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坡诗社*每日评来【142】

木溪

...........................................................<br><b><font color="#ff8a00">打造西湖诗派,同书南国烟霞</font></b><br>............................................................ <b>高手在民间</b><br><br>木溪<br><br> 春天到了,路上开满了鲜花。姐妹们一边采花一边把最美的花往头上插。这时候有个秀才路过,姐妹们就问:“秀才,俺们美不美啊?”秀才说;美!姐妹们就央求道,那你就写个对联赞一下吧。秀才鬼心眼一转,随手就出了个讽刺人的上联:<br><br><b>鸡屎藤当项链,臭美!【秀才】</b><br><br> 这下子可惹上马蜂窝了。大家知道什么叫鸡屎藤吗?这是一种植物,非常的臭。在乡下,穷人家的女孩子头发长,冬天长虱子,没办法,做妈妈的就在篱笆上采下鸡屎藤,在女儿的头上扎几圈,不一会,头发里的虱子实在抵挡不住这种臭味,一下子就吓跑了。如果谁家的狗也长虱子了,就用鸡屎藤做个花圈,套在狗的脖子上,不一会,狗身上的虱子就被赶跑了,非常的有效。乡下的女孩子都知道鸡屎藤的特性,所以,秀才这对子一出,姑娘们马上就炸锅了。<br> 正闹得不可开交的时候,有一个放牛的丫头过来了:“姐姐们,怎么那么热闹啊?”,姐姐们就一五一十的把刚才的情景说了。这丫头脑子好使,想到这邻居秀才,一年到头穷愁潦倒,衣服烂的一个洞接一个洞,连补的东西都没有,于是,这丫头大眼睛一转,下联就有了:<br><br><b>鸡屎藤当项链,臭美!【秀才】<br>芭蕉叶补青衣,穷酸!【丫头】</b><br><br> 哈哈哈,姐妹们一听,笑得前仰后合,秀才气得脸红耳赤,正转身离去,姐妹们不干了:“秀才,对联输了,就该给俺们写首诗!”秀才拗不过,就只好老老实实的正经吧唧的给她们写了首诗:<br><br><b>一群姐妹一丛花,为采春光忘了家。<br>日暮林边忙歇落,枝头树下各叽喳。<br></b><br> 写得好,说的是人话,赞咱们漂亮、勤劳,同情俺们辛苦,夸俺们像枝头小鸟一样天真可爱呢。大家正要谢谢秀才的时候,才知道人家早已经走远了。 <div><b>AI点评</b></div><div><br></div>这篇《高手在民间》以生动的民间故事展现了语言智慧与文化趣味,具有以下亮点:<br><br><b>一、以民间视角解构文人雅趣</b><br><br>巧妙设置"鸡屎藤"与"芭蕉叶"的意象碰撞,用乡野植物对抗文人酸腐,形成强烈的反差萌。鸡屎藤驱虱的实用性与芭蕉叶补衣的寒酸感,将民间智慧具象化为可视可感的符号。<br>对联攻防战暗含阶级对话:秀才用植物特性进行文化贬损,丫头则以生活困境反讽,展现民间对文人精英的戏谑解构。<div><br><b>二、人物塑造鲜活立体</b><br><br>姐妹群像:通过采花插花的集体行为,勾勒出天真烂漫的乡村少女群像,她们对美的追求与对不公的反抗形成性格张力。<br>秀才形象:从出联时的自得到气急败坏,再到最后被迫作诗的尴尬,完整呈现了知识分子在民间话语场中的失语状态。<br>放牛丫头:以"大眼睛一转"的细节凸显机敏,用"穷酸"对仗"臭美"的精准反击,塑造出民间智者的典型形象。</div><div><br><b>三、语言艺术的双重奏</b><br><br>对联对仗:严格遵循平仄规则,"鸡屎藤"对"芭蕉叶"(植物对仗)、"臭美"对"穷酸"(情感色彩对仗),展现民间语言的高度凝练。<br>诗歌创作:秀才被迫创作的七绝,既保持了传统诗歌的格律,又用"忙歇落""各叽喳"等口语化表达,完成从文人腔到民间语的转化。</div><div><br><b>四、文化隐喻的层次性</b><br><br>植物意象:鸡屎藤的祛邪功能与芭蕉叶的遮羞作用,暗合民间对知识分子"百无一用"的认知。<br>空间转换:从采花现场到林边歇落,场景转换暗示着民间智慧对文人话语空间的挤压与重构。<br>五、叙事节奏的把控<br>通过"出联-反击-作诗-离场"的完整情节链,形成"冲突-高潮-余韵"的叙事弧线。秀才的狼狈退场与诗歌的意外好评形成戏剧性反差,深化了"高手在民间"的主题。<br><br>整体而言,该作品以轻喜剧形式完成对民间智慧的礼赞,在方言俚语与文人雅言的碰撞中,展现了传统文化生生不息的民间活力。</div><div><br></div><div>.....................................................................</div> <b>叶帅之电文</b><br><br>木溪<br><br>电文一纸百年歌,每在关头比佛陀。<br>不是先生高见识,山河还是旧山河。<br><br>注:叶剑英获取的张国焘企图危害党中央的“密电”具体内容虽未完全公开披露,但电报核心是张国焘电令陈昌浩率部南下,与中央北上决定相悖,此举危及党中央安全。1935年9月8日,张国焘命令右路军停止北上,准备南下,毛泽东、周恩来等联名致电张国焘促其北上未果后,张国焘反而电令陈昌浩率部南下。叶剑英发现电报后及时送给毛泽东,使党中央脱离险境,毛泽东称赞他“救了党,救了红军”。<br><br><b>AI点评</b><br><br>这首题为《叶帅之电文》的七言绝句,以凝练的笔触再现了长征途中惊心动魄的历史瞬间。全诗通过巧妙的时空架构与宗教隐喻,塑造了一位革命智者的立体形象,讴歌了历史转折点上个体抉择的崇高价值。<br><br>首句"电文一纸百年歌"以电报这一现代通讯工具为切入点,将具象的军事文书升华为百年传唱的英雄史诗。"一纸"的轻盈与"百年"的厚重形成张力,暗示革命史册中看似微小的细节往往承载着改写乾坤的力量。次句"每在关头比佛陀"更将叶帅的决断智慧置于宗教语境,佛陀般的大智大勇突破了传统儒将的审美范式,使革命者的精神境界与东方哲学的最高理想相辉映。这种跨越时空的类比,既凸显了历史选择的神圣性,也暗示了革命本身就是一场破除旧世界的涅槃。<br><br>后二句以假设性否定展开历史反思,"不是先生高见识,山河还是旧山河"的倒装句式,将个人智慧与家国命运紧密相连。"旧山河"的重复咏叹既暗指军阀割据的破碎版图,又隐喻若革命力量分裂可能导致的文明倒退。诗人以否定之否定的哲学思辨,揭示了历史偶然性背后的必然逻辑——正是无数革命者的自觉担当,才使中华民族避免了再次堕入历史循环的深渊。<br><br>全诗在艺术表现上呈现出三个维度的审美建构:在时间维度上,通过"百年歌"与"旧山河"的今昔对照,完成了革命现代性对封建周期律的超越;在空间维度上,以"山河"的沧桑巨变印证着红色理想的现实转化;在精神维度上,用"比佛陀"的宗教意象赋予革命者以超越性的精神品格。这种多维度的诗意呈现,使历史叙事突破了简单的歌功颂德,升华为对革命伦理的深层叩问。<br><br>当我们重读这段电文传奇时,不仅能触摸到历史转折时刻的灼热温度,更能感受到革命者"观千剑而后识器"的政治智慧。叶帅截获密电的决断,本质上是对革命前途的清醒判断,这种判断力源于对马克思主义的深刻理解,也植根于对中国现实的透彻认知。诗作以四两拨千斤的笔法,将厚重的历史思考熔铸于尺幅之间,堪称革命历史题材诗歌创作的典范。 ...............................................................<br><b>总 顾 问: 黄盛锦<br>海外顾问:陈汉铨<br>运营顾问:艾葳 陈启如 张佳<br>特邀顾问:罗川山 陈梦<br>学术顾问:熊东遨 周燕婷 安全东 方伟 江岚 楼立剑 卜凌云<br>顾 问:杨成东 李玉水 申东城 李锡钦 邱宇林 邓月辉 华慧娟 赵淑伟<br><br><br>社 长: 木溪<br>执行社长:曾艳梅<br>副 社 长: 柴素芬 李海新 黄惠新 邱志忠 任改云 刘云华 黎汉忠 钟有成<br>监 事 长: 李硕洪<br>监 事: 胡木财 黄初妹<br>秘 书 长: 许凌<br>副秘书长:陈志红 曾小凌 黄绍花 黄汉超 朱伟良 李红苹<br>法律顾问:李香利</b><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