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洛哥环游——马拉喀什,瓦尔扎扎特

悠游

<p class="ql-block">写这篇游记时,距我们去摩洛哥已过去了八个月的时间,期间因几次出游外加惯性的拖沓,以至于到现在有些细节再回想已不太清晰了,只能凭记忆尽力写吧,这就是懒惰的代价!</p> <p class="ql-block">结束了利用埃及转机一天的时间在开罗匆匆却又内容丰富的一日游,于埃及时间晚8点20分我们飞离了开罗机场,到卡萨布兰卡默罕默德机场时,即使加上时差(摩洛哥与埃及2小时时差,与北京时间相差7小时)也已是凌晨时分。</p><p class="ql-block">出关时顺便买了电话卡,走之前咨询了去过的朋友,又在网上反复比较,最终选择了摩洛哥电信Marco Telecom,似乎是12美刀15G,足够摩洛哥13天使用了。一卡在手,立马感觉底气十足,有了流量便有了沟通一切的方便。</p> <p class="ql-block">走出机场只见一位健硕的阿拉伯汉子迎了上来,手机中展示着我们六人的合影照片,呀,我们的司机接机来了!坐上17座的奔驰商务车,此后在摩洛哥的13天,我们就与它为伴了。</p><p class="ql-block">这里要说一下,尽管摩洛哥地处非洲西北角,但由于历史原因,摩洛哥在人种和文化上与中东阿拉伯国家更为接近,因而向来被视为“北非花园”和阿拉伯世界的一部分。</p> <p class="ql-block">车子行走在凌晨寂静的卡萨布兰卡大街上,充满异国风情的街道让我突然意识到,我们已经脚踏在了北非的土地上!</p><p class="ql-block">一直以来总认为卡萨就是摩洛哥的首都,可能是因为那部经典电影《卡萨布兰卡》让她成为了摩洛哥最知名的城市吧,卡萨在国际上的曝光度远超低调的首都拉巴特。</p><p class="ql-block">感觉拉巴特算得上是最没有存在感的首都之一了,来摩洛哥之前我甚至都不知道拉巴特这个名字,惭愧啊!😂</p> <p class="ql-block">在摩洛哥的第一夜和同伴兰子俩人整夜未眠,聊了好久,因着第一次踏上的完全不同的非洲、因着即将开始的充满期待的旅程,更因着我们到达酒店的时间距天亮已没有多久了😜。</p> <p class="ql-block">第二天上午近十点,我们此次摩洛哥之行的全程导游凯哥出现在大堂,见面致词极具诱惑力:让我们开始这段梦幻的旅程吧!</p><p class="ql-block">于是,带着对梦幻的期待,带着对摩洛哥未知的探寻,六个人踏上了去马拉喀什的路程,也自此开启了我们的摩洛哥环游!</p> <p class="ql-block">到达马拉喀什已是午后,马拉喀什是摩洛哥四大皇城之一(其余三城为菲斯、拉巴特、梅克内斯),这里以“红色之城”著称,城市建筑外墙多由富含铁元素的红土烧制而成,在阳光下呈现温暖的赭红色调,由此得名“红色皇城”。</p><p class="ql-block">午餐是一家比较特别的海鲜餐,只记得特别,具体内容却记不太清了,放张照片回忆一下吧,虽只是这顿午餐其中的一部分。</p> <p class="ql-block">在马拉喀什游览的第一站,也是整个摩洛哥之行游览的第一处景色是马约尔花园。马约尔花园是计划里的必看,所以早在出发的一周之前就从网上预定好了门票,每人325迪拉姆,合人民币237元。门票是马约尔花园与旁边圣罗兰博物馆的联票。</p><p class="ql-block">马约尔花园因它的第一任主人法国艺术家雅克·马约尔和第二任主人法国时装设计师伊夫·圣罗兰而备受瞩目,圣罗兰的骨灰就撒在了这个他深爱的花园里。</p><p class="ql-block">马约尔花园的主基调是一种神秘独特的蓝色,这色彩被称为“马约尔蓝”或“摩洛哥蓝”!</p> <p class="ql-block">我们到的时间正巧是马约尔花园建成100周年。</p> <p class="ql-block">走进马约尔花园,视线便被扑面而来的“马约尔蓝”冲击着。这种以钴蓝为基底、调入少许靛青与群青的独特色调,在北非炽烈的阳光下折射着令人近乎眩晕的美感。据说画家马约尔曾为调制这种颜色耗费数年,最终从撒哈拉矿石中寻得灵感,让每一寸蓝都流淌着沙漠天空的神韵。</p> <p class="ql-block">安静、热烈、清凉、妖艳,纠缠在一起。</p> <p class="ql-block">漫步四周,仙人掌形态各异多姿,或柱立挺拔,或球状饱满,与棕榈等植物交织相伴。沙砾铺地,蓝色景致点缀其间,色彩明艳。</p> <p class="ql-block">藤蔓旁长廊下,游人往来,纷错如织。有些景色,只是存在便已足够动人!</p> <p class="ql-block">花园的一个角落,立着一块碑,上面写着伊夫·圣罗兰的名字和简短的墓志铭:安静。</p><p class="ql-block">神秘的Majorelle Blue(马约尔蓝),迷住了络绎的游人,在这样的浓艳里似乎很难安静下来,我们也迷失在这份神秘的蓝色里,因而错过了圣罗兰的墓碑。</p> <p class="ql-block">走出马约尔花园,近旁便是圣罗兰博物馆。博物馆外墙用马拉喀什特有的红色陶土砖层叠砌筑,呈现出如织物般的立体肌理,现代感与摩洛哥风情交融。</p> <p class="ql-block">圣罗兰博物馆内收藏着圣罗兰5000件高定时装、15000件首饰及数千件手稿,但博物馆对高定服装等珍贵展品有严格的保护规定,在高定成衣展厅,有工作人员时刻留意,绝对不允许随意拍照。这或许不仅只是为了防止拍照时的光线等对藏品造成损害,以确保这些时尚艺术珍品得以长久保存吧?也或许还是为了防止被偷窥仿冒?个中原因不得而知。</p> <p class="ql-block">在允许拍照的区域看到了墙上这些色彩斑斓的瓷砖,以蓝、绿、黄、黑等颜色拼接成几何图案,不知是否是要体现出摩洛哥传统工艺对圣罗兰设计灵感的滋养和启发?只觉得看上去这些色彩异常的和谐美妙。</p> <p class="ql-block">博物馆里这些具有异域风情的饰品,精致的银质头饰与耳环,饰有复杂花纹及彩色点缀,搭配着多串由橙色、棕色等珠子组成的项链,制作精湛,风格独特,不知是不是出自柏柏尔人之手?</p> <p class="ql-block">在参观路线的末端,有个不大的书店,这里出售的书籍应该与圣罗兰有关吧?一旁还有海报、明信片等纪念品,可惜导游凯哥留在了外面,我们语言不通,文字不辨,唯一认得出的只有圣罗兰的那幅居中的大照片。所以只是匆匆绕了一周,随即走出了圣罗兰博物馆。</p><p class="ql-block">碰到这种看不懂也无法交流的时候,语言不通带来的隔阂就像道结界,无形中增设了不少障碍,后面一路所遇到的,愈发加重了这种感受。</p> <p class="ql-block">回到Hotel看天色还早,院子里的泳池边有不少人或坐或游,没带泳衣,也没下水的念头。</p><p class="ql-block">WAZO HOTEL似乎是家四星级酒店,因我们一路的吃住已提前与当地旅行社交涉安排好了,所以对酒店的具体情况没有过多细究。</p><p class="ql-block">在大堂转了一下,空间敞亮,墙面那幅壁画色彩斑斓,叶子与几何图案望去灵动跳跃。中间有个极浅的小水池,不知用来干嘛的,养鱼不够深,观赏又忒小,看的颇为不解。</p><p class="ql-block">酒店的外面却是一派绿植繁茂,仙人掌等植物点缀着庭院充满生机,带来了几分沙漠风情。</p><p class="ql-block">正逢周末,导游凯哥带着我们跑了几家银行都没法换钱,ATM更是不行,在酒店先用欧元换了一点迪拉姆应急,准备后面进沙漠时买水及别的零用。酒店的汇率不合适,钱的事情明天再说吧,话说车到山前必有路。😂</p> <p class="ql-block">晚饭时终于见到了传说中的“塔吉锅”,遗憾的是锅端上来了,看上去就是个普通的砂锅,那个经典的高帽子却没一起上来,感觉还不算完完全全的认识了塔吉锅,似乎还缺一口气😜。</p> <p class="ql-block">又是一个早上,我们游玩的第一个目的地是巴伊亚王宫,这是摩洛哥少数对外开放而且保存完好的王宫,一座在19世纪由摩洛哥贵族权臣修建的奢华私邸,也是当时最大最宏伟的宫殿建筑。它以精美的马赛克、雕花拱门与宁静的庭院,展现出阿拉伯-安达卢西亚风格的优雅,虽不是君主的皇宫,却是北非伊斯兰建筑的典范。</p><p class="ql-block">“王宫”与“皇宫”两个不太相同的称呼让人有些不明所以,经一番搜寻才明白,巴伊亚王宫之所以不叫作“皇宫”,关键在于其建造者是贵族而非君主,它的功能是私邸而非国家权力中心,因此,不能冠以“皇”字。</p> <p class="ql-block">走进巴伊亚王宫,那一重又一重的院落和廊壁上精美的马赛克拼贴瓷砖、细致的雕花、高大的门廊,随处可见的喷泉和花园,每一处都充满了艺术感,尽情展示着摩洛哥风情,虽历经百多年沧桑,依然显现着它当年的富丽华美。</p> <p class="ql-block">有兰子这个摄影师一路同行,拍出的照片总是不一样,尤其是在这片或许此生难再踏足的神秘国度,镜头定格的不仅是瞬间,更是永不褪色的异域风情与独家记忆。</p> <p class="ql-block">阳光透过带有精美雕花的窗棂,交织出了光与影的对白。</p> <p class="ql-block">游罢巴伊亚王宫,几人在王宫的大门外等待司机将车从远处的停车地开过来接我们。站在街边随意浏览着这里的街面,眼前暖黄色调的建筑散发着独有的摩洛哥风情,不宽的街道上,既有身着传统服饰的当地人,也有衣着休闲的游客,行人往来穿梭,好不热闹。街边的店铺鳞次栉比,衣物、地毯等商品琳琅满目,色彩斑斓的织物悬挂在外,随风轻摆,异域风情扑面而来。</p> <p class="ql-block">与巴伊亚王宫相距只有500米的巴迪皇宫,位于巴伊亚王宫的东南方向,它曾经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宫殿,“巴迪”在阿拉伯语中意为“无与伦比的”、“卓越的”或“非凡的”。</p><p class="ql-block">然而如今的巴迪皇宫,存留下来的仅剩一片空旷和年代久远的皇宫废墟。</p> <p class="ql-block">巴迪皇宫的建造早于巴伊亚王宫281年,由萨阿迪王朝在1578年开始兴建,历时25年才得以建成。当时皇宫内建造了360个装饰华丽的房间,使用了那时最昂贵的材料,如黄金、玛瑙、大理石等等。可以想象,昔日的巴迪皇宫会有多么的绚丽华贵。</p><p class="ql-block">随着萨阿迪王朝的覆灭,巴迪皇宫的大部分建筑都被后来的苏丹下令拆除,并运去了梅克内斯,用于兴建其他的宫殿,所以现在的巴迪皇宫只剩下眼前所见的一片废墟。如今当地正在准备对其复原重建,但此刻展现在我们面前的,仍是一片寂寥。</p><p class="ql-block">巴迪皇宫的庭院非常之大,四周矗立的赭红色围墙,与马拉喀什“红色之城”的城市风格极为相融。墙上许多散散落落的洞,见证着岁月侵蚀和历史变迁,这些洞也为鸟类提供了栖息的场所,凭添了一份自然的生机和历史沧桑感。</p> <p class="ql-block">走在空旷的庭院里,面前的景象一览无余,望去可以说是“家徒四壁”,似乎除了城墙之外,能搬走的基本都搬走了。在结束了摩洛哥行程之后看到有介绍说,若从城墙的顶楼登上去可以看到整个巴迪皇宫的全貌,可惜我们这导游除了提醒时间,没做任何介绍,也怪自己功课做的不够细致,这处景致就这样错过了。</p><p class="ql-block">举目四望,阔大的庭院内虽说只有一片空荡荡的废墟,但是看着现存的那断壁颓垣般的城墙,依然能够想象出当年萨阿迪王朝曾经的辉煌和宏伟。</p> <p class="ql-block">曾经的萨阿迪王朝那360间极尽奢华的,用意大利大理石、苏丹黄金、印度紫檀木等装饰的房间,据说除了地板光滑可鉴,连天花板都铺满了金箔。</p><p class="ql-block">但建成后不到百年,珍宝被阿拉维王朝的第二位苏丹洗劫,建材也被拆用。如今虽仅存面前这片夯土墙骨架等遗迹,但从残存的部分仍能看出昔日的规模和奢华的痕迹,如墙面和地砖上残留的美丽石雕和精美的马赛克。</p> <p class="ql-block">这里或许是一处小展室,用来介绍皇宫的历史?匆匆走过,不知当年这里是作什么用途的通道。</p> <p class="ql-block">离开巴迪皇宫我们直接去了老城的不眠广场,不眠广场是俗称,它真正的名字叫德吉玛·艾尔·法纳广场,这名字很阿拉伯,有点记不住。导游凯哥说不眠广场的夜晚最热闹,但白日的不眠广场,同样是人流如织,游客摩肩接踵,人声鼎沸。这里就像一个巨大的农贸市场,集市中的街道和小巷纵横交错,仿佛走进了迷宫。</p><p class="ql-block">穿行在人丛中,只见从日常用品到特色手工艺品,林林总总,应有尽有,墨镜、丝巾、服装、香料、陶瓷等小摊比比皆是,各色美食小吃、水果、饮料等的摊位挨挨挤挤。一派热闹、喧嚣、嘈杂的阿拉伯生活场景。</p><p class="ql-block">东张西望的走着,耳边不时会冒出一句撇腔拉调的:你好吗?或被询问,China?Japan?Korea?后来的一路才发现,他们的问好尾音一律都带着个“吗”字,当初不知是哪位高人教授的,我们只能一遍遍纠正着“你好!”,估计没啥用。😂😂</p><p class="ql-block">来之前担心摩洛哥的治安,我们每人都给手机加了一条手机绳,此刻走在两边挤满摊位的窄道上,不由得紧紧握住手机,生怕一不留神手机就不翼而飞了。事实证明,这种担心有点多余,后面一路走下来,摩洛哥的治安还是不错的。</p> <p class="ql-block">走的口渴,每人来了一杯路边水果摊的鲜榨橙汁,一杯10DH,入口酸酸甜甜,这是我们第一次用迪拉姆购物。</p> <p class="ql-block">今天的午餐就在不眠广场内,这家餐馆看上去食客盈门,里面热热闹闹的吃着,外面还有等待的队伍,人气够旺。</p><p class="ql-block">就餐的人们坐满了店内,小二帮我们在门口找了两张小桌,不多会餐食上桌,像馕一样的大饼配着大块的记不清是鸡肉还是牛肉,也或是两种肉都有,这餐饭留给我的唯一印象就是有些油腻。</p> <p class="ql-block">餐馆旁小摊上,由草莓、椰枣、牛油果、香蕉和苹果六种水果混合鲜榨的果汁,入口果香的味道浓郁且层次丰富。特地赶过来跟我们见面的地接社超导介绍说,如果不是当地人或对这里特别熟悉,一般不会找得到这个深藏且有特色的摊位,只会像我们前面一样,在集市的外面就随意买着喝了,我们还是挺有口福!😜</p><p class="ql-block">制作鲜榨果汁的小哥,看上去够帅!</p> <p class="ql-block">本约瑟夫神学院,是摩洛哥最大的伊斯兰神学院,曾有来自世界各地的900多名学生在这里研修经文、起居生活。自1960年关闭之后,它被改造成博物馆,如今作为历史遗迹吸引着全球游客。</p><p class="ql-block">本约瑟夫神学院坐落在并不起眼的弄堂里,从外面看普普通通,然而踏进这里的第一眼,就被她华丽、繁复、精湛的内部装饰惊艳了!本约瑟夫神学院面积不算大,中央的大理石天井有个用于仪式净化的水池,四周墙壁布满石膏雕花、木雕以及马赛克装饰,处处显现出伊斯兰建筑独有的魅力。</p> <p class="ql-block">我们对伊斯兰教了解甚少,对这座神学院的探究仅限于举着手机四处拍照。午后的阳光下,四处可见精美的雕花与精致的马赛克装饰的墙壁,复杂多变的几何图案中镶嵌着阿拉伯书法。穿梭在造型别致的拱门回廊里,阴影与阳光,光影交错,走在其间,似乎真的穿越了时光……。</p> <p class="ql-block">在马拉喀什游览的最后一处景致,是库图比亚清真寺,这座清真寺是马拉喀什老城的制高点,据说受去年地震的影响刚刚修缮完毕。清真寺不允许非伊斯兰教徒进入,我们只在周边简单拍了几张照片。</p><p class="ql-block">瞧这高高的宣礼塔</p> <p class="ql-block">又是新的一天,我们今天要离开红色之城马拉喀什,去往近200公里外的瓦尔扎扎特,然后去探寻一直以来魂牵梦萦的撒哈拉。</p><p class="ql-block">在街边看见这座设计独特的楼房,上面大大的“德”字吸引了大家的目光,停车近前拍照,从建筑外墙上的英文标示来看,这是一座马拉喀什大学城的大学图书馆,但不知这个“德”是表明由中国援建?还是和中国有什么友好联系?没有人来给我们解释这个疑问,只好带着这份困惑离去。</p> <p class="ql-block">终于把欧元换成了迪拉姆,900欧兑换了9540迪拉姆,俺们也是有钱银了!</p> <p class="ql-block">一路向南,从马拉喀什去瓦尔扎扎特的沿途,大都穿行在阿特拉斯山中,一路除了看景,还忙着给地接社转我们这次行程的费用余款。出来才知道,在境外转款是有诸多限制的,一次次申诉,一遍遍申请,某宝总是以防止境外诈骗为由不予通过,无奈啊,只能每天都试着转几次,但每次都不成功,简单的事情搞复杂了!</p> <p class="ql-block">公路曲折盘旋于山谷峭壁间。一路但见山脉连绵起伏,地势险峻。阿特拉斯山脉自摩洛哥西南向东北延伸,几乎将摩洛哥分为两个不同的区域。去瓦尔扎扎特的途中需翻越海拔2260米的提什卡山口,</p> <p class="ql-block">从马拉喀什去瓦尔扎扎特的一路,沿途可欣赏到独特的山地风光与柏柏尔人村落,阿特拉斯山脉的提什卡山口也是摩洛哥地理与风景的重要标志点。路上可以看到从绿草如茵到荒漠戈壁的地貌变换,随着车轮滚滚,原始的粗犷之美渐渐展现在车窗之外。</p><p class="ql-block">提什卡山口,海拔2260米。</p> <p class="ql-block">中午在一个不知名字的饭店吃饭,导游凯哥不知去忙着联系什么,我们则稀里糊涂被告知坐的位置不对,让我们换地方。我去toilet时把装有公款的背包交给了兰子,正巧碰上要换位置,到了新的桌位兰子怎么也找不到我的背包了,一急之下满头大汗,一通忙乱才发现双肩包竟然就好好的挎在她的肩膀上……🥵,这一场虚惊哟!得多吃几口塔吉锅补补!😂</p> <p class="ql-block">坐下来静等餐食上桌,这次终于见到了塔吉锅那顶经典的高帽,自此对于塔吉锅的认知算是圆满了。</p> <p class="ql-block">吃罢饭,车开了不多会,我们就到了这个叫做阿伊特·本哈杜的古村。村子坐落在一片山坡上,这里的居民为柏柏尔人,属于欧亚混血。</p><p class="ql-block">整个本哈杜村是由黄泥土坯建成的房屋,房屋与黄泥色土墙交错相连,望去一派独特的景象。这里曾是中世纪的重要关口,也是进入撒哈拉沙漠的必经之地。本哈杜1987年入选为世界文化遗产,也被称为摩洛哥最美村落。</p> <p class="ql-block">进入村子唯一的一座桥,脚下是瓦尔扎扎特河。</p><p class="ql-block">沿着土黄色砂石路向前,路旁可见挺直修长的椰枣树,用泥土、茅草、木板搭建的简易土坯木屋前,孩子们在玩耍着,质朴天然的村落,每一眼都是生活本真的模样。</p> <p class="ql-block">一路走过去,窄窄的村巷两旁尽是琳琅满目的当地手工艺品及各色服装披肩,这里同不眠广场一样,时不时也会听到一声怪怪的腔调:你好吗?这一句既是问候,也是招揽。我们照例回一句:你好!当年教授“你好吗”的师傅功力深厚,这个“吗”扎根在摩洛哥大地上,眼见着是去不掉了。</p> <p class="ql-block">本哈杜村因着独特的建筑特色与沙漠绿洲风貌,成为西方导演们青睐的外景地,这里曾拍摄过很多好莱坞电影,如权利的游戏、阿拉伯的劳伦斯、天国王朝等都曾在这里取景。说不清究竟是电影成就了本哈杜,还是本哈杜成就了经典?</p> <p class="ql-block">继续往山顶走,踩着由大小不一的石块铺就的台阶,很快爬到了最高处。站在此处俯瞰整个阿伊特·本哈杜村,就似开启了一场奇妙的时间旅行,极目远望,远处古老的土坯建筑层层叠叠,在广袤大地上镌刻着岁月的印记。</p><p class="ql-block">面前摇摇欲坠的泥坯房子或许在多年之后会随着坍塌化作尘埃,但属于这里的记忆将会永远存在。</p> <p class="ql-block">走出阿伊特·本哈杜古村,我们来到瓦尔扎扎特阿特拉斯影城,影城有着非洲好莱坞之称,埃及艳后、盗梦空间、木乃伊等许多著名电影均拍摄于此。</p> <p class="ql-block">进入影城,一位当地向导带着我们,沿路参观里面的拍摄场地与环境。</p><p class="ql-block">这处用于拍摄古埃及题材影视作品的摄影棚 ,里面的柱廊、壁画等场景布置,高度还原了古埃及神庙风格,像《埃及艳后》等影片大都是在此取景拍摄。电影借助这些精心打造的场景,运用镜头语言编织出一个个动人画面,透过荧幕让观众深切感受到古埃及的神秘与辉煌。</p> <p class="ql-block">语言不通,影城的导游比划着,让我们坐到埃及艳后雕像前的宽大座椅上,体验一下睥睨天下的感觉。落坐于此,古埃及的辉煌威严,在这一刻似乎有了真切的温度。</p> <p class="ql-block">在这座电影老城内,埃及艳后的故事持续上演着,扮演一次众人瞩目的“艳后”是来影城的许多美女执着的向往。于是,接待我们的这位导游,带着我们旁观了一场好莱坞大片般的古老场景重现:宫门开启,众人们恭迎埃及艳后,艳后在男伴的搀扶下目不斜视,傲然的登上了高高的座椅。导游看样非常善于用手机拍摄这种情景表演,整段视频颇似老辣的电影镜头。</p><p class="ql-block">我们面前出场的是一位俄罗斯“艳后”,着装、发式、装扮都很有“艳后”的风度和气势,一瞧便是有备而来。有意思的是,当“艳后”与男伴还沉浸在剧情中时,后面却又冒出一位年轻娇艳的中国版“艳后”,随着她一步步慢慢走来,“老”艳后这下只能坐在高处无奈的“被”观众了。真是活生生上演了一场“两后争艳”记!😂</p> <p class="ql-block">下图这段犹如大片的视频,不看准后悔😂🤪</p> <p class="ql-block">傍晚时分,我们入住了瓦尔扎扎特的一家民宿,不得不说摩洛哥的民宿确实都挺漂亮,土黄色的建筑外墙,带着摩洛哥特有的质朴与厚重,小径蜿蜒于绿植间,夏日的晚风,掠过蓝色的泳池与棕榈树,这一刻,时间是可以用来慢慢消遣的。</p> <p class="ql-block">清晨的太阳缓缓升起,给天空挥洒出了一抹金黄。城市的街道也被晨光唤醒,在这暖色调的光影里,开启了新的一天。</p><p class="ql-block">我们也将在清晨的光影中启程,向南,向着大漠,去往向往已久的神秘撒哈拉!</p> <p class="ql-block">(未完待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