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危机干预赋能成长——邬云礼工作室三小时深度培训纪实</b></p><p class="ql-block"> 5月18日清晨,阳光洒满校园,邬云礼老师与工作室的15位成员齐聚一堂,展开了一场意义深远的危机干预培训。从上午9点至12点,整整三个小时的分享与探讨,不仅为老师们的专业成长指明了方向,更赋予了他们在学校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中实践的信心与方法。</p> <p class="ql-block"> 邬老师以深入浅出的方式,为成员们梳理了危机干预的专业框架。他指出,危机干预工作者更多地强调尽可能快和有效地稳定求助者的功能状态,而不是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所强调的人格功能重建。危机干预中的案例处理侧重关心求助者的安全,简单的评估、快速的干预等,一旦求助者达到心理平衡便结束干预或转诊,是一个“止血、包扎、送医”一次中止行为的过程。</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伦理规范:危机干预的基石</b></p><p class="ql-block"> 在培训中,邬老师首先强调了危机干预中生命权大于隐私权,同时,结合《未成年人保护法》《民法典》《精神卫生法》,以处理性侵、校园欺凌和自残与自杀危机为例,从如何保护隐私、落实“警告”、突破保密原则落实强制报告制度、减少自杀危机事件的丛集和传染、信息公开降低“美化”以及适度且准确等方面,详细解析了危机干预的伦理。</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角色定位:雷达预警和技术中枢</b></p><p class="ql-block"> 邬老师进一步阐述了危机干预中作为心理辅导室的角色定位。他强调,心理辅导室的职责是雷达预警和技术中枢。辅导室是学校系统中的一员,应该具有学校个体和群体异常行为识别图谱、语言线索破译矩阵,参与到多部门协同流程图和家校医社联动机制中。在具体操作时,需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判断与处理。邬老师还特别提醒,心理老师作为“自然状”的个体,需具备自我觉察能力,避免耗竭。</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分享和作业:危机干预技术</b></p><p class="ql-block"> 此外,他还分享了心理危机干预的“倾向”必报、“计划”必管、“行为”必医的三个基本原则,简单介绍了“确定问题、保证求助者安全、给予支持、提出可变通的应对方式、制定计划、得到承诺”的危机干预六步法。</p><p class="ql-block"> 最后,布置了学习《学校心理危机干预技术》任务:自学预防阶段的“心理免疫课程开发、高危群体筛查技术、借鉴DBT危机生存策略的个性化保护方案”三级防御机制,自学响应阶段的“量化评估、分级处置、专业干预和创伤后成长的事后干预”技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