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5月18日的江南,冷暖自知。午后,微风不燥,阳光正好,我们在九歌老友竺先生的带领下,踏着青石板路走进了东林书院。竺先生是新无锡人,与九歌是大学同学加同行,同窗友谊久远。</p><p class="ql-block">听竺先生介绍,东林书院绝对值得看看和走走。目前是我国诸多书院中的一颗璀璨明珠,自宋代创立以来,一直传承儒家文化思想,并将宋明理学发展推进到一个崭新的阶段。明代东林讲学被公推为学界楷模、思想典范,其"实学、实用、实益"的经世致用精神更令世人敬仰,有"言正学者,首东林"的美誉。</p> <p class="ql-block">这座始建于北宋政和元年(1111年)的古老书院,在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由顾宪成、高攀龙等人重建后,成为了明末最负盛名的讲学之所,也成为了无锡新时代的文化地标。</p><p class="ql-block">穿过"东林旧迹"石牌坊,时光仿佛在此处凝结,又从此处向内外流转。依庸堂前那副著名的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在石碑中显得格外醒目。那楹联上已经有些模糊的字迹,仿佛让我们触摸到了木质特有的年代沉香。</p> <p class="ql-block">转过回廊,丽泽堂的月洞门框出一幅水墨丹青。这里曾是东林学派的核心讲坛,高攀龙、顾宪成等大儒常在此讲学。我凝视着堂内陈列的明代书案,想象着当年那些"持正论而不阿"的学者们在此挥毫泼墨、激扬文字的场景:高攀龙先生正在讲授《周易》,学子们或凝神静听,或奋笔疾书。</p><p class="ql-block">丽泽堂始建于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丽、连接意,泽,水。两泽相丽,万物滋益。此处以丽泽名堂,借喻朋友之问相互切磋讲学。该堂名由东林首领顾宪成亲自拟取,就是以文会友,以友辅仁的意思。天启六年(1626),该堂被拆毁,崇祯二年修复。</p> <p class="ql-block">丽泽堂在万历年间,每月举行"东林大会","裁量人物,訾议国政",形成了影响深远的东林学派。当时,吴越江南士友及全国各地学人同志联翩来集,会聚此堂讨论,经常师众盈庭、盛况空前。</p><p class="ql-block">顾宪成指出:"学问须大家商量,须用大家帮扶方可得手。"并要求学子:"并胆同心,细细参求,细细理会,未知的要与剖明,己知的要与印证,未能的要与体验,已能的要与保持。"这种强调"实学"、"实用"、"实益"的务实学风至今仍“在线”。</p> <p class="ql-block">东林书院的泮池,始凿于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时称月河,东西横贯道南祠与东林精舍门前,呈半圆形,黄石驳岸,上架桥。其来历与古代学宫前所凿泮池涵义相同。明代泮池现仍深埋地下。1994年,在发掘明代泮池的基础上,改筑方池与拱形小桥。现今泮池仅为原月河的六分之一,水深与原河保持一致。</p><p class="ql-block">我们缓步走过伴池小桥,在池畔的石碑前驻足。碑上"铁肩担道义"五个大字笔力雄健,让人想起天启六年(1626年)间,杨涟大义凛然弹劾魏忠贤二十四条大罪的奏疏。后来,魏忠贤罗织《东林点将录》,将书院定为"讲学聚徒,妄议朝政"的罪证。这位东林党人最终惨死狱中,临终前写下"大笑大笑还大笑,刀砍东风,于我何有哉"的绝命诗。</p> <p class="ql-block">如今,那些慷慨陈词的声音早已消散在历史长河中,唯有墙上"愿闻己过,乐道人善"的训诫依然清晰可见,仍在默默地诉说着东林学人的政治理想。在这里的所见所闻,让我们后知后觉到,曾经有那么一群慷慨激昂的读书人,将"家国天下"四个字刻进了江南的烟火里;他们以身作则,让那句"莫谓书生空议论,头颅掷处血斑斑"的诗有了温度。这就是刚烈与柔情并举的东林精神,我自叹不如!</p><p class="ql-block">道南祠内,科举匾额在昏暗的光线下泛着幽光。我仰头细看那些记载着"一榜九进士"辉煌历史的金匾,忽然注意到角落里一块不起眼的木牌,上面记载着崇祯十五年(1642年)无锡知县曾樱重修书院的经过。就在那一年,清军已攻至山东,大明王朝岌岌可危。曾樱以及东林人重建这座精神殿堂之举,唱响了“孔孟师道未穷尽,国之栋梁少年雄”的壮士挽歌,也让我想起梁启超先生的《少年中国说》中“少年强则国强”之评说。</p> <p class="ql-block">依庸堂是东林书院重要建筑之一,始建于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即依乎《中庸》之意:"庸义有二,庸,恒也,有久而不变之意,又,平也,有适中之意,即强调并发挥儒学经典中《中庸》的思想宗旨。当年,各郡各地赴会东林学者,在大会开讲之前,都齐集此堂,客东主西,以年龄为序、分班排列,相互对揖交拜,举行讲学仪礼场面热烈又隆重。</p><p class="ql-block">天启五年(1625)该堂被阉党强令拆毁。崇祯二年(1629)下旨修复,后于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修复。它是东林学派学术领地象征。当时及清代人们认为"脚迹得入依庸堂,人生一大幸。"现此堂内仍保存有明代《依庸堂记》碑刻原石。</p> <p class="ql-block">燕居庙始建于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中设几案奉木主、为祀至圣先师孔子专祠燕居取自《论语述而》"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即"宴居",闲居之意。书院为社会私家讲学之所,它有别于府县学宫孔子的"大成殿"故取"燕居"名祠。大殿东西两侧分别设典籍室、祭器室,是专门贮藏书院经籍图书及祭器乐器之所。</p><p class="ql-block">燕居庙院中有一株万历年间栽种的古柏,它见证了书院的兴衰沉浮。“据说,天启年间阉党拆毁书院时,它被砍去大半,没想到第二年又抽出了新枝,象征着那些为理想殉道的东林党人“吾以吾血荐轩辕”,为华夏留下了一篇“野火春风斗古城”的史诗。</p> <p class="ql-block">当年的东林书院为当时著名学者杨时长期讲学之所,他是东林书院的创始人,并且在儒家理学南传的过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顾宪成所撰名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更是广为传诵。东林书院传承至今,近千年的丰厚历史底蕴和人文内涵,旨在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从杨时的诗作《东林道上闲步》与程颢的《秋日偶成》的诗意里不难看出东林党人对江南文脉与生活美学的美好想象。我想等有时间一定再会细品名家诗作里的家国情怀!</p> <p class="ql-block">新东林书院咖啡屋的装饰不仅有历史的回望,还有不少网红打卡语与“逢考必过”的美好企盼。我们一边喝着茶,品着咖啡,七嘴八舌地交流着各自的参访心得:东林书院不仅是一座建筑,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那些"一堂师友,冷风热血,洗涤乾坤"的东林党人,他们“抛头颅洒热血”之壮举诠释了什么是知识分子的担当。</p> <p class="ql-block">今天,我们漫步在这古老的庭院中,不仅是在触摸历史的痕迹,更是在与那些不朽的灵魂对话。只要这种"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精神还在传承,东林书院就永远不会真正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