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小米是我的大学同班同学,现在在新疆乌鲁木齐工作。他的祖籍在陕西安康市汉阴县双河口镇。</p> <p class="ql-block">三年前,我探访过一次汉阴县双河口古镇,这次故地重游重任在身,陪着小米同学寻根问祖意义非凡。</p><p class="ql-block">小米的父亲和我的父母是50年代安康中学的同学,1958年米叔又和我母亲一起考上了西北农学院,后来米叔去新疆工作,跟我的父母失去了联系。1983年我和小米又成了西安医科大学的同班同学。这是2015年我去新疆才知道的,真是缘分深厚啊!</p> <p class="ql-block">双河口集镇老街位于汉阴县双河口镇幸和村,历史悠久,是当时连接西安和安康的必经之路。老街建筑群沿楼房河、梨树河及交汇形成的青泥河河岸而建,最早始建于明朝初年,集清朝咸丰年间建成的双溪寺和石板桥以及老街古民居于一体。</p> <p class="ql-block">村口的长安盐铁道雕塑群</p><p class="ql-block">巍巍秦岭,如巨屏般横亘于关中平原、四川盆地和陕南之间。关中,是秦汉唐时期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西蜀汉中,自古为西南重镇,一出于政治军事、商贸文化的需要,两地之间的交通往来频繁,先民凭借自己的智慧与毅力,在万仞干峰间的秦岭寻觅出了道路,后经官方不断修缮,逐渐形成了连通南北的秦岭四大古栈道:子午道,傥骆道,褒斜道,陈仓道。</p> <p class="ql-block">跟子午道并行且殊路同归的就是从安康出发,北出长安的盐铁道。汉阴双河口古镇就是当年陕南金州府北出长安誉为盐铁道的重要驿站,上通西安,下达安康,是繁华的商埠重镇,在鼎盛时期,店铺多达百余家,行业多达几十种,人口干余人,享有“日出斗金”的美誉,“千茧挑长安,担盐半月还”、“脚歇双河街,一气出沣口“记载的就是当时商贾往来的动人情景。</p> <p class="ql-block">当时安康的丝绸、茶叶、生漆、木耳、桐油、中药材经盐铁道运往省府长安,再将长安都市的食盐、铁器、生活日用品源源不断地运回安康,一来一回挣两道差价,贩夫走卒乐行其中。由于沿途高山峻岭、道路崎岖,人们只能肩挑背扛,所以当时也称作“挑盐”道。</p> <p class="ql-block">驿站、餐馆</p> <p class="ql-block">摔碗酒</p> <p class="ql-block">一进村口,小米试着问一位年长的高姓老乡,知道过去这镇子上有户姓米的吗?老乡立即说出了小米父亲的名字 ,还骄傲地说:他是我们双河口镇考出去的第一位的大学生,是新疆某农垦兵团的参谋。小米和我一阵激动,没想到这么容易就问着了!</p> <p class="ql-block">老乡又介绍了小米家的一位亲戚,小米与他的这位表嫂攀谈起来。</p> <p class="ql-block">我教小米说几句汉阴方言。</p> <p class="ql-block">“游人文汉阴,品乡村韵味”</p><p class="ql-block">双河口镇位于汉阴县北部山区,东临铁佛寺镇,南接城关镇,西临观音河镇,北与宁陕县龙王镇接壤,因地处楼房河、梨树河两河交汇处而得名。镇政府驻地在龙垭村9组,全镇版图面积141.68平方千米,辖11个行政村,87个村民小组,户籍人口共5301户16573人,耕地面积20939亩,林地面积161360亩。辖区内交通便利,汉双二级公路、汉铜路穿境而过,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境内双溪寺、灵官庙、八角庙、双庙戏楼等文物古迹星罗棋布,古镇集镇老街始建于明朝初年,距今已有600余年历史,2014年被评为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双河口古镇景区2024年被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p> <p class="ql-block">全镇以农文旅融合发展为主导,不断发掘农耕文化、驿站文化、红色文化,立足“古韵体验小镇、乡村康养小镇、红色旅游小镇、茶马古道小镇”四大功能定位,坚持党建引领、特色突出、农旅融合、创新突破的思路,大力发展猕猴桃、蚕桑、果蔬、中药材四大主导产业,全域产业布局逐步形成。双河口镇先后获评陕西省乡村振兴示范镇、省级卫生镇、市级文明镇、安康市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先进集体、首届汉阴铁军集体等荣誉。</p> <p class="ql-block">走在石板路上,品味古镇的静谧与古朴。</p> <p class="ql-block">街道两侧排列着的这些大小商号建筑,仍在作为商店继续使用。在长约300多米的老街上,有米行、肉铺、铁匠铺、药店、布匹行、染房、油坊杂货铺等传统商业店铺,见证了当时老街诚信经商的风气,彰显着厚重的文化底蕴。</p> <p class="ql-block">高大叔70多岁,是这镇子上的百事通,他热情地带着我们参观和讲解古镇。小米的祖辈的情况他知道得很多。</p> <p class="ql-block">高大叔带着我们走访老街,去看看小米父亲家的祖宅。</p> <p class="ql-block">小米的父亲于1958年考上了西北农学院,是这个镇子上考出去的第一位大学生。毕业后响应国家号召,扎根新疆农垦兵团,在那里成家立业,终老一生,6年前去世了。米叔去世的前几年,一直想回来看看令他魂牵梦绕的故乡,但因身体原因未能如愿。今天他的儿子小米替父亲回来了!</p><p class="ql-block">60多年前,米叔他们一代热血青年,为祖国边疆建设艰苦奋斗,献了青春献子孙。他们的后代即小米和我的新疆同学们,大学毕业以后回到新疆,继承老一辈的传承,为新疆的现代化建设和文明进步贡献了大半辈子,我由衷地向他们致敬!</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现在小镇上的人很少,大多是上了点年纪的老人,年轻人出去工作了。</p> <p class="ql-block">街道以青石板铺成,两旁为陕南风格建筑,已进行修复,建筑结构大多数为四合院,具有典型陕南风格。临街建筑均为二至三间的土木框架结构,前面为门铺,土漆木板门,后院为住宅或作坊,是典型的前店后宅式建筑。铺面宽不盈丈,宅深却达一二十米,兼具陕南民居风格和北方四合院特色,每个四合院都有“天井”,巧妙解决了采光和排水难题。</p> <p class="ql-block">走进老街,这里真是个洗去尘埃,静心养性之地。</p> <p class="ql-block">小米向老街上的一位老者打听他家祖宅的情况。</p> <p class="ql-block">找到了,就是这里!</p> <p class="ql-block">小米在他家的祖宅前留影</p> <p class="ql-block">小米的祖宅成列在许多老物件。</p> <p class="ql-block">从小米家祖宅的后面可以看到陕南山区特有的石板房是什么样子的。</p> <p class="ql-block">陕南山区以前盖房子都是就地取材,用山石垒墙,墙面搪泥,屋顶盖上青石板。</p> <p class="ql-block">双河口镇文博馆</p> <p class="ql-block">镇上的双溪寺</p> <p class="ql-block">再往前走几十米,楼房河、梨树河就在这里交汇形成青泥河,所以此地得名“双河口”。</p> <p class="ql-block">双河口老街石板桥同老街一样历史悠久,桥长约5米,高约8米,桥墩和桥面用数米长的青石柱、石板修建,结构稳固,造型古朴,极具古桥建筑特色。它是“子午古道”上保存完好并仍在通行的古石板桥之一,见证了南来北往的商家行人,承载着历史的变迁,留下了岁月的痕迹。</p> <p class="ql-block">可以想象,小米的父亲曾经无数次走过这座数百年的石板桥,此时此刻他站在父亲刻在心中的这座桥上。</p> <p class="ql-block">最终,小米打听到了这镇上有位表哥,是他大姑的儿子,是位退休教师。一见面,这位表哥一下就喊出了小米的名字,好激动啊!表哥今年78岁了,记忆力极好,兄弟俩攀谈起来非常亲热,表哥心里一直牵挂着远在新疆的舅舅和表弟呢,但一直没有联系。</p> <p class="ql-block">小米说,他回新疆以后,要把他拍的古镇的照片打印出来,供奉到父亲的墓前,祭拜后焚化,还了父亲晚年想回故乡的愿望,天堂的父亲一定会很欣慰;还说,等他过两年退休后,回到父亲魂牵梦绕的故乡住一段时间,沉浸式地体验祖辈生活的地方。我很是感动!</p> <p class="ql-block">再见了,双河口古镇!再见了,热情的乡亲们!(注:部分照片3年前拍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