿此人时,只见农妇立马趴在桥板上不见踪影,随后,一股青烟直冲云天。县长和护卫及围观百姓见后,脸都吓白了,同时下跪磕头作揖,乞求神仙原谅!事后,县令专门拨款在中河桥东岸修建了一座石牌坊,以纪念这位“踏桥”的仙女。龙桥的两河五古桥一牌坊,除贵平河上奓(渣)口岩的那座古桥尚残存外,其余的石桥和牌坊,由于“文革”时期破四旧和尔后建公路桥、电站而被毁拆除。</p><p class="ql-block"> (五)千佛寺院一一叹</p><p class="ql-block"> 龙桥场虽不大,但历史十分悠久。仅龙桥村范围内就有千佛寺、白云观、观音堂3处寺庙,其中距龙桥场约500米的千佛寺面积为最大。千佛寺面积1000多平方米,据传印度佛教经西藏传入四川后,在这里建造的一座佛教寺院,建造历史无法考证,但寺院背后的摩崖石刻群经县文物部门鉴定,建造时间为唐代。寺院正殿为大雄宝殿,正殿的立柱,最高的近10米,直径约0.5米,据说是马槡树的。当年乾隆皇帝微服私访来到四川,途中暑热寻饮水之时,将坐骑皇马拴在马槡树上,由于马槡树疯长,待乾隆返回寄马处,皇马已被疯长的马槡树活活吊死,乾隆气愤地指着马槡树诅咒道:“三月三你必定短嫩尖儿”。皇帝金口玉言,从此,马槡树尖儿在三月三都自动垂头而断尖,再也成不了树,被农民砍掉作为烧柴。千佛寺是一座大四合院,正殿和两边厢房及厅房,塑造有形态各异惟妙惟肖的佛像达几百尊。解放后,人民政府为开办学校,将千佛寺的佛像全部清除。据居住在寺院附近,现年86岁高龄的退休教师杨老师讲,当年清除佛像其他人怕遭报应不愿干,由于他家出身不好,政府就安排他带领一批青壮年去拆除寺院的佛像,他们用绳索套在佛像头上,一尊一尊地将其拆掉清除,干了三个多月才清除完。他说,让人惊叹的是,过去只知佛像是泥塑的,里边不是泥就是草,而千佛寺的佛像我们拆开一看,腹部内脏同真人一般,心肝肺肚肠五脏六腑俱全,肠子是用红绸子做的。在拆最后一尊佛像时,底座下发现一窝蛇,被我们当场赶走。千佛寺院坝中有一株桢楠古树,属珍贵树种,因枯老空心,几年前才砍掉。千佛寺解放后直到2000年,一直是乡(公社)中心校和初级中学校,过后中小学才陆续搬迁到场镇边的牌坊坳至今。</p><p class="ql-block"> 龙桥历史悠久,从一而终无别名。不像其周边的场镇,如龙马曾叫马家溪,曲江原名张家桥,凤梧过去称梧桐寺,而龙桥则无论时代如何更替变迁,既没别名也没曾用名,千百年来一直叫龙桥。“古道西风瘦马,小桥流水人家”。这正是古道驿站龙桥的真实写照。</p><p class="ql-block"> 龙桥文化底蕴丰厚,文物古迹众多。每当走进龙桥,看到这些幸存的文物古迹或遗址,置身其中,让人仿佛有穿越时空的感觉,千年古寺的钟声,盛唐石壁的凿造声,古道马帮的铃声和古戏楼上的川剧锣鼓声,仿佛还在耳边回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