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根章氏故韵,共话宗族文脉 四、建德访亲 及公46世孙 章苗土 2025.5.16 接到宗涛大会长的邀约,5月15日我们一行驱车前往建德乾潭、大洋走访章氏宗亲,继续寻根章氏故韵,共话宗族文脉。 还是夫人(杭州市级传统装帧非遗传承人章玉兴)驾车,经一个多小时的车程,我们首先来到了建德乾潭章家坪村。章志平宗亲早早的就在村里等候我们的到来。 章志平宗亲给我的印象非常深刻:爱国、爱乡(居家、家乡)、爱家(家庭、家族)。 爱国,章志平宗亲夫妇现定居于加拿大,但没有入籍,在当地(加)有非常大的影响力,善诗赋文章,通过其生花妙笔为当地华人宣传祖国的强盛繁荣、争取和维护华人权益,虽在异国,不忘祖国的情怀永存。 爱乡(居家、家乡),章志平宗亲平时虽在异乡他国,但作为乡贤,为当地建设和发展出谋划策,慷慨付出,热心公益事业,深为当地族人赞誉。 爱家(家庭、家族),章志平宗亲夫妇本次回家乡最主要的因素是为为儿媳生产,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家族传承后继有人。但同时对于章氏家族的发展,尤为关心,据说其族谱修篆已近二十年,正在联络族人进行续修前的准备等,同时他也十分关心章氏宗亲会的发展情况。我们此次走访的目的主要了解建德当地章氏族人情况和希望组建章氏建德宗亲分会,章志平宗亲也勇于承担重任,这种情怀值得我们学习。 乾潭章家坪村自始祖章杰公(太傅十子仁肇公裔孙)于元顺元年从分水和村(桐庐窊石)到此繁衍生息,距今已有七百八十余年,清咸丰年间有同辈男丁70余人,总人口上千,后因咸丰七年发大水,咸丰八年匪乱,人口数量锐减,仅剩几十人,发展到现在才两百七十多人。村子后面山上建有“子胥庙”,始建于唐朝,因伍子胥逃难到此,逗留过一段时间,伍子胥传奇传说流传至今,故在当地民间形成了绵延几十公里的子胥文化带。 中午,志龙宗亲特意将爱人(因媳妇待产,住新安江镇新家)请回,一桌丰盛的午宴在等着我们品尝,席间,大家共叙亲情,志龙宗亲还将其在加拿大的逸闻趣事共享给我们。餐后,志龙宗亲陪同我们一道前往建德另一个方向的大洋镇建南村(章家村)。 建德市大洋镇建南村(由章家村、荷花村合并而成),因地处建德的最南端而得名。据《章氏宗谱》载,明嘉靖年间(1522-1566),兰溪渡渎章氏第二十三世孙,礼部尚书章懋之裔孙章炼,字坚仲,自兰溪渡渎迁居近邻建德南乡陈村庄,初以地处渡渎下游而称下章,后更名章家,章氏繁衍生息至今。全村目前有人口二千三百余人,其中章家村有近千人姓章,占九成以上。建南村有着特殊的产业——枇杷,全村有枇杷基地6000余亩,枇杷产业成为建南村农业支柱产业,著名的白沙枇杷就产于这里,当前正是枇杷飘香之际。 到了章家村,我们首先找到了村委会,村委会两委班子里没有章家人,这在纯章姓村很少见。我们联系到了章水清宗亲,他是村里聘用的财务人员,即将退休,他领着我们来到了“章氏新厅”。 据门前石柱上楹联所示,章氏新厅建于清咸丰元年(1851)。坐东朝西,由第一、二进及2个厢房组成。门楼为重檐歇山顶,传统砖木结构,大门设一对石鼓。建筑面阔三间,第一进进深四柱三间九檩,五架抬梁带前后双步;第二进进深四柱三间八檩,五架抬梁带前双步后单步。建筑装饰较好,正门两侧有精细砖雕,牛腿雕刻人物形象,雀替雕刻生动,天井以青石板铺砌。石库大门两侧设通道,明堂下两侧设戏台,右侧设戏房吸壁天井引亮,兼防水。新厅后进正中间挂着“思亲堂”匾额,由章氏名望四房捐址,由章燮聚通族长者商议,共同出资而建。据资料介绍,先祖建造思亲堂连戏台,设戏台连戏房,同时创建了章家《匡道坛》戏班,创意为“匡扶正道、宣扬孝道,弘扬道德文化”,这个戏班一直保全到1958年人民公社。但因岁月洗刷、历史滄桑,章氏新厅结构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坏与残缺,于2013年全面修缮,目前建德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历史重点保护文物单位。章氏新厅大门外的两根石柱上是章燮亲撰的对联,也是他一生的写照:宜尔子孙出孝入悌,率乃祖考正德厚生。告诫子孙要守孝悌之义,要尊重、关爱、厚待社会民生及一切生命体。 村老年会的章炳春宗亲今年已82岁,去过浦城,参加过章氏金华宗亲会的成立大会,他领着我们参观了章燮故居。 章燮故居,这是一座坐北朝南的徽派建筑,建于清嘉庆三年(1798),三进三开间,前厅后堂,有四十根柱子,正厅悬挂“亦政堂”额,其中前进天井旁有方形石柱子四根,且刻有2对楹联,分别为“创业维艰祖父备尝辛苦,守成不易子孙宜戒奢华”和“道德系身心不必论穷通二字,馨香格天地却当来孝弟两端”,这两幅对联旨在告诫子孙后代要勤俭持家戒奢华,要遵守道德规范守孝道。故居两侧还各有建筑三间与主体连建。正门前尚有古井两口,让人不可思议的是其中一口建在正大门稍偏左,不知是何用意。章燮故居现为“历史建筑绝对保护”单位。 章燮(1783—1852),字象德,号云仙,从小苦读,立志功名,但受其父亲的影响,且家庭的重担过早地落在了他的肩上,放弃了追求功名的想法,于清嘉庆六年(1801)在家创办了一所私塾,过起了教书育人的乡绅生活。每天以教育子弟为乐。教课之余,他还着手注疏蘅塘退士孙洙所编的《唐诗三百首》。章注《唐诗三百首》广征博引,源流分明,兼及诸家诗话,内容相当周备。且能注意辞义贯串,深入浅出,简要不烦,颇有特色,堪称唐诗注本中最详尽、最严谨的版本。除此之外,章燮还著有《古唐诗精选注》《诗话合选》《高林别墅诗集》。另外,章燮还对中医浸淫颇深,常给人针灸施药而分文不取,著有《针灸揭要》,可惜的是,这些书都被其子孙放入棺材,作为陪葬品,没有留传下来,只有他所注的《唐诗三百首》,因早有刊印,才得以流传至今。 参访完章燮故居,章炳春宗亲将我们带到了他的居家,整个居家显得有点陈旧,房屋正中挂有二副其祖上的遗像,晚晴风格,栩栩如生。在章炳春宗亲家里我们见到了章家村的族谱,跟我前几天在兰溪渡渎看到一模一样,居介绍,原来是跟渡渎合修的,这也证实了章家村这支章氏族人源出太傅公四子仁嵩公后裔,系得像公裔孙,由兰溪渡渎迁移而来。 天空飘起了几点小雨,转眼已到下午3点多,我们一行结束了在章家村的寻访,但心里总有种莫名的感觉。建德章氏,是钱塘章氏的重要一脉,有五千余人,主要来自两处,一是桐庐窊石(十子仁肇公)后裔,二是兰溪渡渎(四子仁嵩公)后裔,分处建德两端,截止目前尚没有建立紧密的联系,尤其是建南村(章家),两处章氏古建筑保存完好,政府已经列入重点保护单位,但也仅此而已,章氏族人没有好好加以管理;有这么好的文化底蕴和背景,内部却未能看到完整的布置,环境也显得不尽如人意。章氏族人仅有个人的章氏情节,缺乏整体的章氏宗族意识。幸好有章志龙这样的宗亲,怀着弘扬章氏忠孝传家的情怀,正不懈努力,在各地寻找联络章氏热心人士,希望尽快成立建德宗亲分会,弘扬章氏传统文化,提振章氏族亲的精神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