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效能就是抓发展 抓发展必须抓效能

学海无涯苦作舟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当今全球化竞争日益激烈、资源环境约束日益趋紧的时代背景下,效能与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已成为决定国家、地区乃至企业兴衰成败的关键因素。"抓效能就是抓发展,抓发展必须抓效能"这一论断深刻揭示了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内在联系。效能是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发展是效能的体现和结果;没有高效能的发展是低质量的增长,而不以发展为目的的效能提升则失去了方向。本文将从理论逻辑、实践路径、制度保障三个维度,系统阐述这一重要命题的时代内涵和实践要求。</p><p class="ql-block">第一部分:效能与发展关系的理论逻辑</p><p class="ql-block"> 1.1 效能是发展的核心驱动力</p><p class="ql-block"> 效能(Efficiency)作为经济学和管理学的核心概念,指的是投入与产出之间的比率关系,反映资源利用的有效程度。在资源有限的前提下,高效能意味着以更少的投入获得更多的产出,或者以同样的投入获得更高质量的产出。从宏观层面看,国家经济效能的提升表现为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从中观层面看,产业效能的提升表现为产业链价值的优化;从微观层面看,企业效能的提升表现为单位成本的降低和利润率的提高。</p><p class="ql-block"> 现代经济增长理论研究表明,长期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不是简单的要素积累,而是要素使用效能的持续提升。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保罗·罗默的内生增长理论强调,知识积累和技术进步带来的效能提升是经济持续增长的核心引擎。东亚经济奇迹、德国制造业强国地位的确立,无一不是以效能提升为基础的发展典范。</p><p class="ql-block"> 1.2 发展是效能的终极检验标准</p><p class="ql-block"> 发展(Development)是一个多维度的综合性概念,不仅包括经济增长,还涵盖社会进步、环境改善、民生福祉等多个方面。效能提升是否真正有效,最终要通过发展成果来检验。单纯追求数字上的效能提高而忽视发展质量,可能导致"效率陷阱"——表面上效率指标良好,但实际发展效果不佳。</p><p class="ql-block"> 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为我们提供了评价发展与效能关系的全面框架。在这个框架下,真正的效能提升应当同时促进经济增长、社会包容和环境保护。例如,一家企业通过技术创新提高了生产效率,但同时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这样的效能提升就不能称为真正的发展。</p><p class="ql-block">1.3 效能与发展的动态平衡关系</p><p class="ql-block"> 效能与发展之间并非简单的线性关系,而是需要保持动态平衡。过度强调短期效能可能损害长期发展潜力,而忽视效能的发展则难以持续。日本经济"失去的二十年"和部分资源型国家的"资源诅咒"现象,都是效能与发展失衡的典型案例。</p><p class="ql-block"> 保持二者平衡的关键在于建立"效能—发展—更高效能"的良性循环。效能提升为发展提供动力,发展成果又为新一轮效能提升创造条件。例如,教育投入提高人力资本效能,高素质劳动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而经济发展又为教育提供更多资源,形成正向循环。</p><p class="ql-block">第二部分:抓效能促发展的实践路径</p><p class="ql-block">2.1 科技创新:效能提升的第一动力</p><p class="ql-block"> 科技创新是突破效能瓶颈的根本途径。据统计,发达国家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达70%以上,而我国这一比例约为60%,仍有较大提升空间。抓科技创新效能,重点要在三个方面下功夫:</p><p class="ql-block"> 一是加强基础研究投入。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活水,但具有投入大、周期长、风险高的特点。我国基础研究投入占研发总投入的比例长期徘徊在6%左右,与发达国家15%-20%的水平相比明显不足。需要建立稳定增长机制,完善多元化投入体系。</p><p class="ql-block"> 二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目前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仅为30%左右,远低于发达国家60%-70%的水平。要破除"唯论文"倾向,强化市场需求导向,完善中试孵化、知识产权保护等配套体系,打通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最后一公里。</p><p class="ql-block"> 三是营造良好创新生态。创新效能提升需要宽容失败的文化氛围、高效协同的产学研机制、活力迸发的人才环境。深圳从"科技荒漠"崛起为"创新之都"的历程证明,制度创新比技术创新更能释放效能潜力。</p><p class="ql-block"> 2.2 制度改革:释放效能的深层动力</p><p class="ql-block"> 制度经济学告诉我们,有效的制度安排能够显著降低交易成本,提高资源配置效能。我国改革开放40多年的历程,本质上就是通过制度改革释放发展效能的伟大实践。新时代抓制度效能,需要聚焦以下几个关键点:</p><p class="ql-block"> 深化"放管服"改革。截至2022年底,我国市场主体总量达1.7亿户,是2012年的3倍多,这与持续优化的营商环境密不可分。下一步要推动"非禁即入"普遍落实,推进"一网通办""跨省通办",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p><p class="ql-block"> 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等要素的市场化改革相对滞后,制约了效能提升。要建立健全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畅通劳动力和人才流动渠道,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加快培育数据要素市场。</p><p class="ql-block"> 创新监管方式。传统"一刀切""运动式"监管往往造成效率损失。要推广"双随机、一公开"、"互联网+监管"等新型模式,对新技术新业态实行包容审慎监管,建立信用为基础的分类监管机制。</p><p class="ql-block"> 2.3 管理创新:微观效能的提升之道</p><p class="ql-block">管理出效能,管理出生产力。据统计,通过优化管理,企业平均可提升15%-30%的运营效能。抓管理效能需要从三个层面发力:</p><p class="ql-block">战略管理层面。许多企业效能低下的根源在于战略模糊或失误。要建立科学的战略分析框架,明确核心竞争优势,做好长期战略与短期效益的平衡。华为"力出一孔,利出一孔"的战略聚焦原则值得借鉴。</p><p class="ql-block">流程再造层面。科层制组织往往伴随流程冗长、决策缓慢等"大企业病"。要推进组织扁平化,运用数字化手段重构业务流程。海尔"人单合一"模式打破传统部门墙,使每个员工都直面市场,极大提升了响应速度。</p><p class="ql-block">绩效激励层面。平均主义、"大锅饭"严重抑制效能提升。要建立以价值创造为导向的考核分配体系,使薪酬与贡献紧密挂钩。万华化学实施"业绩五步法",将个人收入与公司、部门、团队、岗位、个人绩效全面挂钩,激发了全员创效活力。</p><p class="ql-block"> 2.4 数字赋能:效能跃升的新引擎</p><p class="ql-block">数字经济时代,数字化转型已成为效能提升的必由之路。中国信通院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产业数字化规模达39.2万亿元,占GDP比重达32.5%,数字技术对效能提升的贡献日益凸显。数字赋能效能提升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p><p class="ql-block">生产智能化。通过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生产过程的精准控制和优化。三一重工"灯塔工厂"改造后,产能提升50%,人力减少60%,生产周期缩短60%。</p><p class="ql-block">服务便捷化。政务服务"一网通办"让群众办事从"跑多次"变为"零跑腿"。浙江"最多跑一次"改革实现省级事项100%网上可办,群众满意度达98.6%。</p><p class="ql-block">决策科学化。大数据分析使决策从经验驱动转向数据驱动。某电商平台通过算法优化仓储布局,使配送时效提升30%以上,库存周转天数下降20%。</p><p class="ql-block">第三部分:抓发展必须抓效能的制度保障</p><p class="ql-block"> 3.1 构建效能导向的考核评价体系</p><p class="ql-block">考核评价是指挥棒,建立科学合理的效能评价体系至关重要。传统GDP导向的考核存在重规模轻质量、重速度轻效益的问题,需要从三个方面改进:</p><p class="ql-block">建立多维效能指标。除了经济增速,还应纳入全要素生产率、单位GDP能耗、投资产出率等效能指标。深圳早在2018年就取消了GDP考核排名,代之以"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p><p class="ql-block">实施分类差异化考核。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发展阶段的主体应有不同的考核侧重。对生态功能区应强化绿色发展指标,对创新示范区应突出科技创新指标。</p><p class="ql-block">强化考核结果运用。将效能考核结果与干部任用、资源配置、政策支持直接挂钩,形成"效能优先"的鲜明导向。江苏省开展高质量发展综合考核,考核结果作为领导班子调整和干部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p><p class="ql-block">3.2 完善效能提升的激励约束机制</p><p class="ql-block">效能提升既需要正向激励,也需要刚性约束,关键要建立健全三项机制:</p><p class="ql-block">市场化报酬机制。让高效能主体获得更高回报,形成"效能溢价"。中关村试点"科技成果转化现金奖励不受绩效工资总量限制"政策,极大激发了科研人员积极性。</p><p class="ql-block">资源差别化配置机制。对高效能项目优先保障土地、资金等要素供给,对低效能项目实行限制或退出。浙江省实施"亩均论英雄"改革,依据企业亩均效益实行资源要素差别化配置。</p><p class="ql-block">常态化监督问责机制。对效能低下、资源浪费行为严肃追责。中央纪委国家监委连续多年开展"治庸治懒"专项行动,查处了一批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问题。</p><p class="ql-block"> 3.3 培育效能优先的文化氛围</p><p class="ql-block">效能提升最终要靠人的观念和行动,需要培育三种文化:</p><p class="ql-block"> 崇尚效能的价值文化。在全社会形成"以高效能为荣、以低效能为耻"的价值观。日本企业的"精益生产"文化、德国企业的"工匠精神",都是效能文化的典范。</p><p class="ql-block"> 鼓励创新的包容文化。效能提升往往需要打破常规,应宽容"非恶意"失误。硅谷"快速失败、快速学习"的理念,创造了容忍失败、鼓励创新的文化环境。</p><p class="ql-block"> 追求卓越的绩效文化。建立"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持续改进机制。京瓷公司的"阿米巴经营"模式,通过内部市场化机制培养了全员追求极致效能的意识。</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南山镇人民政府</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黄强</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