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中共中央政治局近日就加强人工智能发展与监管进行集体学习,总书记强调要统筹发展和安全,以系统思维推进人工智能技术创新与治理体系建设。作为市场秩序的“守护者”和产业发展的“护航者”,市场监管部门需深刻领会这一要求,立足综合执法职能,在规范中促发展,在发展中保安全,为人工智能产业健康有序发展注入法治动能。<br>一、以标准为引领,夯实人工智能治理根基<br> 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亟需标准体系的支撑。市场监管总局近年来加快推进人工智能国家标准研制,发布大模型通用要求、服务能力成熟度评估等关键标准,构建覆盖算力平台、大模型应用、安全治理的全链条标准体系。例如,针对生成式人工智能数据标注环节的安全风险,制定数据安全标准;针对算法歧视问题,推动伦理治理标准落地。这些标准不仅为技术研发划定“跑道”,也为执法监管提供“标尺”。综合执法大队需强化标准宣贯,督促企业将标准融入研发、生产全流程,对不符合标准的行为依法查处,从源头减少技术滥用风险。<br>二、以执法为抓手,筑牢风险防控屏障<br> 人工智能技术的“双刃剑”效应要求执法监管必须精准有力。一方面,需严厉打击算法合谋、数据垄断等新型违法行为。例如,市场监管总局近期处理的“托毕西公司反垄断行政诉讼案”,明确了经营者集中审查规则,为人工智能领域反垄断执法提供了司法范例。另一方面,应聚焦生成式人工智能内容安全、隐私泄露等突出问题,加强分类分级监管。如对具有舆论属性的AI服务,严格落实安全评估和算法备案要求,防范虚假信息传播和社会动员风险。执法实践中,可借鉴新加坡“刹车器”理念,既避免过度干预扼杀创新,又通过动态监测及时纠偏,实现风险可控。<br>三、以协同为路径,构建多方共治生态<br> 人工智能治理需打破“单打独斗”模式,形成政府、企业、社会协同发力的格局。市场监管部门可依托“质量强链”等项目,联合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科研机构组建技术联盟,攻克数据安全、伦理治理等共性难题。例如,在工业大模型领域,推动钢铁、医疗等行业制定应用标准,促进技术与场景深度融合。同时,加强国际协作,参考欧盟“AI生成内容标签化”、美国反垄断监管等经验,完善跨境数据流动、技术伦理等规则对接,提升我国人工智能治理话语权。<br>四、以能力为支撑,提升智慧监管效能<br> 面对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迭代,执法队伍需加速数字化转型。一方面,利用AI技术强化监管工具,如通过大数据分析识别市场垄断线索,借助区块链技术固定电子证据,提升执法效率。另一方面,加强执法人员专业培训,深入理解算法逻辑、模型训练等技术细节,避免“外行监管内行”的尴尬。例如,可联合高校开设人工智能法律与伦理课程,培养复合型监管人才。<br> 人工智能的健康发展离不开“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的协同共进。市场监管部门需以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坚持创新与安全并重、服务与监管并行,既做技术创新的“推动者”,又做风险防控的“守门人”,为人工智能赋能千行百业保驾护航,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市场监管力量。<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