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沂蒙是一块红色的热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培育下,沂蒙人民与山东党政军一起战天斗地,坚定革命信仰,共同创造了“吃苦耐劳、勇往直前、永不服输、敢于胜利、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伟大沂蒙精神。沂蒙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1926年沂蒙就建立了党的组织。以八路军115师挺进沂蒙山区、创建沂蒙革命根据地为标志。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地处沂蒙腹地的临沂市是沂蒙山抗日根据地和山东解放区的首府所在地,是中共中央华东分局、山东省人民政府、八路军115师、抗大一分校、大众日报社等党政军机关驻地,刘少奇、徐向前、陈毅、罗荣桓、粟裕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曾在这里战斗过、生活过。革命战争时期,沂蒙山区420万人口,有120万人参战支前,20万人参军入伍,10万英烈血洒疆场,在沂蒙老区,乡乡有红嫂,村村有烈士。</p> <p class="ql-block">面对这片红色故土,陈毅元帅曾深情地慨叹:“我就是躺在棺材里也忘不了沂蒙山人。他们用小米供养了革命,用小车把革命推过了长江!”</p><p class="ql-block">原中央军委副主席、国防部部长迟浩田同志曾不止一次这样动情地说,“从某种意义上讲,我们的胜利,是老区人民特别是沂蒙山区人民用小米喂出来的,用担架抬出来的。我永远也忘不了沂蒙老姐姐们的恩情。”</p><p class="ql-block">沂蒙人民为抗击外来侵略和中国革命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和牺牲。车轮滚滚的支前队伍、送子送郎参军的动人场面、红嫂的感人故事、名垂青史的孟良崮战役记下了这一段光荣的革命业绩。</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76, 79, 187);"><u>“沂蒙红嫂”</u></b>是指在战争年代,沂蒙山区伟大的女性群体,她们为革命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因此被称为“沂蒙红嫂”。</p><p class="ql-block">沂蒙山区有一个伟大的女性群体,她们送子参军、送夫支前,缝军衣、做军鞋、抬担架、推小车,舍生忘死救伤员,不遗余力抚养革命后代,谱写了一曲曲血乳交融的军民鱼水情--她们就是"沂蒙红嫂"。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当年的"红嫂"有的已经故去,有的到了耄耋之年,但她们身上的那种"红嫂精神",通过她们的子女以及她们抚养过的革命后代,延续传承,从沂蒙山区走向全中国,成为激励一代又一代人牺牲奉献、报效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p> <p class="ql-block">拥军支前街</p> <p class="ql-block">送亲人上战场</p> <p class="ql-block">沂蒙百姓烙煎饼</p> <p class="ql-block">户户有模范</p> <p class="ql-block">请看 视频~</p> <p class="ql-block">1947年5月12日下午,上级命令李桂芳晚九点以前在崔家庄和万粮庄之间的汶河上架起一座桥,并要求保时间、保质量、绝对保密。晚上部队过来,问“桥呢?”李桂芳说:“在这儿!”随即,转眼间一座人桥就架起来了。水深至腰,宽10多米,4个人扛一块门板。李桂芳在北,刘曰梅在南指挥。<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1, 100, 250);"><u>从莱芜方向来的部队将近一个团,过了40多分钟,最后一个战士上桥后又下来,掏出火柴盒记下了李桂芳和刘曰梅的名字。战役结束后,孟良崮一带的石壁上到处写着“李桂芳”和“刘曰梅”。</u></b></p> <p class="ql-block">李桂芳(1925年10月?日-2017年4月19日)</p><p class="ql-block">14岁被选为村妇救会会长,后当过识字班队长,干过军工厂工人、野战医院护理员、药材所配药员等工作,带领村里的妇女缝军衣、做军鞋、运军粮、送弹药。沂蒙老区妇救会会长,孟良崮战役的支前拥军模范。</p><p class="ql-block">李桂芳是组织沂蒙妇女架起火线桥的妇救会会长,她曾经是孟良崮战役的支前拥军模范,组织红嫂们以瘦弱之躯扛起门板架起火线桥。</p><p class="ql-block">2015年9月3日,参加了抗战胜利70周年大阅兵。因病于2017年4月19日在临沂去世,享年92岁。</p> <p class="ql-block">王换于</p><p class="ql-block">被誉为沂蒙母亲</p><p class="ql-block">王换于(1888~1989), 山东省沂南县马牧池乡东辛庄村人。19岁与沂南县马牧池乡东辛庄于泮结婚。1938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不久被选为村妇救会长和艾山乡副乡长。她的丈夫、两个儿子和大儿媳在她的影响下,也先后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因抗战时期创办战时托儿所,照料抚养了八路军第一纵队机关工作人员和革命烈士的近百名革命后代被誉为“沂蒙母亲”。中央军委原副主席迟浩田上将曾为其题词:“缅怀沂蒙母亲,教育后世子孙”。</p><p class="ql-block">1939年夏,中共中央山东分局和八路军第一纵队机关、《大众日报》社等先后驻东辛庄。王换于见罗荣桓、王建安、胡奇才、陈沂、艾楚南、江华、朱则民、朱献辉等领导干部及工作人员的子女和一些革命烈士子女无人照顾,便主动帮助把上述40多个无人照顾的孩子安排到附近可靠农户抚养,免除他们后顾之忧,以集中精力反“扫荡”。</p><p class="ql-block">1941年冬,日军纠集5万人对沂蒙山区进行大“扫荡”。山东省参议会副参议长马保三把一本《山东省联合大会会刊》交给王换于保存,并嘱咐:“全省所有抗日领导机构和干部名单都在这本书上面,要千方百计保藏好。”她牢牢记住这句话,将这本书保存了38个年头,1978年上交,存入山东省档案馆。1941年11月,《大众日报》社发行科的毕铁华遭日军逮捕,身上多处皮肉被用烧红的刺刀烙焦,后经群众掩护脱险,被送到王换于家安置。这时毕铁华已面目全非,全身溃烂化脓,奄奄一息。王换于忙与丈夫、女儿用汤匙给他喂红糖水,进行抢救。在他苏醒过来后,王换于又到处打听治烙伤的民间验方,先用獾油拌头发灰抹,又用“老鼠油”搽,经过40多天的精心治疗调养,毕铁华终于恢复了健康,重返工作岗位。在这次日军“扫荡”中,中共山东分局书记兼八路军第一纵队政委朱瑞的爱人陈若克,被敌人逮捕后杀害于沂水城。12月中旬,陈若克的遗体被秘密运到东辛庄,王换于流着眼泪为陈若克做了寿衣,并隐蔽地将其安葬在村东她家的黄土地里。新中国建立后,年逾花甲的王换于继续为党做力所能及的工作。因其在战争年代事迹突出,被誉为“沂蒙母亲”。1989年王换于老人去世,享年101岁。2003年,“沂蒙母亲王换于纪念馆”在沂南县马牧池乡东辛庄落成。</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76, 79, 187);">陈毅元帅曾深情地慨叹:“我就是躺在棺材里也忘不了沂蒙山人。他们用小米供养了革命,用小车把革命推过长江!”</b></p> <p class="ql-block">迟浩田回忆,当年在沂蒙山区参加战斗并负伤,被沂蒙妇女用乳汁救了过来。解放后,他曾八次来沂蒙寻找救命恩人,终未能如愿。当年的大姐大嫂们拉着他的手说“别找了,大兄弟,这样的事在俺们这里太多了,谁没救过咱队伍上的人。”</p><p class="ql-block">图为迟浩田看望老红嫂。</p> <p class="ql-block">在南麻战役受重伤的迟浩田,是“鲁中红嫂”把他从死亡线上救回……</p><p class="ql-block">在人们的普遍印象中,沂蒙红嫂是山东人民支援解放战争的一面旗帜,可谓是家喻户晓,人人皆知。</p><p class="ql-block">其实,抗战时期,沂蒙红嫂是鲁中人民抗日支前的一部分,沂蒙精神是从鲁中精神起源和发轫的。</p><p class="ql-block">抗战时,鲁中军区包括现在的淄博、潍坊、莱芜、泰安、济南,还有临沂的大部分。当年我党的山东抗日政府就在沂源,包括国民党的政府,也在沂源的东里镇。</p><p class="ql-block">当时的徂徕山起义和黑铁山起义,以及牛头镇起义,就发生在鲁中的泰安、淄博和潍坊,后来,这支武装为代表的红色旗帜向沂蒙山蔓延,组建了包括现在临沂市大部分的鲁中军区。</p><p class="ql-block">如此说,沂蒙精神是鲁中人民抗日救国精神的一部分,沂蒙红嫂更是脱胎于“鲁中红嫂”!</p><p class="ql-block">原军委副主席迟浩田在南麻战役中受了重伤(当时,他属华野9纵73团),在死亡线上走了一圈,就是被鲁中红嫂用乳汁救回的。</p><p class="ql-block">在济南军区任政委期间,迟浩田曾几次来到沂蒙山,寻找当年救他的红嫂,最后是在潍坊临朐,找到了当年养伤的地方——临朐县东镇乡。</p><p class="ql-block">南麻那场生死线上的搏斗,战友侯桂令壮烈牺牲的一幕,(东镇)大嫂为自己熬汤哺乳,老大爷竖起手掌为自己扫蛆的景象,一幕幕浮现在眼前,<u>“给我生命的是父母,让我再生的是人民啊”。</u></p><p class="ql-block">退休后,写自传到此的那天晚上,迟浩田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眼泪任性地夺眶而出,“噗噗”、“嗒嗒”,地滴落在稿纸上,浸得自己一片模糊。</p><p class="ql-block">时隔70多年后,老将军深情地对回忆说,南麻战役我负了重伤,在你们临朐县洼子大队养过伤,后来完全靠老乡给我吃红嫂的奶、小米稀饭把我喂过来的。</p><p class="ql-block">迟浩田老将军一直关注和支持着临朐县的社会经济发展。</p><p class="ql-block">加快老区脱贫致富,让老区群众过上幸福生活,是他多年来一直念念不忘的牵挂。听闻临朐近年来的发展变化,特别是通过深入开展脱贫攻坚行动,全县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达到脱贫条件,纷纷走上了脱贫致富道路,欣然挥笔为题词点赞。</p><p class="ql-block">迟老将军对70多年前养伤地潍坊市临朐县东镇洼子更是念念不忘。</p><p class="ql-block">他闻知洼子脱贫走在了(东镇)前列,更是高兴不已,专门寄来他的题词:</p><p class="ql-block">喜闻临朐全脱贫,乐见洼子红旗飘!</p> <p class="ql-block">不忘初心</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明德英1911年出生于沂南县岸堤村,两岁时因病致哑,25岁嫁给横河村的李开田。1941年11月3日晚,在日伪军突然包围山东纵队司令部的激烈战斗中,遍体鳞伤的小战士艰难地跑到明德英家中,明德英见是自己队伍上的人,便急忙把小战士隐藏在一座石墓里,她发现小战士因流血过多昏了过去,便急忙为他包扎伤口,在周围没有水源的情况下,她毅然将自己的乳汁喂进小战士干裂的口中。之后又杀了两只母鸡熬成鸡汤为小战士滋补身体,经过明德英半个多月的精心料理,小战士终于康复并返回了部队。1943年,明德英又从鬼子的枪林弹雨中抢救出了13岁的小八路庄新民。1955年在上海工作的庄新民终于与明德英取得了联系并建立了母子深情。2009年9月14日,她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之一。</p><p class="ql-block">解放后,明德英仍不忘爱党爱军,先后把儿子、女儿、孙子等送入子弟兵行列,体现了爱党爱军的沂蒙精神。国防部原部长迟浩田上将在探望她时,题词“蒙山高,沂水长,好红嫂,永难忘。”</p> <p class="ql-block">1947年沂蒙老区的拥军故事为题材的四场芭蕾舞剧<span style="font-size:18px;">《沂蒙颂》</span>。1973年5月16日,由中央芭蕾舞团(当时的剧院名称为中国舞剧团)首演于北京天桥剧场。</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当汉奸者杀无赦!”</b></p> <p class="ql-block">小推车车轮滚滚,老百姓冒着飞机轰炸扫射,千里迢迢,把好粮食送给前线的子弟兵</p> <p class="ql-block">山东解放区群众支前热情高涨</p><p class="ql-block">据不完全统计,淮海战役共出动民工 543 万人,其中山东解放区出动218.3万人,约占40%;出动担架20余万副,其中山东解放区出动5.2万副,约占26%;出动大小车 88 万多辆,其中山东解放区出动33.3万辆,约占38%;出动挑子30余万副,其中山东解放区出动19.2万副;筹运粮食9.6亿斤,其中山东解放区筹运3.9亿斤,约占41%。对人民群众在淮海战役中的杰出贡献,陈毅曾形象地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p><p class="ql-block">淮海战役的支前工作仅是山东支前工作的一个重要部分。据不完全统计,从1945年9月至1949年10月,山东先后有1106万人次支前,使用146.8万辆大小车、76.5万头牲畜和43.3万副担架,将11亿斤粮食和大批弹药、军需物资运往前线,把20.4万名伤员转移到后方,同时动员了95万多人参军入伍。山东人民支援了华东、中原、东北、西北四大野战军作战,支援了定陶、鲁南、莱芜、孟良崮、鲁西南、潍县、兖州、济南、淮海、渡江等几十个著名战役,随军转战山东、江苏、河南、安徽、湖北、山西、河北、浙江、福建、江西、广东、广西、上海、贵州、辽宁、吉林、黑龙江等省市。例如,胶东支前模范唐和恩从家乡出发时带上一根小竹竿,支前每到一地就在小竹竿上刻上地名。</p> <p class="ql-block">“敌人就在那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47年5月,孟良崮战役打响。当时上级赋予炮兵连的任务是摧毁位于我军对面村庄刘家河疃敌人的一个团级指挥所。但只知道敌人指挥所在刘家河疃一家粮店内,并不知道粮店的具体位置,要炮兵连自己去侦察。时任炮兵团一连连长施夫俊二话没说,立即找来几位村民询问粮店的方位,都说不知道。后找到一位老大娘,她亲自带施夫俊到可以看到刘家河疃的位置上,指着说,那个白色墙头的高房子就是粮店。这时,一位战地摄影记者抢拍了这个镜头。照片后来刊登到了《中国大百科全书》上,名字为“老大娘向人民解放军指点目标”。这张照片真实地反映了人民群众对解放事业的支持,后来影响很大,现收藏在孟良崮战役纪念馆里。</p><p class="ql-block">全国解放后,施夫俊历任六十三师炮兵团团长、二十一军六十二师政治委员、二十一军副军长、兰州军区炮兵副司令员等职,1984年4月返回合肥休养。2013年因病去世。</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1, 100, 250);">“一次在纪念一位已故新四军老战士百年诞辰的会上,他的儿子说:前两天我看了一场演出,听到演唱的歌我哭了。你们听到也都会掉眼泪!那首歌唱道:</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1, 100, 250);">“最后一尺布用来缝军装</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1, 100, 250);">最后一碗米用来做军粮</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1, 100, 250);">最后的老棉袄盖在了担架上</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1, 100, 250);">最后的亲骨肉送他到战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1, 100, 250);">都说自己的爸爸贡献大,提拔慢,可谁想过,他们也欠着老百姓的感情债,也是欠帐户?讲到这里他手一划:还有句老话,父债子还!</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1, 100, 250);">全场肃然。”</b></p> <p class="ql-block">孟良崮战役纪念馆的无名烈士墓。</p><p class="ql-block">“你们的姓名无人知晓,你们的功绩与世长存”。</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1, 100, 250);"><u>80年后,新四军负伤战士后人终于找到救命恩人</u></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23年5月2日,来自河北邯郸的许院文将要离开淮安。临行前,他拉着涟水梁岔胜利村“张大爷”家后人张立英、张乡宁、张跃平、陈淮高等人的手久久不愿松开。许院文说:“也许是冥冥之中注定此次寻恩之旅肯定成功,5月2日,农历刚好是3月13日,80年前的今天,父亲在与日军战斗中受伤,在‘张大爷’家中养伤,大爷救了他一命。”他们之间互相约定,永远都是一家人。而在此之前的2021年,因当初没有找到“张大爷”的家及其后人,许院文兄弟姐妹四人为了完成父亲夙愿,特意订制一块12.5吨、刻着“恩重如山”四个大字的太行石,送到涟水梁岔胜利村委会,替父亲完成感谢当地百姓救命之恩的心愿。</p><p class="ql-block">许院文的父亲许建功1925年出生,年轻时身世坎坷,直到13岁参加新四军才有了自己的名字——许建功。今年57岁的许院文说,在父亲生前,通过父亲的口述录音材料,他们兄弟姐妹四人才知晓,如果没有涟水张庄张大爷夫妇,就没有后来的许家一家人。1943年春,新四军四个支队分别在苏北涟水、宿迁、沭阳、高沟等地区建立了抗日民主根据地。18岁的许建功在四支队一连三排九班的“小鬼班”当战士。农历三月十三,攻打涟水岔庙镇日军据点的战斗打响。在激烈的战斗中,许建功的右大腿不幸中弹“挂花”,被送到涟水张庄养伤。农历三月十七,天刚亮,敌人便开始了清乡大“扫荡”,得知消息的张大爷与张大娘赶紧将许建功身上的衣服换下,就在盖上被子瞬间,日军端着明晃晃的刺刀闯进张大爷家,张大娘紧紧揽住许建功的头,把他抱在怀里。日本兵用刺刀挑开被子,指着许建功喝问。张大爷上前一步掖住被角,害怕许建功腿部的伤情被日军看到,大娘则对日军“央求”说:这是俺儿子,已经三天三夜水米不打牙,病得快断气了……万分危急时刻,外面响起激烈的枪声,新四军淮海军分区反“扫荡”的部队和敌人接火,敌人跑出了屋子。就这样,张大爷、大娘用自己的机智从日军刺刀下救了许院文父亲许建功一命,在张大爷、大娘的精心照料下,许建功的伤势痊愈,并于同年秋天返回部队。解放后,父亲先后在公安系统、冶金系统工作,并在邯郸冶金矿山局退休。许院文告诉记者,父亲生前曾多次提出要到苏北寻找张庄、寻找张大爷,但是由于多种原因,均未成行。坐在马扎上,经常朝着苏北方向凝望,这是父亲晚年生活常见的场景,许院文说,2007年4月,父亲病逝后,为了完成父亲寻找恩人的夙愿。他们兄弟姐妹四人开始漫漫寻恩之旅。他根据父亲生前录音整理出回忆文章《芦花飘飘》,发表在《军嫂》杂志,表达“寻亲”愿望。后又参加央视《今世缘·等着我》栏目组,但是均无明显效果。借北京新四军研究会三师分会组织去苏北“寻找父辈革命足迹的红色之旅”的机会到处打听,寻访了许多健在的新四军老战士和当地乡亲,拜访了滨海县新四军研究会会长徐振理和涟水县委党史办主任王继华,但由于时间匆忙,未能找到父亲当年养伤的村子。虽然此前的寻恩之旅没有明显效果,但是在众多热心人的帮助下,许院文兄弟姐妹四人还是大致明确了“张庄”所在地——涟水岔庙镇或梁岔镇境内。2020年10月1人,兄弟姐妹四人驱车前往涟水,在涟水党史办主任王继华等人的帮助下,最终确定他们父亲当初养伤的张庄即现在的涟水县梁岔镇胜利村,但是还是找不到“张大爷”家及其后人。返回邯郸后,许院文兄弟姐妹花巨资订制一块重达12.5吨的太行石,将新四军老战士、原空军总医院副院长彭彬少将所题写的“恩重如山”四个大字刻在石碑上,背后则刻写“张庄、张大爷”救其父亲经过,感恩石从河北运到涟水梁岔镇胜利村委会。有了感恩石,父亲的夙愿了了吗?许院文说,他与其他兄弟姐妹觉得未了,总觉得离张大爷家后人很近。许院文说,当年父亲在张大爷家养伤时,只知道张大爷家有一个已出嫁的女儿,还有一个在“县上”上班的儿子,于是他又根据父亲生前口述回忆,将张大爷家房前屋后以及房间布置等一些细节再次告诉胜利村委会相关干部,以及此前寻恩过程中在涟水遇到的许多热心人士、老党员,请他们代为寻找张大爷家后人。功夫不负有心人,从胜利村老一辈人口中得到验证,许建功生前口中的张大爷、张大娘就是胜利村原村民张万超与他的老伴左奶奶。2023年“五一”前,作为许氏兄弟姐妹的代表,许院文与张大爷家后人取得联系,并相约在涟水“老家”相聚,让他们感慨万千的是,当初父亲养伤的房屋虽然已翻建,但是房子还在。江苏省清河中学正高级语文教师陈淮高作为“张大爷”家后人告诉记者,许建功口中张大爷家出嫁的女儿其实就是他奶奶——张新华,在“县上”上班的儿子其实是在县大队的大舅爹——张新廉。陈淮高告诉记者,在他小时候曾听奶奶说过,无论是在抗日战争还是解放战争时期,家里都曾掩护过伤员,但是都没有留下姓名。陈淮高说,舅太爷(张万超)奋不顾身救抗日英雄,值得赞颂;但是抗战老战士的后人,如今多方寻找当年救命恩人的后人,这种精神实属不易,更值得弘扬!(江苏省退役军人事务厅 2023/5/6)</p> <p class="ql-block">▲80年前救下许建功的张大爷夫妇。</p> <p class="ql-block">▲2023年“五一”期间,许建功子女从邯郸来到涟水与张大爷家后人相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八十年前的今天 父亲许建功在涟水岔庙作战负伤(1943年农历三月十三),被张庄的张万超老人家(我该叫爷爷、奶奶)冒死相救……今天和张家后代相认在张庄。事前绝非故意选择这个时间,到了以后才突然发现,今天是农历三月十三,天意是要圆此梦!”</p> <p class="ql-block">新四军三师老同志的后人专程来到记述鱼水情深的感恩碑</p> <p class="ql-block">一位新四军三师老战士留下的“遗产”~战争年代供应的军鞋。这双当年的军鞋十分坚固,针针线线纳出千层底,鞋头上精心制作了“牛鼻子”,看到它就像看到根据地人民群众一颗颗拥军的红心和对胜利的期盼。老战士穿着它踏着祖国的山山水水,从黑土地到长江以南。战争年代,不间断的行军作战,很多物品都丢掉了,遗失了,而老战士非常珍惜人民群众为子弟兵精心赶制的军鞋,一直保留着它直至生命的最后。</p> <p class="ql-block">多年之后,老战士的儿子在“辽沈战役纪念馆”看到展览中这样军鞋的半成品和说明。走到馆外,抬头看到这支部队在解放锦州的战役中舍身炸碉堡的的英雄梁士<span style="font-size:18px;">英的</span>雕像和烈士墓,对老兵同军鞋的感情与胜利的来之不易加深了认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小说《亮剑》节选:</p><p class="ql-block">“最近我常常回忆过去,以前的很多事情都想起来了,大事小事,陈芝麻烂谷子,想呀想,一想过去不要紧,这心里就受不了,揪得慌,连觉都睡不着。我想起淮海战役,当时的仗是怎么打的,行军路线是怎么走的,每场战斗是怎么指挥的,哪仗打在前哪仗在后,嗨,都记不清啦,只记得当时仗打得凶,可伙食特别好,嗬,大米白面、猪肉炖粉条子,随便吃,想着想着就流口水呀。”</p><p class="ql-block">“再想想又觉得不对,好像有什么印象特别深的东西还没想起来,哦,当时吃得咋这么好?华野和中野加起来有60万大军,一天要吃掉多少猪肉炖粉条子?这就是说当时后勤保障工作做得很好,淮海平原上黄泛区很多,黄泥汤子没膝盖,别说种庄稼,走路都成问题,黄泛区的老百姓可苦了,哪儿供得起这么多军队呀。那么这么多大米白面、猪肉是从哪儿来的呢?是从河南、山东、河北这些老解放区运来的,是一百多万支前民工用独轮车推来的,这下我想起来啦,我当年印象最深的,就是这百万支前民工,当时我站在陇海线的路基上四处一看,好家伙,铁路两侧的大路小路上、田野上,漫山遍野,一眼望不到头的支前队伍,卷起的漫天尘土硬是把日头都遮住了,成千上万辆吱嘎吱嘎的独轮车发出的声音就像海啸似的,那场面我一辈子也忘不了呀。推车的好像是以家庭为单位,有丈夫推车,媳妇在前边拉的,有老汉掌车把,大闺女在一边推的,饿了啃口硬馍,渴了喝口路边沟里的水,一抹嘴又接着往前走,一袋袋的粮食、一捆捆的军鞋、一箱箱的弹药就这样用小车推到前线的。”</p><p class="ql-block">“我看着那场面,心里发堵啊。敌机飞过来投弹扫射,民工们只能就地卧倒,光秃秃的大平原,一点儿遮挡都没有,你往哪儿躲?打着谁算谁。敌机走了,人流又接着向前走,我亲眼看见一个十五六岁的男孩子被子弹打掉半个脑袋,一个老汉抱着孩子哭呀,号呀,还从头上摘下脏得看不出颜色的手巾拼命给孩子擦血,手巾都染红了。周围的乡亲说,这老汉就这么棵独苗,是三代单传。我一听鼻子就发酸了,当时也不知说什么好,我一边叫战士们掩埋尸体,一边扶着老汉说:‘老人家,老百姓对我们队伍的恩情,我们这辈子是还不清的,我们无以为报呀,我们能做的就是狠狠地打,打垮国民党的统治,建立一个新中国,让咱老百姓都能吃得饱穿得暖,都能过上好日子。’老汉擦擦眼泪说:‘首长,一家人不说两家话,俺老百姓为咱队伍,咱队伍又为了谁?这是咱自己的队伍呀,咱不管谁管?首长,你让弟兄们给俺娃堆个坟头,俺送完军粮回来,再把俺娃带回家。首长啊,俺不多待啦,前边急等粮食用,俺得赶紧追上队伍呀。’老汉说完抄起车把要走。听完老汉的话,我就再也忍不住了,眼泪唰地就流下来了。”</p><p class="ql-block">“当时我们师三团正排着行军纵队从旁边大路上过,我传令部队停止前进,我拉着老汉的手向战士们喊:‘同志们,这位老人家的独生子刚刚牺牲了,他是从咱老区来,走了上千里地呀,独生子牺牲了,老人家还坚持要把军粮送到前线。同志们,这就是我们的人民呀,咱们的队伍欠人民的情是还不完的。同志们,不管将来你们走到哪里,不管将来你们当了多大的官,你们要记住今天,记住这位老人家,要记住向人民报恩呀!同志们,咱们的队伍是铁打的队伍,咱们的战士是铁打的汉子,天不怕,地不怕,上不敬天地,下不敬鬼神,咱们的膝盖没打过软,可咱们上敬人民下敬父母,要跪就给人民跪,给父母跪。现在听我口令,全团下跪,请老人家受我们三团全体指战员一拜。’说完就先跪下了。三团当时是加强团,有五千多人,五千人哪,五尺高的汉子站着黑压压的像森林一样。口令一下,五千多条汉子推金山倒玉柱哗啦啦跪倒一片,那场面呀,一辈子也忘不了……”</p><p class="ql-block">李云龙说得动情,他感到浑身燥热,多日的郁闷郁结在胸中,想一吐为快。他狠狠地扯开军便服的领子,努力使自己的情绪镇定下来:“唉,最近我失眠了,想呀想,想得头疼,我李云龙没文化,这个主义那个理论我都不懂,也没兴趣搞明白,但我只认一条理,就是不管什么主义,你都得让老百姓吃饱穿暖过上好日子,不然就狗屁不值,你说破大天我也不信。当年红军的根据地有哪些?井冈山、瑞金、鄂豫皖、川陕。为什么要在这些地区建根据地?干吗不在上海、北平?就因为这些几省交界的地区穷,敌人的统治相对薄弱,人要穷就容易革命,就容易造反,你要人家革命和造反总要有个理由,总要让人有个盼头,不然人家凭什么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跟你干?其实当时党对不识字的农民从来不讲什么主义和高深的理论,建立中央苏区时发动农民的口号很简单,叫‘打倒土豪劣绅,吃红番薯’。你看,多简单,能吃上红番薯就行了。”</p><p class="ql-block">“解放战争时,动员农民参军的理由也很简单,土改刚分完土地,国民党要把你的土地抢走,怎么办?参军,保卫胜利果实。说一千道一万,老百姓的盼头就是能耕种自己的土地,过上好日子,要求不高嘛。问题是人民作出了重大的牺牲,帮我们取得了政权,我们当初的承诺兑现了没有?人民是否过上了好日子呢?这就是我烦躁、睡不着觉的原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