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防患于未然”在中国古代典籍中多有论述。</p><p class="ql-block"> 《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p><p class="ql-block"> 四季的阴阳变化,是万物生发、滋长、收敛、闭藏的根本规律。适应规律,万病不生,就可以说是掌握了养生之道。违背规律,人体就会功能紊乱。</p><p class="ql-block"> 因此不是在生病之后才去治疗,而是在还没生病时就进行预防;不是在身体功能紊乱之后才去调理,而是在身体功能还没紊乱时就进行预防。</p><p class="ql-block"> 如在生病后才治疗,在功能紊乱后才调理,就像口渴才去掘井,战斗开始后才去铸造武器,不是太晚了吗?</p><p class="ql-block"> 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p><p class="ql-block"> 《管子.牧民》:惟有道者,能备患于未形也,故祸不萌。(只有有道的君主,能做到防患于未然,可可避免灾祸的发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