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铁路大发展】铁轨上的时光印记

梅边听笛

<p class="ql-block">昵称:梅边听笛</p><p class="ql-block">美篇号:37096710</p><p class="ql-block">图:网络致谢</p> <p class="ql-block">时间我其实是算好的,和月儿在天府广场稍作休息,到酒店拿行李,然后坐地铁到成都东站,刚好富裕半个小时。这半个小时,我可以悠闲的坐在干净宽敞的的动车候车厅里,吃点零嘴,然后上车。可偏不巧遇到个卖冰粉的,那一碗碗盛满醪糟、红糖与脆花生的四川冰粉,裹挟着热辣山城独有的诱惑,轻易就让我破了计划。到东站时离发车时间只有十来分钟了。我拿出手机迅速看了一眼候车站台,已经开始检票了,旅客们手持身份证,如归巢的候鸟般秩序井然,顺着闸机依次前行,将往日印象里的慌乱拥挤,化作了一幅从容有序的现代出行图景。</p> <p class="ql-block">这让我瞬间想起往日的铁路时光。那时,为了一张车票,我们总是在夜色最浓稠的时刻奔赴车站,在蜿蜒如长蛇的队伍里踮脚张望,满心忐忑地等待未知的结果。候车大厅里,白炽灯泛着冷光,疲惫的旅人或倚或躺,姿态各异。一旦检票口亮起绿灯,人群便如潮水般汹涌,推搡声、行李滚轮声与焦急的呼喊声交织,每个人都攥紧车票,脚步匆匆,生怕错过那趟承载着归乡或远行期待的列车。进站台后上车还要检票,检票时,票面上那道检票员敲下的印记,不仅是通行的凭证,更似一张通往目的地的神秘封印。若是踏上卧铺车厢,还需用手中车票换取一张小巧的卧铺牌,仿佛在与乘警定下无声的约定.</p> <p class="ql-block">我坐在成都开往运城的动车上,窗外的风景如流水般掠过。邻座的孩子正用平板电脑看着动画片,前排的旅客不停的用手机拍窗外一闪而过的美景。我面前的小桌板上放着我刚接来的一杯热水,微微冒着热气。五个半小时的车程,放在从前,怕是得一天一夜的数星星熬了。</p> <p class="ql-block">忽然的我就想起了十多年前送姑娘上学时的场景。那时的绿皮火车像一头气喘吁吁的老牛,驮着一车焦躁的乘客,在铁轨上蹒跚。车厢内拥挤不堪,谁碰着了谁,谁动了谁的东西,遇到好说话的还好,遇到不好说话的就是一顿争吵。车厢内永远弥漫着汗渍味和烟味,若是长途,便要忍受十几二十个小时的颠簸,座位底下都睡着人,过道上站满了疲惫的身躯。餐车里的饭菜贵且难以下咽,大多数人选择自带干粮——煮鸡蛋、方便面、馒头夹咸菜,这些气味在密闭的车厢里发酵,混合成一种特殊的"旅途气息"。</p> <p class="ql-block">车过秦岭,窗外的景色美的让我窒息,隧道一个接一个。光明与黑暗在窗外交替,仿佛时光的胶片一帧帧闪回。我想起我刚上班时坐火车,把脸贴在窗玻璃上数电线杆的傻气;想起为了买回程票,我们说是去赶集,却不得不早早的跑去火车站排队等候买票。想起我们长时间在候车厅等车的焦灼。这些记忆都被压缩在了时光的印记里,而展现在眼前的,是一个不再需要忍受旅途煎熬的新时代。</p> <p class="ql-block">动车减速进站,运城的站台在阳光下闪闪发亮。我拎起行李走向车门,忽然意识到,这一路竟没觉得是在"赶路",倒像是城市间的从容漫步。铁路的发展,不仅缩短了地理距离,更改变了人们对时空的感知方式。当旅途不再是一种折磨,中国的版图在百姓心中自然就变小了。</p> <p class="ql-block">铁路的变迁像一面镜子,映照出这个国家的脉动。那些曾经在绿皮车里蜷缩着熬过漫漫长夜的记忆,如今成了与晚辈们聊天时的故事。孩子们很难想象,他们的父辈曾经历过那样的旅途艰辛,就像我们难以想象祖辈们坐着蒸汽机车穿越山河时的震撼。</p> <p class="ql-block">出站时,我回头望了一眼那列银白色的动车。它静静地停在那里,宛如时光长河中的一枚银币,一面镌刻着过去的艰辛,一面闪耀着现在的便捷。而铸就这枚银币的,正是这个不断前行的国家最实在的承诺——让每一个普通人的归途,都不再漫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