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碣石山位于秦皇岛市昌黎县,其海拔仅有695.1米,但却在中国古代地里名著中常被提及。碣石之名,最早见于《山海经》中的“山经”,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p> <p class="ql-block"> 而我对碣石山的向往完全是因为毛泽东那首《浪淘沙。北戴河》中“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这一震烁古今的不朽诗句。所以,对我来说,爬碣石山心仪已久。</p> <p class="ql-block"> 5月2日一早,我和老伴从秦皇岛乘公交大巴只一个多小时便到达了昌黎县城。整个县城就坐落在碣石山脚下,从县城到碣石山水岩寺,打的最多10分钟,路侧都是街区建筑。登山口在水岩寺上方,门票20元。我和老伴都已过了70岁,免票。</p> <p class="ql-block"> 粗略地浏览一下景区示意图,著名景点有;水岩寺、石林、石瀑、石鼓、飞来石、龙潭寺、山心洞、八仙台、望海长廊、东海一柱等。然而,我想看的景点便是当年魏武帝登临碣石山,并留下“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的豪迈诗篇圣迹,一睹为快。</p> <p class="ql-block"> 五月的碣石山,满眼新绿,生机勃勃。加之那天还落下了毛毛雨,空气格外清新。跋涉在曲径通幽的石阶路上,令人身心畅快;山间林木繁茂,百鸟争鸣,山花烂漫,芳草碧连天。使人感觉一下子就进入了仙境,令人心旷神怡;山间奇石之美,胜于天工,妙于天成,令人目不暇接,彰显着乾坤之奇,自然之美。</p> <p class="ql-block"> 路侧石刻艺术,不仅展示了书法艺术的魅力,还与自然景观相互通融,营造出独特的人文韵味及丰富的文化风格与历史叙述。令人回味无穷。</p><p class="ql-block"> “振衣千仞”。</p><p class="ql-block"> 其典故出自西晋文学家左思“振衣千仞冈,濯足万里流。”象征通过高山抖衣,长河洗足的动作,表达对世俗污浊的摒弃、追求高洁脱俗的精神境界。后世常引用此句形容隐逸情怀或超然物外的人生态度——心志高洁脱俗。</p> <p class="ql-block"> “一念三千”</p><p class="ql-block"> 佛教语,指在一念心中包含三千种世界或三千种法。象征心念的广大无边和包容一切的特性。一念指极短时间单位内的心念活动,三千是象征性数字,代表宇宙间所有可能的现象和事物。</p> <p class="ql-block"> “且宽”</p><p class="ql-block"> 出自成语“且宽且长”。主要用来形容物体或空间的宽度和长度特别广阔。也表达了人们对广袤和宽阔景象的向往,它给人一种宁静和自由的感觉,也形容碣石山壮丽雄浑延伸大地之美。</p> <p class="ql-block">此刻,品位这些寓意深刻的石刻语,便使人入心、开悟和提神,不为别的,只为这瞬间之快,也不枉此行</p> <p class="ql-block"> 我原以为碣石山皆因曹操登临并留下豪迈诗篇而闻名天下。亲临后才惊奇地发现,原来从秦汉至隋唐先后有九位帝王登临碣石山。</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派徐福带领童男童女数千人在渤海(今秦皇岛)入海求仙,时隔4年,公元前215年,秦始皇由京都咸阳出发,经碣石大道(秦汉时期的碣石大道是连接咸阳与碣石的重要交通线,西起咸阳,东至碣石,是连接都城与东北疆域直至朝鲜半岛的交通要塞。这条大道从咸阳出发,向东经过河南,再向北沿太行山麓前行,依次经过邯郸、中山、燕京、穿越天津北部,最终抵达碣石),东出函谷关,沿太行山东麓北上至碣石。秦始皇登山求仙,就是因为崇拜碣石山的灵气。他令人刻下《碣石门辞》,勒石记功,并求长生不老,江山万代。秦始皇登碣石山求仙之后,大大提高了碣石山的知名度,增加了碣石山的神秘,之后,许多帝王效仿他,都想通过祭拜碣石,吸收仙气而长生不老。</p><p class="ql-block"> 另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胡亥继位后,于公元前209年(二世皇帝元年)登临碣石山。</p> <p class="ql-block"> 据《汉书•武帝纪》记载,公元前110年,汉武帝效仿秦始皇,登泰山后“复东巡海上,至碣石”。并在山顶修建“汉武台”祁先求神。</p><p class="ql-block"> 另据史书记载,公元238年,晋宣帝司马懿讨伐公孙渊,经过昌黎时登临碣石山,求仙并追思秦始皇功绩。</p> <p class="ql-block"> 据《魏书•文成帝纪》记载,公元458年北魏文成帝登碣石观沧海。文成帝还大飨群臣百官于山下,改“碣石山为乐游山”。</p> <p class="ql-block"> 据《北齐•齐本纪》记载:“天宝四年冬十月丁酉……大破契丹”,“丁巳登碣石山,临沧海。十一月己未,帝自平州还,遂如晋阳。”说明北齐文宣帝高洋在打败契丹后,于归途登碣石山观海。</p> <p class="ql-block"> 据史书记载,隋炀帝杨广于公元613年第二次征讨高丽时,特地分兵昌黎,登临碣石山。</p> <p class="ql-block"> 公元645年,唐太宗李世民亲征高丽途中登临碣石山,并留下《春日望海》一诗:“洪涛经变野,翠鸟屡成桑。芝罘思汉帝,碣石想秦皇。霓裳非本意,端拱且图王。”以记功德。</p> <p class="ql-block"> 帝王喜登碣石山,起因主要基于两点: 一是碣石山位于华北平原东北角、辽西走廊南口,背临漠南草原东端,军事位置凸显。在很长历史时期,是中原与东北部族、高丽、契丹交战的前沿地区,是中原帝王东征或巡视边防的必经之地和军事要冲;再则从神秘主义角度来看,碣石山一直被认为是古代神秘主义策源地,历史上有很多关于碣石山具有灵气的传说,在这里祈仙求神可以获得灵气,甚至长生不老。据《史记•封禅书》记载,燕国人宋毋忌、正伯侨、充尚、羡门子高等相继修道成仙,羡门子高就居于碣石山上。由于仙人可以长生不死,能练出仙丹,使一心求长生的帝王们痴迷于求仙活动。解放后考古在碣石山附近发现三处秦始皇行宫遗址,在昌黎还发现了汉武帝时期刻有“千秋万岁”的瓦当。由此可见当时求仙规模之大和范围之广。</p><p class="ql-block"> 因此,碣石山素有“天下神岳”、“神岳碣石”之称。</p> <p class="ql-block"> 回首凝望来时路,曲折向高似人生。登高回望总会令人感慨万千。</p><p class="ql-block"> 而登碣石山,歇气的时候回望一下,内心便充满了欢乐,于辽阔之间领略大地的神奇之美,于山巅之上感受“欲与天公试比高”的美妙滋味,更是令人壮怀激烈。此刻,山水相拥的昌黎县城便是一幅绝妙的美丽画卷,“碣阳湖”像绿宝石一样镶嵌的丰饶的大地上。</p> <p class="ql-block"> 望海长廊便是当年魏武帝曹操观海之地(俯视)。</p> <p class="ql-block">也是游人打卡地。</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碣石观海”最为奇绝壮观。</p><p class="ql-block"> 登上海拔695米的仙台顶,俯瞰大海,可将从滦河口到秦皇港,乃至山海关与老龙头之间的宽阔海面及万千风光尽收眼底。</p><p class="ql-block"> 据《三国志•武帝纪》记载:公元207年,曹操率军东征乌桓,原拟傍海北上,因大雨路泞,转道卢龙塞,班师途径碣石观海,写下了壮丽诗篇《观沧海》。尽管在曹操之前已有秦始皇、汉武帝登临碣石山之先例,但曹操《观沧海》的豪迈诗篇,更为碣石山披上了神秘的色彩。此后,碣石山便以观海胜地闻名九州。</p> <p class="ql-block"> 望海长廊对面即是渤海湾,也就是现在的南戴河黄金海,著名避暑胜地。</p> <p class="ql-block"> 从帝王亭东望便是“仙台顶”,也是碣石山主峰,地势平缓,其步道石阶均为山岩切割而成,此刻,踏在舒适的石阶上,已是一身轻松,精神抖擞。</p> <p class="ql-block"> 在帝王亭小息,感受“神岳碣石”的神秘。</p> <p class="ql-block"> 仙人顶也是龙脉的象征,当年九帝登临寻找真龙都未曾寻得,2024年(龙年)9月9日,有位郭先生竟在帝王亭下向阳石处观到奇石神龙,神龙见首不见尾,龙身在山体之中,吸引了众多游人,一睹为快。</p> <p class="ql-block"> 奇石龙头的逼真令人惊叹,此时此刻,传说已化为游人丰富的想象。</p> <p class="ql-block"> 唐代出现八仙传说之后,碣石山就成了八仙经常活动的场所。仙台顶后峰有湘子(韩湘子)隐居处,仙台顶后坡有国老(张国老)院,前坡有八仙台等。</p> <p class="ql-block"> 传说远古时,仙台顶时有神水涌出,饮后能不饥不渴,与天同寿。八仙中的张果老最先选中此地,守着神水修炼。后来,原居三仙岛的云霄、琼霄、碧霄三位仙女也相中这里,自知晚来一步。为争夺此地,她们事先在山顶巨石下悄悄埋下一支金簪。在双方争论时,当场挖出金簪为信物。无奈,张果老只好把山顶让出。此后仙台顶就成了三霄娘娘的道场,俗称“娘娘顶”。</p> <p class="ql-block"> 这座“仙人对弈”铜塑,刻于清康熙十四年。《昌黎县志卷一•古迹》记载:“仙人台,城北十五里,水岩(寺)山之上。有石秤(棋)盘,脚迹,昔有仙人对弈于此。一樵夫旁视,顷刻柯烂。”</p><p class="ql-block"> “柯烂”一词源自古之传说,说有个樵夫进山砍柴,遇两童子对弈,观之良久,归时发现斧柄已烂掉。后世遂以“柯烂”喻世事变迁,岁月流逝之速——世事如梦,瞬息万变,人生苦短,须臾即逝也。</p> <p class="ql-block"> 俗话说“上山容易下山难”。我和老伴上山时一路欢畅,倒也没觉得怎么累,并如愿以偿地体验到了登顶的快乐。</p> <p class="ql-block"> 可下山就没那么容易了,石阶千转百折,错落不平,每一步都要三思而后行,一不小心,就可能酿成悲剧。连那些孩子和年轻人都要走走歇歇的,何况我俩“70”后了。(笑)</p> <p class="ql-block"> 老伴下到一半时,心脏都有点吃不消了……验票时,景区工作人员就说“你们老年人不必爬到顶,山半腰就能看到海。”可我俩没听,大有“不到长城非好汉”的豪迈气概。</p><p class="ql-block"> 好歹在我俩的共同努力下,总算有惊无险地下山了。</p> <p class="ql-block"> 奇迹发生了,爬了一天山,直到回家,也没觉得疲劳,反倒一身轻松。第二天,我俩又到海边玩了半天。老伴笑着说:肯定是吸了碣石山灵气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