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好八项规定

平常心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八项规定,短短六百余字,却如惊雷破空,掀起了中国共产党作风建设的历史性变革。从“舌尖上的浪费”到“车轮上的腐败”,从“会海中的形式”到“调研中的虚浮”,八项规定以刀刃向内的勇气,划定了党员干部的行为标尺。站在新时代的坐标上,学思践悟八项规定、深化作风建设,不仅是全面从严治党的永恒课题,更是永葆党的生机活力的根本保障。</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立规明矩:八项规定标注作风建设历史刻度</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八项规定的出台,绝非简单的条文修订,而是一次直击积弊的政治觉醒。它精准切中了“四风”问题的要害,将“密切联系群众”的宗旨转化为可操作的行动指南。从中央政治局率先垂范,到基层支部层层落实,一场“以上率下”的作风革命席卷神州。十年间,全国查处违反八项规定精神问题超过80万起,党纪政务处分超过70万人。数据背后,是公款吃喝收敛、文山会海精简、调研考察务实的深刻转变。正如“木受绳则直”,八项规定以刚性约束重塑政治生态,让“规矩意识”成为党员干部的思想自觉。</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知行合一:作风建设需在实践熔炉中淬炼成钢</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作风建设从来不是“雨过地皮湿”的表面文章,而是需要在实践中反复锤炼的“铁规矩”。在脱贫攻坚战场上,25.5万个驻村工作队、300多万名第一书记扎根一线,用“泥腿子”丈量民情;在疫情防控阻击战中,党员干部冲锋在前,以“白加黑”的坚守诠释责任担当。这些实践深刻表明:作风建设的生命力在于融入具体工作。当前,数字化监督平台的建立、群众“扫码评价”机制的推广,正推动作风建设向“智慧监督”升级。唯有将规定转化为日常习惯,让制度扎根于具体实践,方能避免“制度空转”。</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常治长效:以创新思维筑牢作风堤坝</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必须警惕“松劲歇脚”的疲劳心态。面对“快递送礼”“电子红包”等隐形变异问题,需要以“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的智慧创新监督手段。浙江推行“基层减负观察点”,实时监测形式主义反弹;江苏建立“作风问题案例库”,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这些创新实践揭示:作风建设既要保持“不敢”的震慑,更要完善“不能”的机制、培育“不想”的自觉。党的二十大提出“完善党的自我革命制度规范体系”,正是为作风建设注入制度化的永恒动力。</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从“徙木立信”到“化风成俗”,八项规定开启了中国共产党作风建设的新纪元。当“轻车简从”成为工作常态,当“实干担当”融入精神血脉,作风建设便从制度约束升华为文化自觉。新征程上,唯有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学思践悟,以“越是艰险越向前”的拼劲笃行不怠,方能交出让党和人民满意的作风答卷,为民族复兴伟业筑牢政治保障。(城郊镇 郑炜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