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这个研究的生态图,让我着实哆嗦了一下。因为是一个在校一线老师的身份,在班主任和非班主任的身份转换中,我真的感受到不一样的班级生态环境。而正如今天发生的事情一样,让我在某一秒的f当下,确确实实经历了一些情绪的流动。</p> <p class="ql-block">时间回到周一早上的第一节语文课,我准时进入教室,引导学生开始读书。当他们齐读第二遍的时候,走廊外面的几个背影吸引我出去,当看到我走向他们时,就散开各自回到教室坐下了。</p><p class="ql-block">那时我手持戒尺的。我轻轻地用戒尺拍拍他,同时轻声说,你没看到我已经在教室一会了吗?他也不太大声说:“我看到了一个废物。”他表情充满了厌恶,还有一些隐忍的愤怒。我继续用刚才的语调问:你说什么?再说一遍?“我看到了废物,垃圾。你又打电话给我妈妈咯……他继续愤怒但不是很大声的说,不过语调比前一次更大声,更厌恶,更讨厌一点。就在他还没有停下来攻击的话语时,我已经故作平静地离开他,朝着另外一名刚刚回到同学走去,并且同样问话:你看到我开始上课了吗?他微笑地回应:看到了。话音刚落,我就走向讲台。此时,好像其他同学并没有觉察这发生了什么。一切如旧,因为司空见惯。我们继续课堂的内容和进度,直到铃声响起。</p><p class="ql-block">当然,我经历了一些情绪的穿越。我试着分析和理解他的恶毒言语背后的情绪流动。当然,在那一刹那,我是能够清晰感知我的情绪的。我允许自己身体里生出厌恶和鄙视的情绪。我没有说话回应,但我的身体做出最诚实的反应,转身离开他。同时,我的大脑迅速运转,周末的家长会他发生了什么?被家长教训了?泄愤来的?我立马生出理解的情绪,并且笃定他这么做一定有他的理由。顿时我生出“允许”的情绪,我允许他说这样的话。事情发生,不去激化矛盾,我理解对于能够这样说话的青春期的学生,我是知道,我不能太当真,也不能太较真,更不能仗着老师的所谓权威和面子当下当众要他道歉,因为前不久我在办公室亲眼目睹了类似情形的冲突。整个过程,我明显感觉到自己,是认知带动着情绪流淌、切换,而不是情绪裹挟着我的行为。</p><p class="ql-block">“废人”,“垃圾”,这两个颇具破坏力量的词语,让我深深地产生怜悯之心,我突然感受到“投射”的力量。也许你觉得很突然,也许你会觉得胆大包天,或许还有不可思议。但是这些词语在他的世界里,是日常,是平常得脱口而出的口头禅。于是,他说得风轻云淡,而听者也许会雷霆风暴,怒不可赦。</p><p class="ql-block">我陡然想起苏东坡的一段趣事。苏看到大师说,我看到像一坨屎。说完哈哈大笑,以为自己在口头上略占上风,而惠能大师却慈悲平静地回应,我看你像一尊佛。故事的结尾令人余音绕梁,苏小妹的那句,你心中有屎所以看人是屎,而惠能是心中有佛,因此看你就像佛。换言之,你是心中有屎,因此投射出来就是屎。而惠能则反之。</p><p class="ql-block">这就是心理学上说的投射。他怎么说出这样的话,与我无关,只与他心中所想有关。我不再介怀他的不尊重,我反而同情他的低自我价值和认知。不知道经历了什么,让他允许自己的内心长满杂草,并且习以为常用这些杂草成为攻击自己和他人的武器。</p><p class="ql-block">青少年的戾气从何而来?而成年人的戾气又作用于哪里?家长如何解读家长会的目的且很好的与孩子做进一步的成长沟通?还是不敢不愿意面对孩子的在校表现而选择情绪的教训?这是一个未完的事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