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景发与武威皇台酒厂:一代陇酒标杆的兴衰见证者

大江东去

<p class="ql-block">  张景发与武威皇台酒厂:一代陇酒标杆的兴衰见证者</p><p class="ql-block">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大西北处处能够看到甘肃皇台酒的巨幅广告:南有茅台北有皇台…茅台人所共知,皇台却要与之相提并论,胆子似乎大了点,但是在甘肃,在西部还是硬气般的存在,并且强势占有市场数年。</p><p class="ql-block"> 九十年代初,老家一位本家兄长闯荡到我的金昌家中,我用金皇台招待,他一见,两眼放光:谢谢兄弟,我浪迹江湖多年,喝过无数玉液琼浆,唯独没有品尝这“北边的茅台”。一瓶皇台,他喝去六七两,最后酩酊大醉。醒后,他大呼名不虚传。</p><p class="ql-block"> 可是这个皇台酒,高光不过二十载,便销声匿迹,真的让人唏嘘不已,这也验证了“其兴勃焉其亡忽焉”的定律,只不过似乎流星甩月一般。</p><p class="ql-block"> 张景发,从政工科长到改革先锋,用"敢冒险才能走得远"的魄力铸就"南茅北皇"传奇,却因家族内斗与"左手倒右手"的资本游戏让企业坠入深渊。当公章争夺与股权套现取代了酿酒初心,这场荒诞剧警示:改制透明与主业专注才是实体经济的生命线。</p><p class="ql-block"> 张景发与皇台酒业,这可是个有故事的地方。一位酒厂的员工说:我在皇台差不多干了三十年,可以说,从它最初的小作坊,到后来的辉煌上市,再到现在破败衰落,我都是亲眼见证。这家企业啊,不只是我们武威人的骄傲,也是整个西北白酒行业的代表。而张景发呢,他就是这个故事里绕不开的人物。他从一介政工干部摇身变成改革先锋,又在资本市场上玩出了不少花样。不过话又说回来,这些事儿真的能完全归功于他吗?还是有更复杂的原因导致了今天这副光景?咱们慢慢聊。</p><p class="ql-block"> 先来说说张景发吧。他其实不是搞白酒出身,而是农机局的一位政工科长。后来莫名其妙就调到皇台做党委副书记,说实话,当时很多人都觉得这是外行领导内行。不瞒您讲,我们这些老职工心里也嘀咕:一个管拖拉机的人,怎么跑来管酿酒了?不过,人家确实挺有想法。刚开始,他就提出要改名字,把武威两个字去掉,换成甘肃皇台,意思很简单,就是弱化地方性标签,让品牌更国际化。这主意乍一听还真不错,但当时大家伙都担心会不会太冒险。不过事实证明,有时候敢冒险才能走得远。</p><p class="ql-block"> 除了改名字,他还顶着巨大的压力贷款1.77亿元建了一条万吨固态白酒生产线。这可不是小钱啊,在那个年代算得上大手笔了。当时我们厂里的设备老旧,要提升产量和质量,全靠这一次豪赌式投资。结果没多久,南茅北皇的口号响彻全国,甚至拿到了巴拿马金奖,一时间风头无两。2000年,公司成功上市,这是甘肃第一家上市白酒企业,那叫一个风光。但我跟你讲,事情从这里开始就逐渐变味儿了。</p><p class="ql-block"> 接下来就是改制那档子事儿,说起来真是一言难尽。本来嘛,公司国企股权占29%,按理应该是公开透明地转让,可谁知道最后竟然被一家北京公司给收购,而这家公司背后的实际控制人竟然是张景发的儿子!真假的,你问我是不是开玩笑?我才不信呢!但据一些内部消息透露,这笔交易的钱居然来源于公司的债务偿还款,也就是说,用自己的钱买下自己股份。这是什么操作呀,不少职工当场懵圈,纷纷质疑这是左手倒右手。但问题来了,我们普通员工哪懂那么多资本运作,只能看着热闹越来越离谱,却插不上嘴。</p><p class="ql-block"> 再往后,就更乱套了。自家的土地用来增资,自家的资产又以租赁形式回归公司,看似合理,其实背后猫腻不少。有几次会议上,大伙直接拍桌子抗议,但反正决策层一句话带过:别胡思乱想,好好干活。唉,你说我们还能怎么办?</p><p class="ql-block"> 等到张景发生病以后,那才是真正的大戏开场。他三个儿子为了争继承权,上演了一出出狗血剧。从封堵仓库,到抢夺公章,再到销售经理跳槽竞争对手,每天都有新奇闻传出来。我记得特别清楚,有一天早晨去厂区,还看到有人堵住财务室门口吵架。当时心里就在琢磨:怎么回事啊,一个好端端的公司咋弄成这样?</p><p class="ql-block"> 这一系列混乱直接导致管理失序,公司经营每况愈下。一边拖欠工资,一边低价出售股权套现离场,我们这些辛苦干了一辈子的基层员工,也只能眼睁睁看着曾经辉煌的企业一步步滑向深渊。如果非要找原因的话,我觉得肯定不只是某个人的问题,更像是时代洪流中多个因素交织造成的结果。</p><p class="ql-block"> 客观评价一下吧,从历史贡献来看,人家确实厉害。在设备落后的情况下推进技术升级,把产品推向全国,还实现了西北地区第一个白酒行业上市壮举。但是致命缺陷也不能忽略,比如治理失范、战略短视、合规缺失等等,都埋下隐患。而且把国企异化为私人资产,引起这么多矛盾纠纷,说句不好听的话,这是典型的不守底线行为。当然啦,每个人都有私心,但如果能稍微克制一点,也许结局会截然不同。</p><p class="ql-block"> 至于教训嘛,其实挺明显。一方面改制必须守住透明原则,否则容易滋生寻租行为;另一方面现代化管理很重要,如果引入职业经理人制度,就可以避免家族内斗。同时专注主业也是关键之一,比如茅台始终坚持酱香赛道,所以稳健增长。而反观我们的皇台,总想着扩展其他业务,却因此分散资源投入,这差距自然越拉越大。</p><p class="ql-block"> 站在如今破旧荒凉的厂区,我常常感慨万千。如果那些决策能够更加规范一些,多考虑集体利益而非个人算盘,会不会走上一条不同道路呢?这个问题恐怕永远没有答案。不过至少通过这样的反思,希望未来类似传统产业在转型过程中,可以汲取经验教训,为更多西北实体经济找到突破方向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