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深处的繁花(七)蓝关 民宿与孝义文化园

丁白

蓝      关 <p class="ql-block">在茫茫秦岭的怀抱里,商於古道蜿蜒如历史的脉络。当车子在高速上行至商州与长安之间,那道最后的屏障——蓝关所在地,蓝田的标识牌便倏然而过。</p><p class="ql-block">蓝田关古称蓝关,素有“秦楚之要冲,三辅之屏障”的美誉,既是武关以西守护咸阳、长安的最后防线,亦是古都通往南阳盆地的首道关隘,有着太多的故事与沧桑。</p> <p class="ql-block">蓝关,其前身秦名峣关,因紧邻峣山而得名。遥想当年,汉高祖刘邦在此大破秦军,一路长驱直入,直逼咸阳,那金戈铁马的壮阔场景仿佛就在眼前。北周时期,关隘移至青泥故城旁,改称青泥关,后又因地处蓝田县而有了如今的名字,隋朝时再次迁徙至旧址。</p><p class="ql-block">这里不仅是兵家必争的防御要地,更在历史的画卷中浸染了浓浓的诗意。</p> <p class="ql-block">公元819年,韩愈被贬潮州,途经蓝关,一句“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道尽了心中的悲怆与迷茫,也让蓝关从此镌刻在了无数人的记忆深处。</p><p class="ql-block">彼时,韩愈上呈《谏迎佛骨表》,虽已做好舍生取义的准备,却未曾料到,这一谏言竟让自己在风烛残年被贬万里,更连累十二岁的女儿夭折于贬谪途中。从他饱含血泪的祭文里,我们能深切感受到一位父亲无尽的悲伤与自责:“呜呼!昔汝疾极,值吾南逐。苍黄分散,使汝惊忧……”字字泣血,是跨越八千里山川,深埋在心底最沉重的爱与痛。然而,贬谪途中的种种磨难,并未击垮这位年过半百的文人。在岭南潮州,他以满腔热忱投入到当地建设中,驱逐鳄鱼、兴修水利、释放奴婢、解救病人,还慷慨捐俸办学,短短八个月,让潮州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离开后,潮州百姓将他奉若神明,山改名为韩山,江改名为韩江,树亦称作韩木,正如赵朴初先生诗中所言:“不虚南谪八千里,赢得江山都姓韩。”</p> <p class="ql-block">原本怀揣着对蓝关古道的向往,渴望循着历史的足迹,探寻那些尘封的故事。可行程匆匆,还要去终南山寨、漫川关等地,无奈时间有限,只能与蓝田、西安擦肩而过,径直奔向终南山。</p> <p class="ql-block">一路之上,穿越众多隧道,真可谓“一山未尽一山迎”。尤其是长达18公里的终南山隧道,宛如一条钢铁巨龙,穿越层峦叠嶂,极大地缩短了“百里都无半里平”的崎岖路途。车行其中,宽敞明亮,不禁为大国基建的雄伟与精妙而震撼,油然而生无尽的自豪之情。</p><p class="ql-block">出了终南山隧道,便又踏入了商洛柞水县境内。这一出一进之间,比起从商洛境内的国道绕行,不仅节省了大量时间,更免去了旅途的疲惫。</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为避免视觉疲劳,隔段时间隧道内会有不同的灯光带</i></p> 烟  火  人  家 <p class="ql-block">黄昏时分,我们抵达了柞水县营盘镇营镇社区大山岔里。</p> <p class="ql-block">我们订的“东坡民宿”隐匿于沟谷之中,坐落在一排民居的最东头,依山面山,宁静而清幽。房前,一条平整的水泥路边便是山谷,谷底溪流潺潺,水声叮咚,宛如大自然的美妙乐章。初见民宿老板,他的年轻让人意外,原以为他是苏东坡的忠实拥趸,才取了这样的名字,却不想是因房子位于最东的山坡上,倒也有着别样的趣味,与一代文豪的洒脱心境不谋而合。</p> <p class="ql-block">五一期间,房源紧张,虽未订到标间,大床房却也宽大舒适。民宿内干净整洁,布置雅致,房间虽不算宽敞,却自有一番温馨之感,让人一见倾心。这里还设有厨房,既可根据个人口味点菜,也能在房前露天而坐,享受独特的用餐体验。</p><p class="ql-block">宁静的山间,山风轻拂,几碟小菜,几杯小酒,恍惚间,仿佛走进了陶渊明笔下“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意境。</p> <p class="ql-block">老板十分健谈,聊起附近的景区,他直言牛背梁不过是普通山峦,柞水溶洞无非钟乳石景观,镇上老街初为徽商聚居地、多徽派建筑,今已没有原汁原味的意趣,凤凰古镇也并无特别之处,建议我们带着小朋友不妨去终南山寨游玩,晚饭后附近的孝义文化园也是个不错的去处,至于秦楚古道,在他看来不过是古时山路,并无太多观赏价值。小伙子离开不久,老掌柜也走了过来。这位高大的西北汉子同样热情好客,兴致勃勃地与我们谝起孝义地名的由来与变迁。谈及牛背梁,他说此时山顶的杜鹃花正在盛开,洁白如雪,值得一观。一老一少,观点虽不尽相同,却都有着西北人特有的豪爽与热情,让这初来乍到的夜晚,充满了浓浓的暖意,也为接下来的旅途,增添了几分期待与遐想 。</p> 柞 水 孝 义 文 化 园 <p class="ql-block">晚饭后,在暮色的轻抚下,我们溜达着踏入了不远处的柞水县孝义文化园。这座园子,位于柞水营盘镇,像是从岁月深处缓缓走来的隐者,带着历史的厚重与温情。</p> <p class="ql-block">“孝义”之名,源于西周贤相张仲。他侍母至孝,其孝行感天动地,周宣王特封原柞水东川为“孝义川”,自此,这片土地便被赋予了“孝义故里”的美称。清乾隆四十八年,朝廷分拨咸宁、蓝田、镇安三县之山乡僻壤,在此设立厅署,因张仲的缘故,取名孝义厅。它最初是军政合一的管理机构,驻兵维护西安南境安全。虽兵力不多,却凭借险要地势,成为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要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嘉庆年间因水患迁址至旧县关(今柞水县城),民国初年撤厅设县,因与山西孝义县重名,最终更名为柞水县,但“孝义”二字始终贯穿其行政沿革。</p> <p class="ql-block">张仲家境平凡,却心怀至孝。每日劳作归来,总是先侍奉母亲,问安尽孝。母亲生病时,他衣不解带,日夜照料,寻医问药,不辞辛劳。他的孝行,不仅温暖了母亲的心,更成为了这片土地上的道德标杆,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传承孝道。</p> <p class="ql-block">走进文化园,仿若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久远的年代。园中的建筑古朴典雅,飞檐斗拱,雕梁画栋。这里真实还原了戏楼、书院、客栈等多个古代场景,古戏楼,雕栏玉砌,似乎还回荡着曾经的丝竹雅乐与婉转唱腔。古孝义厅署,庄重威严,仿佛能看到当年官员们在这里处理政务的身影……</p> <p class="ql-block">戏楼前水面上的相送已至尾声。</p> <p class="ql-block">戏楼前的人们期待着下一个节目的开始。</p> <p class="ql-block">驿站仍可供南来北往的人们歇息小住。</p> <p class="ql-block">你想静心闲坐,就来义川书院。</p> <p class="ql-block">踏入这片文化秘境,除了琳琅满目的沉浸式体验如时光织就的长卷次第铺展,更有道家洗髓功与驻颜秘术的研习之所,仿若隐秘在尘世中的修行道场,以古老东方智慧的引力,牵引着四海之人纷至沓来。</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正当我们漫步其间,忽见一道素白身影掠过,那是一位身着练功服的外国青年。他眉眼间带着几分羞涩,向我们投来温和笑意后,身形轻盈如林间飞鸟,转瞬便跃上二楼。一旁的教练驻足讲述,这是位来自巴基斯坦的求道者,已在此潜心修习多时。教练谈及此地,目光望向云雾缭绕的远山,缓缓说道此地地气灵秀,恰似天地恩赐的修行佳境,暗合古老功法的玄妙之理。</p><p class="ql-block"> 此刻恍然惊觉,东方古老的养生之道,正如同穿越千年的星辰微光,在这一方天地间,悄然照亮不同肤色、不同国度人们的精神旅途,在岁月流转中生生不息。</p> <p class="ql-block">将近离开时,戏台之上光影流转,丝竹声里水袖翻飞。刹那间,时空的经纬竟在脚下悄然交错——明明一路踏过北方的莽原,此刻却恍若坠入水墨江南的氤氲梦境。谁能想到,这隐匿于秦岭褶皱里的柞水群山,竟藏着如此缠绵的江南韵致,宛若在岁月长河中遗落的一颗温润明珠。</p><p class="ql-block">思绪忽而飘向东坡居,不久前,年轻的店主正执壶浅笑,向我们娓娓道来:“这'柞水'之名,源自古时潺潺的柞水河。春秋战国时,此地曾为楚地疆土,千年风雨涤荡,至今乡音里仍流淌着川鄂之地的婉转余韵。”话音落时,杯中茶烟袅袅升腾,恰似历史的余温。</p><p class="ql-block"> 原来,文明的交融从不是刻意的奔赴,而是如同山间清泉,在峰回路转间悄然汇聚。华夏大地上的每一处地名、每一缕乡音,都是文明互鉴的鲜活注脚,在时光的窖藏中,酿成了一坛坛历久弥香的文化佳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