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平论坛:▎岁是墨池池上饮——翰墨张劲

陈开平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岁是墨池池上饮——翰墨张劲 </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文 ※ 陈开平 </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i>草书</i></b>是个性情活,须,视伤、怜显面痕之上,睹,暖、情落眉眼之间者方可为之,张氏季石兄是这块料子。一年,我曾回故乡时入夜很晚,他奋力地拉着我到宾馆远处的小酒店饮酒,酒馆烟雾袅袅,酒让人酣时,再回去掕起笔来书写之,那个劲头不小于故乡芒种时期的农人;有时候遇到不畅快的事情,望着墙面上蜿蜒的屋漏痕是另有一番景象了......性情之浓溢于言表。他语言上的功夫似乎也很高:活泼、洒脱、性情而无拘,身无所羁,表里澄澈者也。勿怪韩愈在《送高闲上人序》中曾说“张颠”(张旭):“往时张旭善草书,不治他伎。喜怒窘穷,忧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无聊不平,有动于心,必于草书焉发之。”同是书者,颇见二张之相像乎!?撇开桑梓情怀,张劲的书法确含晋唐遗风尚韵,尚潇洒,尚飘逸之感,这仅仅是笔墨,更重要的是含有深藏着的“韵”。赵秉文在《题涪翁草书文选书后》说:“涪翁参黄龙禅,有倒用如来印手段,故其书得笔外意,如庄周之谈大方,不可端倪。”可见书法含性情、含精神内涵的品质所在。很多人评论书法,都常常着眼于笔墨,没错,笔墨是很重要,线条的粗细,墨色的浓淡枯润,墨色通过毛笔运送的力量和方向在纸面上的运转,这些共同组成了一幅完整的书法作品,它是一套组合体,书法和绘画、诗歌有异曲同工的妙处,它们同样讲究气韵和意境,书法不仅仅是用来表现文字内容,更重要的是书法家用笔墨来传递着自己的心绪和感情。艺术是从制造矛盾到解决矛盾的过程体现,仿佛如人生!</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只有历经风雨和生命中的苦寒才能在书写中诉说着故事。夜读张氏作品仿佛走进一副既能发出一体声音又能发出惯张声音的琴弦,在中锋中深得法之立骨,侧锋则在节奏中得势而求变,无声的音乐,无形的舞蹈,求变化中有呼应,使整体和谐,难怪侧锋是情性的化身之说,是书法通神的手段,才能有如此强烈的节奏和视觉冲击力。看似平铺直叙的线条里储蓄着厚重而气势磅礴的力量;其尖锐的线条里深藏着忧伤、凄楚和挣扎的伟大抱负;遒劲的线条里孕育甜酸苦辣的人情世故。书显咫尺有限,万物变化无穷,品书犹如品酒,品书和品酒最终是品自己,张劲定然有劲道的故事!“故事”愈重体现的“色彩”愈加浓烈。清代傅山主张书法拙则入古、巧则趋邪,自然与生命事故运技相互关联,而非妄技,故应重于正、贵于拙。他提出了著名的"四宁四毋"的书学主张——即"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直率毋安排",我认为:傅山提出了书法与人生的重要命题,当然折射出他书法与生活经历的强烈感应!傅山一生跨越了两个朝代,其前半生是统治中国近300年的明王朝的最后37年。对傅山而言,国破山河在,这段血腥而动荡的历史深深的影响了傅山的后半生,固然影响了他的书法创作。</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幼年习字,壮年写人,慢慢地就翰墨于自我了......面对艺术的强者谁不如此呢?草书尤其是章草在汉魏之际最为盛行,后至元朝方复兴,蜕变于明朝。到了今天,草书的审美价值远远超越了其实用价值,今人在章法上的疏密、向背、俯仰、迎让、轻重、虚实、参差中大开大合,大张大驰,大疏大密,大缓大急中探寻新的气脉节律。运笔俊朗而浑然天成,骨力神韵并具,巧拙优雅兼融,遒劲儒雅,流畅跌宕,简约饱满,飘逸潇洒,霞舒云卷,无所间然,这些新兴浪漫的表象符号是对艺术家故园咬牙切齿的割裂吗?愿望越浓迷茫越深!不!不要这样,也不能这样,在消费主义和精神荒芜的时代,纸上体现了再无“故乡”集体乡愁的迷途和深思,想必张氏也在随着时代的精神元素发生着变化,那种涤尽浑浊而空明润洁思想情怀,在揭示着人类思想对物质抽象的反映,通过艺术来向世人传递!</p><p class="ql-block"><b>二0二一年二月四日晨于北京豆瓜棚书斋</b></p> <p class="ql-block"><b>注:</b></p><p class="ql-block">本“开平论坛”栏目皆为作者亲临采访的书画艺术家评论文章,所有作品皆为原创在该公众平台首发,已在全网维权,未经授权,任何形式的抄袭、搬运或洗稿,都将被追责!期盼分享!</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版权所有,违者必究</b></p><p class="ql-block">【編 輯:柳脂<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胭</b> 】</p> <p class="ql-block"><b>陈开平:</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中国当代作家,文艺评论家、“情感后主义”文艺理论提倡者。先后就读于鲁迅文学院、北京大学,《北大华商评论》杂志社主笔;《白鲜肉》、《远山》、《白云一去又几年》、《那边》、《磨坊》、《父亲的季节》、《祖母的故乡》、《技法与精神的平衡——我读刘强的画》、《墨到之时已无痕——恒智法师》、《好玄——谈贾又福之画》等文学及书、画评论的作者,被人称为后现代主义作家;详见:百度百科、中国作家官网、在线百科全书查询。</p><p class="ql-block">壹五玖壹零玖贰贰贰零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