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域古城——喀什

星星之火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喀什是喀什噶尔的简称。这座中国最西部的边陲城市,昆仑山脚下神秘的古疏勒国,是举世闻名的古丝绸之路上的重镇。历史上张骞出使西域,玄奘西天取经,班超驻守边防,都曾在这里留下足迹。五月中旬的喀什,空气中漂浮着沙枣花的甜香。我们乘坐环飞南北疆的飞机,探访了这座西域古城。</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古城分为东西两区,中间隔着一条解放北路。都说不到喀什不算来过新疆,来到喀什才知道什么叫异域风情。这里每天早上10点半,会在古城东门举行一个盛大的开城仪式,展示维吾尔族的热情。仪式随着浑厚的号角声拉开序幕,身着金甲头戴翎羽的武士会从城门内鱼贯而出,手持彩绸身着彩裙的维吾尔少女旋转起舞。紧接着城楼上会传来悠长的吟唱:远方的朋友啊,喀什噶尔的门为你敞开…。唱词未落,厚重的包铁木门便会缓缓开启,一位白须老者捧着鎏金铜壶缓步而出,将清水洒向空中。这就是古丝绸之路上传承千年的迎宾礼。因时间关系我们未能目睹这一壮观仪式,只好在网上脑补一下。(网络图片)</b></p> 香妃园:一座异域风情的陵园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香妃园是喀什重要景观。香妃的真实身份是新疆一个名为阿克帕和卓家族的女儿👩,因当年这个家族在平定叛乱时助清军有功,被纳入后宫成为乾隆皇帝的容妃。她本名叫伊帕尔罕(意为香姑娘),民间传说她体带沙枣花🌸香,蝴蝶🦋常绕身飞舞,故称“香妃”。香妃园实际是香妃家族的墓园,里面葬有这个家族五代72人的坟墓,香妃墓只是其中之一,香妃本人并不葬在这里,这里只是衣冠冢,但香妃名气太大,后来人们渐渐把墓园称作香妃墓。</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香妃墓坐落在喀什东郊一个村子,是一座典型的伊斯兰古建筑群,由门楼、大小礼拜寺、教经堂和主墓室组成。香妃墓的建筑风格宏伟壮观,四角各立一座半嵌在墙内的圆塔,塔顶各建一座精致的圆筒形“邦克楼”。主墓室四周墙壁用深绿色琉璃砖贴面,上面绘有彩色图案和阿拉伯文古兰经警句。墓园内的浮雕墙上描绘了香妃的身世、进京领赏、入宫封妃以及去世后从北京回喀什安葬的场景,反映了当时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交流‌。</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从正门进入香妃园是贴满琉璃砖的牌楼,穿过百年古杨的甬道便进入主墓室(主墓室不许拍照)。主墓室的琉璃穹顶堪称奇迹,它由72块棱形釉砖组成,直径17米,每块砖的蓝色深浅不一,形成渐变效果。墓室内分为三层:第一层地宫,存放家族成员灵柩;第二层观礼层,环形回廊展示历代和卓画像,其中香妃画像身着满族旗装,却戴着维吾尔族鹰羽帽;第三层穹顶层,阳光透过24扇雕花木窗射入地面,并随季节形成特定图案。</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入园处设有“闻香柱”,六根铜柱分别散发据说由香妃配制的六种熏香气息,游客可亲手转动柱身调节香气浓度。园内茶室还提供香妃三道茶:迎客茶、叙话茶和送别茶,分别用不同原料和茶具饮用。这座建筑群反映了丝绸之路的不同文明——琉璃砖是波斯工匠所烧,穹顶结构借鉴了拜占庭智慧,地宫排水系统则运用了中原地区技艺。可以说, 香妃园不仅是伊斯兰建筑的典范,更是民族团结的象征。</b></p> 老城建筑:凝固的西域诗篇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喀什老城的建筑以生土材料为基础,是世界上现存最大的生土建筑群。它像一片从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生长出的土黄色珊瑚礁,墙体以黄黏土、麦草、胡杨枝夯筑而成,历经千年风雨仍巍然耸立。这些生土建筑外墙很厚,冬暖夏凉,堪称天然生态空调。</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老城巷道像树状脉络一样,主干道宽,分支巷窄,这种布局符合沙漠生存智慧: 狭窄巷道形成天然风道,带走热浪;曲折走向则减弱沙暴冲击。地面铺的六边形陶砖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导航系统:平铺表示通路,竖铺提示死路,斜铺指向巴扎。</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老城建筑的外墙面也是用多元文明来装饰。门楣上的藤蔓纹细如发丝,填入的矿物颜料百年不褪色。砖砌的各种花纹交替出现,其中暗藏着袄教火焰纹和佛教莲花纹的变形。核桃木大门包着铸铁花纹,上面雕刻着石榴和无花果,象征多子与丰饶。</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老城建筑的色彩更是饱人眼福。在整体土黄色基调中,门扉多涂靛蓝色,象征苍穹与永恒;窗棂一般点缀孔雀绿,呼应沙漠绿洲的珍贵;大部分房屋檐角是朱红布幡,隐喻火焰驱邪;裸露的原木梁架保留着自然纹理,形成冷暖平衡。特别是黄昏时分,夕阳将土墙染成蜜色,蓝色门窗如宝石镶嵌其中,巷道里流动着艾德莱斯绸的斑斓光影,整座老城宛如莫高窟壁画跃入眼帘。</b></p> 巴扎迷宫: 老城的灵魂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在喀什,当地居民日常交易的主要场所被称为巴扎。巴扎是喀什老城的灵魂,老城的街道几乎每条都通向一个特色巴扎。坎土曼巴扎是老城最古老的铁器市场,以制作销售维吾尔族传统农具“坎土曼”闻名。这里的铁匠铺世代相传,工匠们沿用古老的锻造技术,在火光与铁锤声中打造出各种农具。随着农业机械化,现在工匠们也开始制作各种生活铁器,如门锁、刀具等。</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朵帕巴扎是老城最著名的花帽市场。100多米长的街道两侧聚集着数十家花帽店铺,售卖各式各样的维吾尔族传统帽子——“朵帕”。游客可现场观看绣娘制作,或定制一顶属于自己的花帽。</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花盆巴扎以售卖传统陶器闻名。这里的陶器仍采用古老的脚蹬陶轮手工制作,陶土取自喀什本地,釉料采用天然矿物。既有日常使用的陶罐、水壶,也有装饰性极强的彩陶艺术品。</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手工艺巴扎是老城最具艺术气息的巴扎。从维吾尔族传统乐器都塔尔、热瓦普、手鼓的制作,到木碗、木勺、雕花家具、以及铜器的加工,应有尽有。</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药茶巴扎是老城最具嗅觉冲击力的巴扎。街道两侧摆满各种药材,香气扑鼻。有藏红花、黑枸杞、天山雪莲等名贵药材,有玫瑰花茶、沙枣花茶、药茶等调理肠胃、助眠的茶叶饮品。</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汗巴扎是古城最热闹的美食街,数不清的摊位汇聚了新疆最地道的小吃。这里有必尝的美食烤包子、缸子肉、烤蛋、手抓饭等,让人不得不大快朵颐。</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总之,喀什的巴扎不仅是市场,更是维吾尔族文化与丝路历史的缩影。从铁匠铺的叮当声到香料摊的浓郁芬芳,从花帽的刺绣到陶艺师的转盘,每一条巴扎街都诉说着千年故事。在这里,游客不仅能购物,还能沉浸式体验维吾尔族生活与文化传承。</b></p> 网红巷弄:老城新貌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喀什老城不仅是千年丝路文化的活化石,近年来也因独具特色的街巷改造成为游客争相打卡的网红地。其中彩虹巷、爱情巷、布袋巷凭借炫丽的色彩、浪漫的寓意和浓郁的民族风情,成为喀什古城最受欢迎的拍照胜地。</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彩虹巷狭窄幽深,宽仅2米。整条巷子以宝蓝色为主色调,墙面点缀着维吾尔传统图案。巷内摆放着陶罐、绿植等装饰,部分墙面镶嵌彩色玻璃。走进彩虹巷,仿佛瞬间来到《一千零一夜》的童话世界,蓝墙与喀什土黄色的传统建筑形成鲜明对比。许多游客穿着民族服饰在此拍照,巷子不长,但有惊喜。</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靠近艾提尕尔清真寺旁的爱情巷,则是一片浪漫氛围。这条巷子也不宽,仅1.3—1.4米,寓意“一生一世”。许多情侣专程来此牵手走过,许下爱情誓言。巷子墙面以天蓝色和白色为主,搭配维吾尔雕花门窗,干净清爽,适合小清新风格。部分墙面悬挂同心锁、许愿牌,游客可以写下祝福语挂在巷内,增添浪漫氛围。巷子虽短,却充满甜蜜气息。</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与彩虹巷对面的布袋巷,则充满生活趣味。两侧悬挂着各式维吾尔挂毯、刺绣布袋,色彩艳丽,好像走进一个巨大的布袋中。布袋巷保留了原始生土墙结构,部分墙面镶嵌陶罐、木雕,挂毯随风轻摆,阳光透过镂空花墙洒下斑驳光影,非常适合拍摄复古或异域风格的照片。巷子尽头有个“芝麻开门里面请”小商店,店主热情好客,游客可在此购买特色小商品。</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这三条巷子风格迥异,但共同展现了喀什古城里传统与现代的完美结合,是游客体验少数民族风情不可多得的好去处。</b></p> 喀什夜市:老城的狂欢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喀什的夜晚同样迷人,暮色初临,喀什便开始苏醒,灯光下的古城流光溢彩。游客可以在汗巴扎夜市品尝特色美食,也可以在“古丽的家”近距离欣赏歌舞表演,感受民俗文化的魅力。这里还有一家名为“爷爷的爷爷的爸爸的馕”的网红店,馕的口味有很多种,可以买个尝尝。此外,喀什古城的小店也充满异域风情,手工艺品、丝绸、地毯等展示了当地独特的商品。</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最吸引人的还是夜市。馕坑里炭火明灭,烤架上羊排滋滋作响。面肺子摊前,老板娘麻利地将米浆灌入羊肺,灌好的面肺在滚水里翻腾。玛仁糖车被游客围得水泄不通,“阿达西(朋友),尝尝我们的玛仁糖”,带白帽老人边吆喝,边将混有核桃、杏仁、葡萄干的麦芽糖浆拍打成正方体,动作带有某种神秘感。最惊艳的是沙朗刀克(冰酸奶)摊位,摊主凿冰的节奏与都塔尔琴声奇妙共振,晶莹的冰屑与酸奶上下飞舞。不知是放的音乐,还是维吾尔老人正在用热瓦普弹奏《喀什嘎尔之夜》。此刻的古城,就像包浆温润的和田玉,在夜市灯火中静静发光。</b></p> 艾提尕尔:信仰的大本营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艾提尕尔清真寺是新疆最大的清真寺,它南北长140米,东西宽120米,是一个有着浓郁民族风格和宗教色彩的古建筑群,也是喀什古城的地方象征。“艾提尕尔”在维吾尔语是节日礼拜和集会场所的意思。在新疆清真寺分类中,艾提尕尔代表专供节日(如古尔邦节、肉孜节)大规模礼拜使用的清真寺,以区别日常礼拜的小清真寺。作为国内最大、中亚最有影响力的清真寺,艾提尕尔清真寺每天都会接纳两三千人进行礼拜,每逢周五主麻日或伊斯兰节日更是人山人海,清真寺前的广场成了喀什最热闹的公共场所,成千上万的穆斯林都会聚集于此,进行集体礼拜,场面极为壮观。</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清真寺的正门是一座高12.5米的黄砖建筑,两侧耸立着18米高的宣礼塔,塔顶饰有新月标志。有趣的是,两座宣礼塔并不完全对称。正门悬挂着巨大的阿拉伯文牌匾,上面写着清真语言(万物非主,唯有真主),彰显了伊斯兰教的核心价值观。</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清真寺院内种植了大量白杨树,南北两侧的教经堂曾是伊斯兰经学教育的重要场所,历史上培养了大批宗教领袖和学者。庭院中央设有水池,供信徒礼拜前净身。周围点缀着花卉,增添了几分生机。整个院内静谧祥和,与外界喧嚣形成鲜明对比。寺院建筑以绿色调为主,搭配明黄色墙体,给人一种清新明媚的感觉。</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大殿内部允许非信徒和女性参观,这在许多清真寺中难得一见。大殿由许多根绿色木柱支撑,每根高约7米,柱身雕刻精美花纹。西墙中央的壁龛指向麦加方向,是伊玛目(阿訇)领拜的位置。大殿陈列着一块伊朗前宗教领袖霍梅尼赠送的珍贵的真丝地毯,成为寺内的重要文物。大殿内没有神像或画像,符合伊斯兰教禁止偶像崇拜的教义。</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清真寺最佳参观时间是每周五午后(主麻日)。这时,清真寺内外聚集了上万穆斯林,寺内无法容纳时,信徒们便在广场上铺开拜毯。节日期间,维吾尔男子会在寺庙前跳起古老的萨玛舞,场面热烈而神圣。此刻,会让人感受到信仰的凝聚力,即使是非穆斯林游客,也能被这种虔诚的氛围所感染。</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艾提尕尔清真寺不仅是宗教活动的场所,也是了解新疆文化和伊斯兰文化的重要窗口。在这里,你能感受到伊斯兰教的庄严,维吾尔族建筑的精美,以及喀什人虔诚而热烈的生活态度。</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喀什,这座被誉为“活着的千年古城”,以它斑驳的土墙、悠扬的唤礼声和浓郁的巴扎风情,诠释了丝绸之路的永恒魅力,给我们留下了难以磨灭的西域记忆。愿这片土地依然保留它土黄色烟火气,愿这座古城在传统与现代交融中,绽放出更加迷人的色彩,为丝路文化注入更多年轻活力。</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