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乐的竹竿舞

繁星

<p class="ql-block">  今年三月三的畲族文化节活动开始了,我有幸在现场看到了她们所跳的竹竿舞,它再次让我想起了校园生活时的场景。</p><p class="ql-block"> 记得那一年,为了丰富学生们的校园生活,我刻意的在网上学会了跳竹竿舞,还利用课余的时间和两位同事在后山上采来了10根适合孩子们使用的竹竿,在修整一番过程之后,就在课外活动时教班上的学生跳起了竹竿舞。</p> <p class="ql-block">  说起畲族的竹竿舞,最初可能与祭祀祖先或神灵的仪式有关,在传统节日如“三月三”歌会或丰收时节,畲族人通过跳竹竿舞表达对自然的感恩与祈福。舞蹈形式中融入的节奏感和群体协作,反映了畲族团结互助的文化传统,例如持竿者与舞者的配合象征族群凝聚力。 </p><p class="ql-block"> “丁零零……”,校园里下课铃声欢快地响起,教室顿时热闹起来——今天的大课间要跳竹竿舞啦!我还告诉孩子们这是少数民族的传统运动,还给大家看了活动的视频,频幕里人们轻快如燕的身姿引得大家跃跃欲试。</p><p class="ql-block"> 操场上,我率先给同学们作了讲解和示范,并告诉大家,跳竹竿舞,顾名思义就是跳舞的人要灵活机智,心脚合一,随着竹竿敲打的节奏“开——合,开——合,开开——合”起跳,不被夹到就算成功!我刚一跳完,同学们都被我的“舞艺”所征服,就情不自禁的纷纷鼓起掌来,</p> <p class="ql-block">  班长汪宇婷率先上场,踏着竹竿开合的节奏,像只灵巧的小鹿。突然“哒”的一声,竹竿夹住了她的鞋尖,她“哎呀”惊呼着单脚跳了好几步。这下她索性把摆臂跑姿搬上场,硬生生把“跳”竹竿变成了“跑”竹竿,弄得我们直捂肚子哈哈大笑起来。</p> <p class="ql-block">  呵呵,正在这时,教三年级的江老师也被我们的活动深深地吸引住了,她在旁边关注一阵之后,也和两名学生一起上场了。</p><p class="ql-block"> 噍,可能是因为江老师是音乐老师的缘故吧,她的双脚总能合着节拍,灵巧地在竹竿间穿梭跳跃,脚步像燕子掠过水面一样轻盈,时不时地赢来同学们的阵阵掌声。</p> <p class="ql-block">  据史料记载,畲族作为山地农耕民族,竹竿舞的器具(如竹竿)取材于当地丰富的竹资源,动作设计也可能模拟农耕或狩猎场景(如跳跃、穿梭等)。比如舞蹈中的“开合”节奏(“开、合、开、合、开开合”)被认为与劳作时的协调动作有关。 </p><p class="ql-block"> 看到江老师跳完,女生们“坐”不住了,似乎都想上去跳一跳,但是也有犹犹豫豫的。</p><p class="ql-block"> 瞧!眼前的孙晓琳和陈珂同学就是这样的呢。只见孙晓琳紧紧抓着陈珂的手,心里像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她似乎在心想:怎么跳过去呢?万一像上一个同学,来一个“四脚朝天”怎么办?正当她犹豫不决时,陈珂拉着她的手,已经跳了出去!孙晓琳被陈珂这一举动拉得东倒西歪,像一个喝醉酒的醉汉一样。逗得大家一起欢笑起来,那尴尬的场景把个孙晓琳差得满脸通红。</p> <p class="ql-block">  接下来,该同学们上场了。同学们的姿势可谓五花八门,有的是被老师“赶鸭子上架”才跳的;有的使用“张牙舞爪”式,跳到了竹竿上就跑;有的使用“活蹦乱跳”式在竹竿上乱跳了起来,就像跳起了“迪斯科”。你再看孙晓敏同学急急忙忙上去,不料,一不小心,脚下一滑,整个人栽在了竹竿上……</p><p class="ql-block"> 这时,正在帮同学们敲打竹竿的江老师又让大家把口决熟记了几遍,听了老师的“秘方”,再加以现场的演练,同学们一下子也开窍了!慢慢地慢慢地个个都像一只只小燕子一样,轻盈的跳了过去。“一次,两次,三次……”大家轻轻的数着。每跳过一次,个个心里乐开了花。</p> <p class="ql-block">  呵呵,欢乐的大课间,快乐的竹竿舞!</p><p class="ql-block"> 听,仔细听!那节奏,整齐明快;那旋律,高低变换;那格调,蓬勃向上;那笑声,快乐悦耳!</p><p class="ql-block"> 来吧,来吧,来吧!跳吧,跳吧,尽情地跳吧!跳出生命的蓬勃生机,跳出民族的精神精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