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v><br></div><h1><b><font color="#ed2308">内容提要:</font></b></h1><div><br></div><h1><b><font color="#ff8a00">一、潘少奇-细讲混元桩+吐故纳新桩笔记与视频剪辑</font></b></h1><div><br></div><h1><b><font color="#ff8a00">二、管家养生知识分享</font></b></h1><div><br></div> <div><br></div><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ff8a00">一、潘少奇-细讲混元桩+吐故纳新桩</font></b></h1><div><br></div><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ff8a00">笔记与视频剪辑</font></b></h1><div><br></div> <div><br></div><h1>随着同修们进入我们养生和太极拳的这个行列,我们逐渐的体会与感悟到了其中的好处。为什么一而再再而三的,不断的讲桩法的重要性呢?给大家举一个简单的例子。<b>桩法就像我们在盖大楼的过程中的地基,地基越稳越深厚,越牢固,大楼自然会起的越高</b>。所以桩功的重要性,相信很多同修都已经体会到了。<b>不论是学习太极拳还是内家功法,第一堂课都是去学习桩功。</b></h1><h1><br></h1><h1>所以,我们今天这堂课,继续与大家分享桩功的重要性,和一些动作的基本要领,带领着大家更好的去体会,站桩的好处和进入站桩的状态。 </h1><h1> </h1> <div><br></div><h1>很多同修喜欢把桩功带入晨练当中,小潘老师建议大家在早晨刚起来时候,阳气刚刚升起时,我们做一些简单的动作,带入我们桩功练习当中,唤醒我们身体的气机运行。让我们更好更快的进入站桩状态。</h1><div><br></div><h1>很简单的几个动作,有时间的家人可以跟着我一起去锻炼,很简单。</h1><h1><br></h1><h1>首先从头部,肩部,手臂,腰胯处,腿,膝盖,还有我们的脚腕,做一下简单的活动。</h1><div><br></div> <div><br></div><h1><b>细讲与答疑</b></h1><div><br></div><h1 style="text-align: center;"><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1、站桩过程中,最常出现的问题是肩膀酸痛,腰酸背痛,还有腿部发抖。</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br></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这些情况出现之后,我们先检查自己的动作规范,是否做到虚灵顶劲,沉肩坠肘,含胸拔背,松腰沉胯。</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br></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如果这些动作都没有问题,说明我们身体在向好的一方面去发展。因为这些情况在太极拳里面叫做松劲儿的过程。</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br></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以前,由于身体的一些动作行为不规范,会导致身体出现种种的毛病,如腰间盘突出,或者是肩部的平肩耸肩,种种的问题。<b>站桩的过程,就是在调节我们身体内部,重新给他做一遍清洗,重新做一遍规划</b>,所以在站的过程当中出现这些情况是一些正常现象。</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br></span></div></h1> <div><br></div><h1>2、呼吸不畅,气胸闷胸的感觉。做吐故纳新时候,我们呼吸过程中,要吸的满。我们要注意,所谓呼吸是我们身体整体的呼吸,鼻吸时候带动了我们整个身体在呼吸,使身体吸满,不只是我们的胸腔,我们整个身体吸满,吸满的时候就有一种拉伸,向上撑满的感觉。口呼时身体整个向外,把我们身体的浊气排出,放松,自然。</h1><div><br></div><div><h1>在做混元桩过程当中,我告诉大家身心要像水一样,去流通我们身体各个部位,我们的身心就如水一般,流到我们身体不舒服的地方,我们要<b>像水不仅包容万物,同样也是滋润万物。在站桩过程当中,我们还要做到抱元首一,中正安舒。</b></h1><div><br></div></div> <div><br></div><h1>3、检验自己松和紧这两个状态的一个方法。</h1><div><br></div><h1>首先,身体站直,双脚并拢。我们这个时候全身用力,猛然放松。突然放松,我们身体是一个懒散,这个不叫做松,这个叫做泄,泄和松之间是有差距的。</h1><div><br></div><h1>什么是松,我们还是回到虚灵顶劲。慢慢的将身体向下松,向下松。感觉膝盖处快要弯曲的时候,保持这个状态。这个时候无论是我们的肩膀还是手臂,腿部,腰部,胯部,都是一个放松自然的状态,很舒服。这个就是我们松,而不是泄。</h1><div><br></div><div><h1>所以在练习过程当中,一定要注意判别这几个动作,很多同修在做的时候,塌腰驼背,调整起来,虚灵顶劲,松腰沉胯,调整肩膀过于紧张而导致的耸肩,沉肩坠肘。<b>膝盖处由于我们蹲的太低,我们要回归微屈,膝盖微屈即可,身体的整个重量要放到我们的脚底处,用脚底回馈给大地,让大地包容一切。</b></h1><div><br></div></div> <h1><br></h1><h1>4、脚底麻。脚底麻,我们的重量放到脚底的时候,并不是说只是放在脚底,我们还有一个向下渗透的感觉,就是我们要顺着脚回馈给大地。</h1><h1><br></h1><h1>拳论中讲到一句话,叫做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为什么要其根在脚呢?我们在去发劲的时候,这个劲道是由脚发起的,由脚发起的这个地方,还是来源于我们地面,所以在站功的过程中,往下呼气,我们重量不要只限于放到我们的脚底处,要回馈大地,渗透进入我们的大地之间。</h1><h1><br></h1><h1>脚底发麻,就是因为我们这个桩站战死了。师傅经常告诉我不要站死桩。所以说我们<b>在站的过程中一定要检查身体是否松着劲,然后把身体松下去的东西回馈给大地,把我们的脚掌也要放松。</b></h1><div><br></div> <div><br></div><h1>5、膝盖抖动是什么情况?膝盖抖动,就是我们膝盖僵硬,我们要么就是蹲的太低了,所以这个时候稍微往上提,膝盖微屈,就是我们手腿伸直,突然蹲一下,慢慢去找这种感觉,是微曲,而不是向下蹲太厉害,微曲。</h1><h1><br></h1><h1>膝盖处抖动,如果检查到我们身体的各个动作都没有问题的话,那就是我们在松劲的过程。它是一个转变,<b>站桩不是一日之功,它绝对是由量变到质变的一个过程。我们需要长期的积累,才能感受到站桩带给我们的好处。</b></h1><div><br></div> <h1><br></h1><h1>6、臀部要往后坐一点吗,这个就是我们最关键的问题,腰部和臀部。我们正常走路的时候,腰部是向下塌的,我们要把它顶出来,把腰部填死,屁股叫做溜臀,但绝对不是撅屁股。溜臀就是我们的屁股往下溜的同时就会往上卷,它是一个弧线,往下往上卷。这时候我们的腰部基本上是平的。但是凡事都不可以做太过,要守中,不可以为了追求溜臀和顶胯的一种感觉,我们使劲的往上翘,胯就紧了,就没有做到我们的松腰沉胯。随着我们时间的日积月累,逐渐的把我们的脊椎拉直。变化绝对不是一天就可以变化过来的,一定是我们时间日积月累,从量变到质变的一个过程。</h1> <h1>7、身体重心向前,正常吗?我们在站桩过程当中,重心在什么位置呢?在我们的涌泉处。随着我们站桩的时间的延续,<b>重心放在我们尾闾处,尾闾中正,放在我们两脚中间</b>,把重心放在这个地方。身体前后晃动的原因,是因为我们的身体自己在寻求一个平衡感。因为在我们没有去练功法之前,身体是不知道什么是中正,不知道什么是尾闾。所以说,当我们达到这种状态的时候,身体会自行的去调节,追求中正的感觉。</h1><div><br></div> <h1><br></h1><h1>8、注意力集中在呼吸上,对吗?凡事不要讲太过,如果我们只是单纯的把注意力在呼吸上面,这个就讲到了意念的问题。</h1><h1><br></h1><h1>身上无处不是意念,包括我们的呼吸也是,如果我们注重在呼吸上,那么我们的呼吸就有可能会出现孥气,身体呼吸不畅的感觉。我们讲过要松静自然,凡事要守中要合一。所以说不管是什么地方,我们腰胯也好,丹田处也好,我们的头部,或者是我们的眉心处,都要做到自然。挂着它,而不是想着它,就是这个地方我们挂着它即可,而不是说始终盯住这一个地方,这个叫做偏。</h1><h1><br></h1><h1>站桩一定是追求松静自然的状态。千万不要觉得,我手发麻发胀,意念就一直在这个手上,是不对的。还是<b>把意念回来,关照我们身体其他的部位,身体整体的状态。时刻注意我们身体动作是否自然,是否规范,身心是否安静。</b></h1><div><br></div> <h1><br></h1><h1>9、每次练习站桩,总感觉身体不由自主的被一股吸力向后方,全身重量在膝关节以下至脚上,这是否正常呢?</h1><div><br></div><h1>你提的这个问题,说明我们的重心偏了。刚才讲过,我们重心要放于两脚中间,身体正中有一根棍子,从虚灵顶劲处,百会穴,立身中正,立在我们中间,中正安舒。膝盖处受力,就是我们蹲的太低了。</h1><div><br></div><h1>再讲一个小方法,如何放松膝盖,这时候我们可以蹲的稍微深一点,去仔细的感受如何放松膝盖,稍微蹲的深一点,这个时候我们的膝盖是受力的,如何去放松它,我们还是站桩,如何去放松我们的膝盖,好把脚底虚起来,去想象,用意念把脚底虚起来,同时我们的膝盖用意念上提,膝盖不会往上提,脚底一虚,我们的身体有一个微微向上挺拔的感觉。这个时候虽然我们的膝盖还是受力的,但是它不至于达到一种僵硬的感觉。建议大家在最开始站桩的时候,不要蹲的太低。膝盖还是微屈,就是膝盖慢慢往下就可以了,一定要去追求自己最舒服最自然的状态。</h1><div><br></div> <h1><br></h1><h1>10、站桩流泪打哈欠是怎么回事?站桩有几个阶段,我们在站桩过程中,没有那么多通气的情况下,会经常性的有打嗝,放屁,这些情况出现,其实就是因为我们身体的气血通畅了,气机被打通了。我们的浊气,不管是从我们嘴里吐出,还是从我们的下面排出,都是身体在调节的一个状态。恭喜你吧,我们身体更往更好的方面去发展。</h1><div><br></div><h1>11、眼睛看哪里?我们在站桩的时候微闭双眼就可以了,把心神收回来,眉心处要打开,因为我们平时在生气的时候,眉毛会皱起来,是一个紧的状态,我们的身心就没有办法打开,没有办法去放松下来。把眉心打开,闭上双眼,可以保持一点微笑,以一颗感恩赤子的心,去看待我们身体的这些部位,像水一样流通到我们身体的四肢,不舒服的地方。</h1><div><br></div><h1>12、头两侧发麻,这个就是因为我们气上头了,气不过眉,刚才讲过气沉脚底。所以我们在呼吸过程当中,不要随着呼气,整个身体都提上来了,这个叫做怒气,呼气的时候只是我们身体挺拔,身体的一个呼吸状态而已,气机是逐渐的往下守住我们丹田,落到我们的脚底。</h1><div><br></div><div><h1>13、尾闾怎么收,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外国很火的一位舞蹈家也是歌手家,迈克尔杰克逊。给大家同修,也听过这个名字,它有个经典的动作是什么呢?砥胯。</h1><div><br></div><h1>我们的我们的腰部,随着我们顶跨,它是一凹一凸一凹一凸的一个状态。我们找到这种状态的时候,动作放慢,往外顶的时候腰部放平,这个时候尾闾是向下的,日常多去练习去找这种感觉,慢慢的就知道自己的尾闾在什么地方。</h1></div><div><br></div><h1>14、怎么知道有没有落到脚底?我们回到站桩。呼吸,我们做一遍,深呼吸,大口的呼吸,吐气,其实这个就是到脚底了,但是这个是泄的状态,我们追求的是内部气落脚底的感觉,排除我们身体刚才突然下降的感觉。呼气吸气,随着我们的呼气,感觉身体各个部位是放松,从我们的肩膀缓慢放松,缓慢放松。</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ff8a00">二、管家练功知识分享</font></b></h1><div><br></div> <h1><b>道家功法的要领</b></h1><br><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b06fbb">动静结合</font></b></h1><br><h1>动静结合,一方面是指在练功方式上要强调静功与动功的适当配合锻炼;另一方面是指在练动功时要注意动中求静,在练静功时要注意静中求动。正如朱熹所说:“静者养动之根,动所以行其静”。亦如陶宏景《养性延命录》所说:“能动能静,所以长生”。</h1><br><h1>动静结合可以从以下几点来具体掌握:</h1><br><h1>1、从体力来说,能动的人一 定要动,体力差的人可以少动,体力好的人就该多动,一般以不太疲劳为度。正如《素向·上古天真论》所说:“形劳而不倦”。亦如华佗所言:“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耳。动摇则谷气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譬犹户枢,终不朽也”。</h1><br><h1>2、从病情来说,病情较重、体质较弱的人,可以静功为主,配合动功;随着病情好转,体质的增强,应该逐步增加动功。有些不适宜练静功的,就以动功为主。</h1><br><h1>3、从时间上来说,早晨先静后动,以便投入到一 天的活动中去;晚上宜先动后静,以利于安静地入睡。</h1><br><h1>4、从思想状态来说,不易入静的人,应先练动功,在动中求静的基础上再练静功。如先做几节动功,把思想引到动作上来,再练静功,就容易入静。</h1><div><br></div> <div><br></div><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b06fbb">练养相兼</font></b></h1><br><h1>练与养是练功过程中两种不同的状态。“练”是指在练功时,有意识地调整身体、摆好姿势、放松身体、调整呼吸、集中注意、排除杂念等一系列的过程。“养”是指经过上述一系列有意识的锻炼后,所出现的身体轻 松舒适,吸呼柔和绵绵,注意力集中的养状态,术语中还称此为“入静”。</h1><br><h1>练功者在这时,就要有意识地使自己保持在这种静养状态中,并不断地继续进行调整,使这种静养境界深入发展。这种静养状态,有时可以保持较长的时间,有时往往一会儿就过去了。练功者可以在这方面积累经验,更多地形成这种静养状态。</h1><div><br></div><div><h1>“养”的另一个意思,是指在进行一系列锻炼以后,还不能达到上述的“静养”状态,但如继续下去,反而会造成疲劳引起紧张,因此这时只要求自已静下来休息一下,准备再练,或保持这种状态而后结束练功。</h1><br><h1>练与养在一功里:往往是相互交替进行的,有时也是相互促 进的。“练”中有“养”,可使练得恰到好处,“养”中有“练”,也可使养的时间延长,质量提高。</h1><br><h1>练养相兼就不同功种的关系来说:</h1><br><h1>指耗能性功种与贮能性功种适当配合,如硬功配合内养功。从更广泛的意义来说,练功要与日常的养生结合,以发挥两者间更大的促 进作用。</h1><br><h1>总之,<b>养而不练,功夫不见;练而不养,神气耗伤;练养相兼,功进年延</b>。</h1></div><div><br></div> <h1><b><i><font color="#b06fbb"><br></font></i></b></h1><h1><b><i><font color="#b06fbb">从下一篇起,我们开始太极13势的复习巩固精进带练</font></i></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