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渚古城遗址公园游记

如一

<p class="ql-block">良渚古城遗址公园,在杭州的余杭。从公园南门进入右拐不远,一大樟树旁有一尊良渚古城考古先行者施昕更铜像。1937年,他在良渚发现了黑陶片,开启了良渚古城遗址考古序曲。</p> <p class="ql-block">(请看最后的视频。画面均为照片经AI生成。)</p> <p class="ql-block">良渚古城遗址的考古时间表</p><p class="ql-block">1937年,首次发掘,施昕更主持良渚遗址的田野考古,完成《良渚——杭县第二区黑陶文化遗址初步报告》,但当时未明确“良渚文化”概念。</p><p class="ql-block">1957-1959年,夏鼐首次提出良渚遗存的独特性,并于1959年正式命名为“良渚文化”。</p><p class="ql-block">1986-1987年*,反山遗址发掘出11座贵族墓葬及1200余件玉器;瑶山遗址发现祭坛与高等级墓地复合遗迹,确立良渚文化的宗教与权力体系。</p><p class="ql-block">2006-2008年,通过大规模考古钻探和发掘,确认良渚古城城墙范围,总面积达290万平方米,被誉为“中华第一城”。</p><p class="ql-block">2009-2015年,发现由11条水坝构成的庞大水利工程,成为世界上最早的低坝系统之一,进一步揭示良渚社会的工程管理能力。</p><p class="ql-block">2019年,良渚古城遗址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标志其作为中华五千年文明实证地的国际认可。</p><p class="ql-block">宫殿区:莫角山遗址,良渚统治者的政治与宗教中心。</p><p class="ql-block">反山王陵:出土“琮王”“钺王”等顶级玉器,展现贵族墓葬制度。</p><p class="ql-block">瑶山遗址:祭坛与贵族墓地的复合遗迹,反映早期祭祀体系。</p><p class="ql-block">外围水利系统:展示良渚先民的水资源管理智慧。</p> <p class="ql-block">第一站:陆城门</p> <p class="ql-block">  良渚古城城墙发现于2007年,城墙充分利用自然地势堆筑而成,底部铺垫20-40厘米厚的石块,上部由取自山上的黄色黏土分层堆筑,全长6公里,平均宽度在40-60米之间,保存较好的地段,高约4米。城墙底部铺垫石块,不仅可以加固基础,还可防止地下水对墙体侵蚀。这种用石块铺垫墙基、用山上的黄色粘土堆筑城墙的做法,目前在中国以及世界同时代的遗址中,尚属首见。良渚古城之所以采用这样的筑墙方式,是因为他们选择的建城之地,是一片湿地沼泽。历经五千年沧桑,良渚古城城墙见证了良渚先民的智慧。</p> <p class="ql-block">良渚古城遗址水利系统是中国迄今发现最早的大型水利工程,距今4700-5100年,由谷口高坝、平原低坝和山前长堤等11条人工坝体及天然溢洪道构成,控制范围达100平方公里,具备防洪、蓄水、灌溉和航运功能,展现了良渚文明的高度社会组织能力与工程技术水平‌。‌‌</p> <p class="ql-block">第二站:雉山</p><p class="ql-block">登上30多米高的雉山观景台只需5分钟左右,便可以俯瞰到良渚古城城址区的多处美景,下山时若不选择原路返回,继续前行可步行至雉山亲水平台,此处不仅有几只憨憨的大萌鹅,还有喂锦鲤等互动娱乐项目,是一处静谧的世外桃源之地。</p> <p class="ql-block">第三站 莫角山</p><p class="ql-block">莫角山宫殿遗址是良渚古城遗址的核心区域,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现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地。其主体为人工堆筑的长方形土台,东西长约670米,南北宽450米,总面积约30万平方米,最高处海拔约12米。</p> <p class="ql-block">第四站 反山‌</p><p class="ql-block">良渚反山遗址‌位于良渚遗址的偏西部中心地区,东南紧邻著名的莫角山超巨型中心基址,周围是低洼的农田。反山的海拔高度约10米,东西长90米,南北宽30米,总面积约3000平方米,高出地表约4米‌1。</p><p class="ql-block">早在20世纪60年代末,当地村民在反山南部挖防空洞时,出土了不少石器和玉器。1985年,考古工作者在反山进行了大规模的考古发掘,证实了反山是一座由人工搬运土方堆筑形成的大土墩,土方量达2万立方米。在已发掘的600平方米范围内,发现了11座良渚文化显贵者大墓,这些墓葬多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墓穴宽大,长约3米,宽约2米,多数墓深1.3米,墓内还有木质的葬具,有的甚至棺椁齐全‌。</p><p class="ql-block">这些墓葬内出土了大量的珍贵文物,包括陶、石、玉、象牙、嵌玉漆器等共1273件(组),其中玉器占九成以上,单件统计数量超过3500件。其中最著名的是“玉琮王”,重达6.5千克,上面雕刻着精细的神人兽面纹,堪称良渚玉器中的精品‌1。这些文物的发现不仅展示了良渚文化的艺术成就,也为研究当时的社会结构和宗教信仰提供了重要资料。</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20250519编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