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风建设:在历史长河中锻造时代精魂

作风建设犹如大江大河的治理,既要筑牢堤防遏制浊流,更要疏通源头涵养清泉。从延安时期"只见公仆不见官"的优良传统,到新时代"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实践要求,作风建设始终是贯穿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精神血脉。这场永不停歇的自我革命,既需要雷霆万钧的专项整治,更要构建润物无声的长效机制,让优良作风成为党员干部的基因密码。<br>作风建设是攻坚战更是持久战,必须坚持破立并举、标本兼治。当年毛泽东同志在延安开展整风运动,既严惩黄克功杀人案彰显法纪威严,又通过《甲申三百年祭》警示全党保持清醒。这种"猛药去疴"与"固本培元"相结合的智慧,在今天依然闪耀着真理光芒。从中央八项规定破题,到纠治"四风"持续发力,我们既以钉钉子精神解决具体问题,更注重制度笼子的编织,让作风建设从运动式整治转向常态化约束。<br>作风建设要抓住"关键少数",发挥"头雁效应"。古人云:"教者,效也,上为之,下效之。"焦裕禄在兰考治理风沙时,总是冲在最前面;谷文昌在东山植树造林,始终与群众同劳动。这些感人至深的事例证明,领导干部的作风就是最好的风向标。当县委书记的榜样能做到"不搞特殊化",当基层干部坚持"四下基层",就能形成"上行下效"的良性循环,让求真务实、清正廉洁的新风正气充盈政坛。<br>作风建设要融入日常、化作经常,让优良作风成为内在自觉。王阳明在《传习录》中强调"知行合一",作风建设同样需要知行转化。从"光盘行动"到"绿色出行",从精简会议到改进文风,每个细微处的坚持都在重塑政治生态。当"马上就办"取代文山会海,当"一线工作法"替代纸上谈兵,作风建设就真正实现了从外在约束到内心认同的升华。这种转变如同春风化雨,让为民情怀在点滴中积淀,让实干精神在坚守中绽放。<br>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作风建设永远没有休止符。它既是攻坚克难的"开山斧",更是行稳致远的"压舱石"。当每个党员干部都能以"赶考"的清醒践行初心,用"绣花"的功夫精耕细作,我们必将锻造出更加坚实的作风之基,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书写新时代的作风答卷。(龙岩市武平县桃溪镇 刘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