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形式主义犹如横亘在党和群众之间的“无形墙”,不仅消耗基层干部精力,更损害政府公信力。日前,中央层面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专项工作机制办公室会同中央纪委办公厅对3起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典型问题进行通报。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工作,释放出坚决向形式主义“亮剑”的强烈信号。<br> 形式主义在基层的表现形式多样,危害深远。在一些地方,文山会海现象严重,各类文件、会议层层转发、层层召开,占据了基层干部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基层干部常常忙于应付文件和会议,无暇深入基层、了解群众需求,导致政策落实浮于表面。同时,过度留痕也让基层干部苦不堪言。为了应对各种检查考核,基层干部不得不花费大量时间整理资料、填写表格,甚至出现为了留痕而留痕的现象,严重影响了工作效率和质量。此外,一些地方的督查检查考核过多过频、标准不科学,使得基层干部疲于应对,无法将精力集中在实际工作上,不仅加重了基层负担,也损害了政府公信力。<br> 为基层减负,必须抓住关键环节精准施策。一方面,要聚焦“文山会海”“过度留痕”等突出问题,深化制度改革。建立文件会议精简长效机制,严格执行发文、会议审批制度,推行“多会合一”“无纸化办公”,减少不必要的层级传达;优化督查考核体系,淡化“痕迹”指标,强化群众评价和实绩导向,杜绝“一刀切”式检查。另一方面,要树立正确用人导向,将干部从形式主义枷锁中解放出来。对真抓实干、实绩突出的干部予以重用,对搞形式、做虚功的干部严肃问责,让基层干部摆脱“材料政绩”的束缚,将精力投入到解决群众实际问题、推动高质量发展上。此外,还需完善基层治理体系,充实基层力量,保障基层资源,让基层干部有能力、有底气应对复杂工作。<br> 为基层减负,最终目的是为基层赋能。当文山会海得到精简、过度留痕得以杜绝,基层干部才能从“纸面”回归“地面”,真正走进田间地头、社区街巷,成为群众身边的“贴心人”。浙江推行“最多跑一次”改革,通过优化政务流程,让基层干部有更多精力服务群众;四川建立“基层减负观测点”,实时监测形式主义问题,推动基层治理效能显著提升。这些实践表明,只有让基层干部从冗杂事务中解脱出来,才能充分激发其创新活力与服务热情,在乡村振兴、基层治理等领域创造更多实绩。<br> 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需久久为功。唯有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持续深化作风建设,推动制度创新,才能彻底铲除形式主义滋生的温床。当减负赋能成为常态,基层必将焕发出更强的生命力与创造力,在服务群众、推动发展的道路上阔步前行,为实现高质量发展筑牢坚实根基。</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