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路弯弯,医者情长|血透室的“移动诊室”:我们的牵挂,从医院延伸到你家里

ICEY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山路弯弯,装不下的牵挂</b></p><p class="ql-block"> 早晨7点,溆浦县中医医院血透室负责人卢俊颖副主任医师的手机闹钟准时响起。今天的目的地是桥江镇白岩村、白岩冲村、寨头村,还有油洋乡大址坊村——四户血透患者的家,出发前,卢主任翻着患者档案轻声说,“他们的血管通路好不好?最近饮食控制得怎么样?家里有没有突发困难?这些问题,电话里问十句,不如当面看一眼。</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山路装着米油的温暖,更装着悬在医护心头的牵挂。</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凌晨五点的路,我们懂你的难</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b>39岁的舒某,是油洋乡大址坊村的尿毒症患者。“每次透析要骑车1个多小时,凌晨5点就得出发,车把颠得手直抖,生怕压到内瘘——这可是我的‘生命线’啊!。”他搓着布满针孔的手臂笑,“可今天,医生护士带着米油上门了!”卢主任蹲在他跟前,指尖轻轻抚过那些针孔:“最近提过重物没?睡觉有没有压到?”她翻开随身带的笔记本,边记录边叮嘱:“内瘘要像护眼睛似的护着,以后有问题随时联系我们,我们24小时在线。”</p> <p class="ql-block">  大姐,<b style="font-size:20px;">喝水不是</b>‘犯错’,是‘<b style="font-size:20px;">有数</b>’白岩村的石大姐她摸了摸肿胀的脚踝,“一喝水就肿,不喝又口干,难啊!”彭护士长拿起桌上的一次性杯子:“大姐您看,这个杯子倒200ml,就是您上午的‘额度’;下午再倒200ml,晚上留100ml润嗓子——咱们把水‘分着喝’,就不怕肿啦!”石大姐举着杯子比划:“原来不是‘不能喝’,是‘得算着喝’!”</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农家院里的“移动诊室”</b></p><p class="ql-block"> 推开白岩冲村舒阿姨家的门,73岁的她和孙女相互照顾。“降压药、护肾药、补钙片……红的、白的、圆的、方的,我这记性,吃错好几回了!”舒阿姨攥着药盒直叹气。护士项慧娟熟稔地掏出血压计:“阿姨,今天咱们先测个血压,158/95mmHg,稍微高了点,咱们一定要记得吃药。”“阿姨,这个白色三角形片是早上吃的,我给您贴了大字标签!”医生舒荟璇握着舒阿姨的手,一遍又一遍演示。末了,她把手机号输进舒阿姨的老年机:“头晕、心慌、药不够了,随时打我的电话,我接电话比您孙女还快!”</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把诊室移到家里,把叮嘱说进心里——这是我们的‘特殊门诊’</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比药更暖的,是“医”路相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b>寨头村朱叔叔家的院子里,卢主任翻着刚记满的健康档案:“血压、内瘘状态、饮食记录都更新了,您扫这个群,有专职护士在线,有问题发语音、拍照片、打电话都可以,我们随时在线。”“以前总觉得透析是‘一个人的战场’,今天才明白,你们比我自己更关心我。”朱叔叔摸着手机里新存的“血透医患群”,眼眶泛红,“上次内瘘有点疼,我怕麻烦没说”卢主任拍拍他肩膀:“不怕麻烦啊,咱们血透室的电话,就是为了解决‘麻烦’而留的。”</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药能治病,爱能治心——这是我们和患者的“双向治愈”</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今天的米油会吃完,但我们的‘守护’才开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b>走访结束时,卢主任翻着刚记满的健康档案说:“今天的米油是‘暖’,但我们要留下的,是‘长期的暖’。” 四户患者的血压、内瘘状态、用药习惯,全进了电子健康档案; 医患微信群已建好,护士24小时在线答疑;下个月,我们还要开进村里,教家属识别高钾血症、内瘘感染的“危险信号”……</p> <p class="ql-block">  医疗的温度,不在华丽的大楼里,而在弯弯曲曲的山路上,在握过患者的每一只手里,在永远为他们留着的手机屏幕前。山路会弯,但医者的温度,永远直抵人心有人说,血透室是“最需要希望的地方”——每一次透析,都是与生命的“拉钩”;每一道针孔,都是与命运的“对弈”。 但今天,我们看到的是:一袋米油,卸下的是“吃了上顿愁下顿”的重量;一个刻度杯,装下的是“原来我能管好自己”的希望;一张张笑脸,贴上的是“原来有人把我放在心上”的温暖。</p> <p class="ql-block">山路会弯,车会开远,但医者的温度,会像冬日暖阳,暖着每一个需要的人——下一次,我们还会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