觅得养蚕贤师 共启蚕宝趣事 <p class="ql-block"> 在我们组织的“蚕宝宝小小饲养员”活动中,孩子们将可爱的蚕宝宝带回家,开启了一场充满爱与责任的养护之旅。五一小长假期间,一段温馨佳话悄然上演。</p><p class="ql-block"> 其中一位小朋友家中的蚕宝宝,幸运地邂逅了一位经验丰富的奶奶。奶奶对蚕宝宝的照料可谓无微不至,凭借着深厚的养蚕经验,她精准把握蚕宝宝的生长需求。在奶奶的精心呵护下,原本小小的蚕宝宝们茁壮成长,变得肥肥胖胖,活力满满。下图是两组小朋友带回家饲养的蚕宝宝对比,明显看出右边的蚕宝宝肥肥胖胖。</p> <p class="ql-block"> 不仅如此,奶奶还热情地与我们分享她的养蚕秘籍,特别提到蚕宝宝夜间也需要进食,为此她甚至会在半夜起身喂食。这份对生命的尊重与用心,让我们深感敬佩。</p><p class="ql-block"> 此次经历,不仅让孩子们近距离观察到了蚕宝宝的奇妙生长过程,更在他们心中种下了关爱生命、勇于担当的种子。我们期待未来有更多这样温暖且富有教育意义的故事,陪伴孩子们快乐成长。</p> 教师反思 <p class="ql-block"> 在寻找有经验家长的过程中,我深刻认识到家园合作的重要性。家长们来自不同的行业,拥有丰富的生活经验和知识,他们的参与能为孩子们带来更广阔的学习视野。通过与丁奶奶的沟通,我也了解到在后续活动中要充分发挥家长资源,让家长更深入地参与到孩子们的学习中来,形成教育合力。</p> 蚕宝初吐银丝 满心皆是惊喜 <p class="ql-block"> 日子一天天过去,孩子们精心照料着蚕宝宝。突然有一天,孩子们兴奋地跑来告诉我:“老师,蚕宝宝吐丝啦!”我赶忙和孩子们一起跑到蚕宝宝的小窝旁,只见一只只蚕宝宝正忙碌地吐着丝,它们摇头晃脑,丝线在它们口中不断缠绕,慢慢形成了一个个小小的丝团。孩子们围在旁边,眼睛紧紧盯着,脸上洋溢着惊喜的笑容,还不时发出惊叹声。</p> <p class="ql-block"> 我们的保育员阿姨有一点养蚕的经验,见到吐丝了就告知我们蚕宝宝需要往高处爬,在她的带领下,帮助蚕宝宝做了一个稻草支架,供蚕宝宝吐丝结茧。</p> 教师反思 <p class="ql-block"> 看到孩子们惊喜的表情,我们意识到孩子们对生命的成长和变化充满了好奇与探索欲望。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更加注重引导孩子们观察生活中的细微变化,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好奇心。同时,要为孩子们提供更多接触自然、探索自然的机会,让他们在实践中获得知识和快乐。</p> 结茧途中受阻 满心皆是困惑 <p class="ql-block"> 然而,好景不长,问题出现了。部分蚕宝宝吐丝到一半突然停止了,而且吐出的丝看起来杂乱无章,无法形成完整的茧。孩子们看到这种情况,都着急地围了过来,七嘴八舌地讨论着:</p><p class="ql-block">“蚕宝宝怎么了?”</p><p class="ql-block">“它们是不是生病了?”</p><p class="ql-block">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脸上满是困惑和担忧。</p> <p class="ql-block"> 事发恰逢周五下午,正好碰到了有经验的家长,我们向她询问具体原因,她告知我们大概是因为天气原因,需要提供一个温暖的地方。于是我们寻找到一个“保温箱”,里面放了热水,将蚕宝宝放在里面进行保温,一定时间就替换温热水。过了一段时间,我们惊奇地发现蚕宝宝们又开始吐丝了!</p> <p class="ql-block"> 接着,我们后一批饲养的蚕宝宝也开始结茧了,我们为了给他们提供更好的结茧环境,从网络上学习到可以利用鸡蛋托,正好食堂里有剩下的鸡蛋托,我们拿过来后马上给蚕宝宝支架起来了!</p> <p class="ql-block"> 最后成功的结茧了!</p> <p class="ql-block"> 孩子们将自己观察到的细节一一记录下来~</p> 教师反思 <p class="ql-block"> 通过这次向家长请教的过程,我深刻体会到经验的重要性。在面对专业问题时,我们要善于借助他人的经验和智慧。同时,这也让我反思自己在日常教学中,是否给予了孩子们足够的引导,让他们学会向他人求助和借鉴经验。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注重培养孩子们的求助意识和合作精神,让他们明白在遇到困难时,可以通过与他人交流合作来解决问题。</p> 觅得破茧良策 结茧希望重燃 <p class="ql-block"> 亲爱的家长们,今天班级里迎来了一个超令人激动的时刻——蚕宝宝结茧子啦!我们迫不及待地在班级群里和大家分享了这个好消息,消息刚一发出,群里瞬间就被家长们惊喜的鼓掌和点赞刷屏啦,大家和我们一样,都为蚕宝宝的成长感到无比开心。</p> 认识蚕茧 <p class="ql-block"> 为了让孩子们更深入地了解蚕茧,我们开展了一场有趣的探索活动。我们拿起蚕茧轻轻摇一摇,让孩子们闭上眼睛仔细听里面传来的声音。“沙沙沙”,那细微又神秘的声音仿佛是蚕宝宝在茧里和我们说着悄悄话,孩子们个个都瞪大了好奇的眼睛,认真聆听,还纷纷猜测里面到底藏着什么秘密。接着,我们告诉孩子们,这就是蚕茧,是蚕宝宝为自己建造的“小房子”。</p> 认识蚕蛹 <p class="ql-block"> 到了最激动人心的环节——打开蚕茧认识蚕蛹。我们小心翼翼地拿起剪刀,在孩子们紧张又期待的目光中,轻轻剪开蚕茧。当金黄色的蚕蛹出现在大家眼前时,孩子们忍不住发出阵阵惊叹声。他们围过来,好奇地观察着蚕蛹的形状、颜色,还忍不住伸出小手轻轻触摸,感受它那光滑又有点硬硬的质地。通过这次近距离的观察,孩子们对蚕宝宝的一生又有了更深刻的认识。</p> <p class="ql-block"> 孩子们将自己的观察到的蚕蛹画了下来,有孩子说“我看到它在动”有孩子说“蚕蛹是有一点棕色的”……</p> 破茧而出 <p class="ql-block"> 当蚕宝宝在茧中历经蜕变,终于迎来破茧成蛾的时刻,整个教室瞬间沸腾起来。洁白的蚕茧被轻轻拨开,一只只身姿轻盈的飞蛾缓缓爬出,它们舒展着翅膀,在空气中微微颤动,仿佛在向孩子们展示生命的奇迹。孩子们围坐在一起,眼睛紧紧盯着这些可爱的小生灵,眼神中满是惊喜与好奇。有的孩子忍不住伸出手,想要轻轻触碰飞蛾的翅膀,却又在指尖即将触及的瞬间,又小心翼翼地缩了回去,生怕惊扰了这来之不易的新生命。</p><p class="ql-block">他们叽叽喳喳地讨论着:</p><p class="ql-block">“飞蛾的翅膀好漂亮呀!”</p><p class="ql-block">“它会不会飞走呀?”</p><p class="ql-block">整个教室充满了孩子们的欢声笑语和对飞蛾的惊叹。</p> <p class="ql-block"> 孩子们在白纸上画出了蚕宝宝的一生:长大—吐丝—结茧—蛹—飞蛾</p> 教师反思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 及时与家长分享蚕宝宝结茧的消息,不仅让家长了解到孩子在园内的活动情况,也增强了家长对幼儿园教育的认同感和参与度。家长们在群里的积极互动,为活动营造了良好的氛围,同时也为孩子们树立了关注自然、热爱生活的榜样。这种家园合作的方式,有助于形成教育合力,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span></p><p class="ql-block"> 活动中,孩子们通过摇蚕茧听声音、触摸蚕蛹等方式,亲身体验和感受蚕宝宝结茧的过程。这种直观的教学方式符合幼儿的认知特点,有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孩子们在摇蚕茧时,仔细聆听里面的声音,并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进行猜测;在触摸蚕蛹时,感受它的质地和形状;观察“飞蛾破茧而出”的情景,这些体验都加深了他们对蚕宝宝一生变化的认识。</p> 寻求家长助力 蚕艺探索升级 <p class="ql-block"> 在幼儿园的自然科学教育课程中,蚕宝宝的养殖与观察是重要组成部分。近期,孩子们在蚕宝宝结茧后,对蚕丝的制作与应用产生了浓厚兴趣。为了进一步丰富教学内容,提升孩子们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对蚕桑文化的认知,我们积极寻求外部资源,最终决定邀请有经验的家长助教参与本次蚕丝制作活动。</p> 做蚕丝扇 <p class="ql-block"> 在本次蚕桑文化主题实践活动中,制作蚕丝扇环节精彩纷呈。活动现场,有经验的家长带来了自制稻草扫把这一传统工具。煮茧时,家长手持扫把在锅中轻搅,精准寻觅蚕丝丝头。找到丝头后,保育员阿姨与老师积极协助,为孩子们详细讲解制作步骤。孩子们在指导下,认真将蚕丝缠绕于扇骨,专注投入。此次活动,让孩子感受传统工艺魅力,也深化了家园共育。</p> 拉丝棉兜 <p class="ql-block"> 最后,七七奶奶带领孩子们体验了拉棉兜的工艺。还邀请了孩子们体验拉扯棉兜,最后将棉兜进行晾晒。孩子们通过触摸、拉伸等方式,直观地感受了蚕丝的特性和加工过程。</p><p class="ql-block"> 此次邀请家长助教参与活动,不仅为孩子们带来了专业的知识和技能指导,还激发了他们对传统蚕桑文化的热爱和探索欲望,让蚕艺探索活动得到了全面升级。</p> <p class="ql-block"> 我们也在班级群里与家长们分享了我们的活动过程,家长们纷纷点赞👍也体现了家长对我们活动的支持!</p> 教师反思 <p class="ql-block"> 本次“蚕宝宝成长记”班本课程圆满结束,孩子们从养蚕宝宝开始,一路见证其成长、吐丝结茧、化蛹成蛾,还体验了制作蚕丝扇与拉棉兜,收获满满,家长参与也助力良多。</p><p class="ql-block"> 课程亮点突出,孩子全程深度参与,激发了探索欲与责任感,在观察与照顾中感受生命奇妙。家长带来专业工具与经验,丰富了课程形式,增进了亲子互动。不过,也存在不足。知识讲解较浅显,孩子对蚕桑科学原理理解有限;未充分考虑个体差异,部分孩子操作时遇困难,教师指导不够及时;家长资源挖掘不足,部分有专业背景的家长优势未充分发挥。</p><p class="ql-block"> 未来,我们会优化知识讲解方式,采用更生动有趣的形式;关注个体差异,给予不同孩子针对性指导;深入挖掘家长资源,开展更多特色活动,让课程更完善,让孩子收获更多成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