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Tsinghua University,简称清华),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位列国家首批“双一流”“985工程”“211工程”建设高校。学校位于北京市。 前几年有机会到清华学习了几天,业余时间转遍了校园,拍下了一组照片留作纪念。 清华大学是一所综合性的研究型大学,是中国高层次人才培养和科学技术研究的基地,被誉为“红色工程师的摇篮”。 清华大学的前身清华学堂始建于1911年,1912年更名为清华学校。1928年更名为国立清华大学。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南迁长沙,与北京大学、南开大学组建国立长沙临时大学,1938年迁至昆明改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1946年迁回清华园。 日晷,屹立在大礼堂前草坪的南端,是1920级(庚申级)校友毕业时献给母校的纪念物。日晷的上部是中国古代的计时器——日晷,下部为大理石基座,正面镌刻有1920级铭言“行胜于言”,背面刻有“FACTA NON VERBA”(“行胜于言”的拉丁文译文);两侧面分别刻有“庚申级立”“CLASS 1920”字样。现在,日晷已经成为清华大学的标志性纪念物,而“行胜于言”这句铭言也被确立为清华大学的校风并写入了《清华大学章程》。 清华园原为清代皇家园林熙春园的一部分,校园内中西合璧的建筑与湖光山色相映成趣。标志性建筑如,二校门、清华学堂、大礼堂等,既是历史的见证,也是学术精神的象征。 <p class="ql-block">古月堂,是清华大学里为数不多的具有200多年历史、带垂花门的四合院古建筑。</p> 校园内“水木清华”的匾额,取自晋代诗人谢混的诗句,寓意“清秀华美之地”。 朱自清先生与《荷塘月色》。 新清华学堂与教学楼。 闻一多先生雕像。 “孺子牛”石雕为老黄牛造型,位于经管学院伟伦楼正门南侧草坪,牛身刻有“孺子牛”三字。石牌上铭文寓意要做人民大众之牛,“孺子牛”三字摘自毛泽东主席手书鲁迅诗。“孺子牛”石雕由1974届全体校友捐赠,2004年4月25日落成。1974届是清华大学第一届“工农兵学员”。 校训碑位于大礼堂草坪东南角,旧水利馆门前,于2004年4月校庆93周年落成,是1954届校友毕业50周年纪念物。石碑由建筑学院宋泽方教授(1954建筑)设计,著名建筑教育家汪国瑜先生题写。 “清芬挺秀”石。这是1981年校庆70周年全体返校校友捐赠给母校的纪念物。由张昕若校友手书的“清芬挺秀 华夏增辉”8个大字镌刻于巨石之上。藏头两字为“清华”,寓意清华学子为中华民族复兴伟业奋斗而增辉。 在主校门南北中轴线,中央主楼以北、综合体育馆正南方屹立着一座灵璧巨石,她是安徽校友会送给母校百年华诞的寿礼——擎天柱。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委员长吴邦国校友为灵璧石题词“擎天柱”,中国当代著名书画家、时任清华美院院长张仃题写“灵璧石”。2011年3月9日落成,是清华园一处优美景观。 喷水塔,是1919级(己未级)校友毕业时献给母校的纪念物,是清华园最早的校友纪念物。始建时位于西区体育馆南侧。1919级喷水塔在文革初期“破四旧”时被拆散推倒。1978年修复,2010年前后,1919级喷水塔移至综合体育中心西南侧“五四青年广场”。 毕业啦,开心! 锻炼身体,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清华大学的体育教育闻名全国,在前校长蒋南翔"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口号的激励下,一代代清华人自发投入体育锻炼,以实现这一目标为荣,"无体育,不清华"也成了一种独特的校园文化。 西区体育馆。清华早期"四大建筑"之一,位于校园西北部。前馆建于1916-1919年,由墨菲设计,泰来洋行施工,外表采用西方古典形式,馆前有陶立克式花岗岩柱廊;后馆建于1931-1932年,建筑设施与前馆巧妙相接,建筑风格浑然一体。"五四"运动爆发之后,5月5日,清华学校学生在体育馆前召开全校大会,高呼"收复失地"、"废除21条"等口号,决定6日起罢课。5月9日又在体育馆内举行"国耻纪念会"。"一二•九运动"期间,体育馆曾做过保护进步学生的"掩体"。 四大导师雕像:王国维、梁启超、赵元任、陈寅恪。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内外。 清华大学学生国旗仪仗队在训练。 校园草坪郁郁葱葱,树木枝繁叶茂。 清华大学,值得一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