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提高我校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聚焦学科核心素养,准确把握新课标内容,提高高三一轮复习的课堂教学效率,真正地落实科学备考、精准备考和高效备考。我校高中地理组于2025年05月17日上午第三节在五楼录播室开展费曼康奈尔双轨教学实践活动,由周小瑜老师教授实验研究课《月相》。本次公开课活动,我校高中地理组部分教师参与。<br> 教学目标:<div>1.通过模拟演示实验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力。<br>2.通过对月相变化规律的了解,学习运用月相变化规律并辨析月相。<br>3.探究月相的观测时段及方位,增加学生综合思维能力。<br>4.增加学生对宇宙的探索热情,培养人地协调观。<br></div> 教学重点:<br> 月相变化规律成因探究分析。<br>教学难点:<br> 月相观察的时段及方位。<br> 【合作探究】<br>实验探究一:观测并记录月亮的形状和位置<br>实验准备和要求:<br>1.实验器材:准备指南针和观测记录表。<br>2.观测要求:<br>(1)选择视野开阔处,用指南针确定东南西北方向,选择地面建筑作为参照物。<br>(2)用拳头估算高度角;一只拳头的高度角约为10°;当视线、拳头和月亮三者重合时,可以估算月亮的高度角。<br>观测时刻:_______________<br> 实验探究二:月相变化演示模型的制作。<br>实验准备和要求:<br>1.实验器材:月相变化演示模型。<br> 创新点:<div> 1、模型制作难易程度不同。这次的月相变化演示采用了四种不同的模型器材,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难易程度不同的模型进行制作。<br> 2、四种模型观察的重点不同。模型一,以灯泡模拟太阳,泡沫球是月球,从不同方位的孔洞看去,可以模拟观察到太阳、月球和地球三者位置的变化,“月相”产生的直接变化。模型二,体现的是月球位置绕着地球逆时针的旋转,亮面和暗面的比例会实时发生变化。学生可以看到演变过程。模型三,则需要根据已学知识,自己去调整月球的的亮面比例。模型四,则是直观形象逼真地辨识月相。<br> 3、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的能力。从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完成多个不同的模型。制作后互相分享、观察已完成的不同模型,期间培养了学生之间的的交流与合作能力,有利于学生的发展。<br> 之后,学生们根据观察,绘制月相周期变化图,以及填写汇总表。<br></div> 2.观测要求:<div> 根据材料包所提供的配件和安装步骤,完成安装并且画出简易版月相图。</div> 【课堂小结】<br>(1)总结月亮位置的逐日变化;<br>(2)总结月亮形状的逐日变化。<br> 【教学反思】<br> 在实验的过程中每个小组里是否有一个具有影响力的领导者很重要,由于是刚形成的班级,刚组建的小组,有些组内有具有领导力的成员,这个小组高质量的完成了所有模型的制作,组内分工明确,各司其职,组员各有所得,并且完成后能各抒己见进行观察心得的交流。但有个别小组明显活力不行,需要老师助阵。<br> 【评课总结】<div> 1.学生在进行实验时,花费的时间较多,可以尝试课前进行,这节课变成展示课。只让学生展示,不在课堂上进行组装,否则时间不够。</div><div> 2.课堂容量大,难度大。建议缩减学习内容。</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