琼瑶与湖南衡阳的精神脐带:一个文学湘女的隐秘乡愁密码

徐力功

<p class="ql-block">文/徐力功</p><p class="ql-block"> 图/网络</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引言:文学之河,源自衡阳</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在文学的浩瀚星空中,琼瑶以其细腻的情感描绘和缠绵悱恻的故事情节,构筑了一个又一个令人沉醉的爱情世界。而这一切的源头,竟深深植根于湖南衡阳这片充满文化底蕴的土地。衡阳,这座历史悠久的城市,不仅是琼瑶的出生地,更是她文学灵感的源泉,一条无形的精神脐带连接着这位文学湘女与她的故乡。</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琼瑶(1938年4月20日—2024年12月4日),本名陈喆,出生于四川成都,原籍湖南衡阳,中国当代作家、编剧、影视制作人。1949年,随父母由大陆到台湾生活,中学时开始写作生涯。1955年,以心如为笔名发表小说《云影》。1963年,出版首部长篇小说《窗外》并成名。1964年,出版长篇小说《烟雨濛濛》与小说集《六个梦》等作品。1975年,推出长篇小说《在水一方》。1985年,进入影视剧制作行业,推出的电视剧《几度夕阳红》大获成功。1989年,出版自传《我的故事》。1990—1993年,制作的电视剧《婉君》《梅花烙》等播出。1998年,编剧并制作的电视剧《还珠格格》播出,后获第17届中国电视金鹰奖最佳长篇电视剧。2001年,编剧并制作的电视剧《情深深雨濛濛》播出。2018年,整理出版《琼瑶全集》。2019年,完成长篇小说《梅花英雄梦》。2024年12月4日,琼瑶在家中去世,终年86岁。琼瑶创作生涯横跨小说、散文及剧本等多个领域,多部作品先后改编成为电影及电视剧,成为几代观众的共同记忆。在读者们眼中,琼瑶的作品文笔流畅优美,故事曲折动人,意境清新浪漫,充满着对于梦的憧憬和爱的执着。其作品与流行文化紧密结合,在两岸三地广为流传。</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一)血脉渊薮:陈氏家族的文化基因库</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1. 陈墨西的士大夫遗风与文学启蒙</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晚清时期,琼瑶的祖父陈墨西作为一位留日学生,带着满腔热血与先进思想回到了故乡衡阳。他在渣江镇创办新式学堂,不仅为家族注入了开明的基因,更为衡阳的教育事业开创了新篇章。陈墨西宅邸中的“墨香阁”,藏书万卷,虽在战火中化为灰烬,但其精神却在琼瑶的作品中得以永生。在《烟雨濛濛》中,陆振华书房里那些发黄的线装书,正是对“墨香阁”藏书的一种文学再现。而陈墨西晚年归隐衡阳,在蒸水河畔写下的《南岳七十二峰赋》,其古典意境直接启发了《在水一方》的创作,使得琼瑶的文学作品充满了浓郁的文化底蕴。</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2. 家族迁徙的创伤记忆与文学表达</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1938年,长沙的一场大火迫使陈家逃离故土,迁往四川。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在琼瑶的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创伤记忆。然而,家族始终保留着衡阳的生活印记。祖母坚持用衡阳话唱诵《三字经》,厨娘每年霜降必腌的“七层塔”腊味,这些细节在琼瑶的笔下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在《青青河边草》中,小草记忆中的“奶奶的土话”和“腊肉香”,成为了连接过去与现在的纽带,让读者在品味文字的同时,也能感受到那份跨越时空的乡愁。</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二)味觉乡愁:舌尖上的密码书写</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1. 渣江米粉的文学转译与情感寄托</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衡阳特有的渣江米粉,以其细如发丝、柔韧爽滑的口感著称。在琼瑶的笔下,这种看似简单的食物被赋予了浓厚的情感色彩。在《月朦胧鸟朦胧》中,刘灵珊煮米粉的场景被描绘得如梦如幻:“滚水里浮起银丝万千,恰似故乡春日的雨帘。”这种将食物升华为乡愁意象的手法,让读者在品味文字的同时,也能感受到那份对故乡的深深眷恋。而渣江米粉独特的“过桥”吃法,在《一帘幽梦》中更是被幻化为楚濂与紫菱的“米粉哲学”对话,使得食物成为了传递情感与智慧的媒介。</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2. 酃酒文化的诗性表达与地理记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衡阳特产酃酒(今称湖之酒),在琼瑶的作品中同样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梅花烙》中,皓祯与吟霜定情时共饮的“琥珀光”,实为陈墨西晚年自酿的改良酃酒。琼瑶通过细腻的笔触,将酒液在青瓷碗里漾出的涟漪比作蒸水河的春波,将地方饮食与地理记忆巧妙地熔铸一体。这种诗性的表达方式,不仅让读者领略到了酃酒的独特魅力,更让他们感受到了衡阳这片土地的深厚文化底蕴。</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三)地理图腾:文学地图上的衡阳坐标</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1. 蒸水河的原型演变与文学投影</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蒸水河,这条贯穿渣江镇的河流,在琼瑶的宇宙中不断变形、重生。在《在水一方》中,它是淡水河;在《青青河边草》中,它是西湖;而在《烟雨濛濛》中,它则是依萍跳河的戏剧场景。蒸水河以其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人文底蕴,成为了琼瑶文学作品中不可或缺的地理图腾。其“春泛桃花汛,秋见白沙洲”的特性,被琼瑶巧妙地融入到了故事情节之中,使得作品更加生动、感人。</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2. 南岳云雾的意象再生与烟雨美学</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衡山云雾,在琼瑶的笔下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在《寒烟翠》中,山间总浮着青白色的烟霭,像谁晾晒的鲛绡纱。这种湿润的视觉记忆,后来成为了琼瑶标志性的“烟雨美学”。她在回忆录中提到,祖父讲述的祝融峰传说,直接催生了《彩云飞》中“云楼”的创作。这种将自然景观与人文情感相结合的手法,使得琼瑶的作品充满了诗意与画意。</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四)文化基因的现代表达与传承</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1. 湘剧元素的叙事转化与音乐性对白</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衡阳湘剧作为地方戏曲之一,其高腔的拖腔技法在琼瑶的作品中得到了巧妙的运用。在《还珠格格》中,小燕子那独特的语言节奏正是湘剧高腔的再现。而湘剧《目连救母》的孝道母题,则在《婉君》故事里得到了现代诠释。这种将传统戏曲元素融入现代叙事的手法,不仅丰富了作品的文化内涵,也使得琼瑶的对白充满了音乐性与节奏感。</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2. 湖湘精神的女性书写与地域性格编码</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衡阳女子“吃得苦、耐得烦、霸得蛮”的特质,在琼瑶的作品中得到了生动的展现。在《哑妻》中,方依依这个角色原型来自陈家老仆讲述的渣江烈女故事。琼瑶将地域性格编码为“沉默中的坚韧”,使得这个角色充满了力量与魅力。而《碧云天》中的俞碧菡,其顽强不屈的精神则暗合了衡阳保卫战所展现的“铁血精神”。这种将地域性格与女性形象相结合的手法,使得琼瑶的作品充满了地域特色与人文关怀。</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五)未竟的寻根之旅与文化解码</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2018年,衡阳县启动了“琼瑶文学走廊”工程,旨在通过复原“墨香阁”藏书楼、数字化陈氏家族文物等方式,打造一条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文化纽带。其中,陈致平1947年手绘的《衡阳故宅图》与《庭院深深》插画高度吻合,这一发现不仅证实了文学想象与现实记忆的共生关系,更让游客在仿古天井中诵读“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时,能够跨越时空的界限,完成一场深刻的文化解码。</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这场寻根之旅不仅是对琼瑶文学作品的致敬与传承,更是对衡阳这片土地深厚文化底蕴的一次深入挖掘与展现。它让人们意识到:所谓故乡,不仅是地理坐标上的点,更是被艺术重构的文化记忆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中,每个人都可以找到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与情感寄托。</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结语:文学之根,深植衡阳</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琼瑶与衡阳的故事,是一段关于文学、情感与文化的传奇。在这片充满文化底蕴的土地上,琼瑶用她的笔触描绘了一个又一个令人沉醉的爱情世界。而这些故事背后所蕴含的精神脐带与乡愁密码,则成为了连接过去与现在、现实与想象的重要纽带。让我们一同走进琼瑶的文学世界,去感受那份源自衡阳深处的文化魅力与情感共鸣吧!</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