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周仕生在王屋山留影。</p> <p class="ql-block">人的一生,不论从事何种职业,都是在画圆。从零开始,又回归于"零"。不同的是,所画圆之大小、规整有别。 ——周仕生</p> <p class="ql-block"> 远在河南开封市的家乡人周仕生,深情地给我写道:“人在异乡终是客,日益思念家乡,哪怕在开封大街上见到皖E字开头的车号,总要上去用乡语说上几句。乡音于我是一种不能忘怀的美的享受。”从我们和县西梁山走出的人周仕生(周嗣生)出生于1944年,今年已经81岁了,他的人生的圆画得很圆满。尽管身在异乡,却仍然深爱着家乡,时时惦记着家乡,有着贺知章的情怀。他给我来信说:”您 2023年8月21日的文章《和县神奇仙境——西梁山》,打动着我的心,使我更加思念家乡。”我在他的书中看到了他写的家乡的西梁山:</p><p class="ql-block"> 仲夏时节,我差旅信阳,登上高贵山金顶,仿佛站在故乡有名的西梁山上,看到了长江,听到了山下那阵阵悦耳的陈桥唤渡声。</p><p class="ql-block"> 这里,每当重云迭雾,山峰就好像伸出了天外,欲与天公试比高;日朗风清,陡峭的山尖紧接蓝天,如同一根擎天柱;雨后天晴,彩虹凌空,飞架在长江两岸的东梁山、西梁山山巅。绕山而过的长江恰似一匹澄练,由天际飘飘而来,从山脚悠悠而过,舟行其上,如在云中。正如天才诗人李白所写下了"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直北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p> <p class="ql-block"> 这位身处异乡的和县游子,成长在红旗下,有着不平凡的人生经历,是一位为家乡增光添彩的人。他一路走来,脚印记下他美妙的人生音符。他说:我人生第一个脚印,毫无疑问是落在老家的土地上。老家陈桥洲,是长江里一个四面环江的鱼米之乡,与李白诗句里的天门山(东西梁山)仅一江之隔。那江边细软的沙滩上,曾留下我放牛、打猪草时踩下的一行行脚印,那是我的童年!就是从这一行行稚嫩的脚印,由乡村小路向外延伸,读陈桥小学、读和县初师、读南陵中师,美丽的校园留下我新的脚印;当教师、当职员、当解放军,又转业到地方,不断留下新的脚印!</p> <p class="ql-block">周仕生的著作。</p> <p class="ql-block"> 四个月的人民教师 </p><p class="ql-block"> 1964年7月,20岁的周仕生从南陵师范学校毕业后,来到了和县八角公社西周小学教书,他人生仅有的四个月的教师生涯,那奋斗经历是令人难忘的。他的《向南陵母校汇报》一文,给我们留下了解放初期我国农村教育一穷二白的珍贵史料,和一位热血青年不怕困难,致力教学的人生难得的奋斗经历。 “学校应该有课桌、黑板和钟,可是这所学校却只有空空的两间草房,(其中一间是牛屋),随时有倒塌的危险。”更令今天的我们想不到的是,要上门做家长思想工作才能招收到学生。即使上了学,家长们却说:“哪个指望他成龙成凤 只要识几个人民字就行了。”没有桌子,坐地上;没有黑板,用门板代替;没有粉笔、就用石灰块;没有办公桌,就趴在墙头上批改作业。因学生上学路远,家长们对孩子不放心。周仕生就坚持每次放学护送学生回家或送到村子附近,风雨无阻。 </p><p class="ql-block"> 面对农村教育落后的状况,周仕生一边自己动手,一边取得生产大队的支持。他带领三个大一点的学生把教室北面墙的大洞补起来,自己一个人起早打晚,开辟操场、平整道路。经过一个月的工作,生产队长们一致答应在百忙中每队抽出一人为他修盖校舍,两天的时间就把房子修盖好,并为他添了一间新宿舍。他在星期天又跑到十里外的辅导区小学借来办公桌、黑板、钟。当时农村教师生活状况是现在的人们根本想不到的。他刚来时,是寄食寄宿,在这一家吃一顿,在那一家睡一晚门板。后来便在生产大队搭伙,按月缴伙食费。大队领导谢绝地说:”大队部只要你把学生教好,今年纵然是歉收,也不在乎你一人吃的呀!“他说:“教书是我的工作,我每月拿了人民的钱,再吃你们的不是变相剥削吗?”因此他一分不少地缴伙食费。 通过四个月的艰苦努力,学校教学工作终于走上了正轨。得到了当地群众的一致好评。可就在这时,组织上却调他到县委办公室当打字员。当时有文化的人才很缺乏,好多师范学校的毕业生都因组织需要改了行。</p> <p class="ql-block">南陵师范三(2)班(和县班)</p><p class="ql-block">班干部毕业合影(校领导等)</p><p class="ql-block">前排:左起依次:</p><p class="ql-block">周嗣生(周仕生)、戴自明、程志生(校长).</p><p class="ql-block">牧邦华(班主任)、潘主任(教导处).</p><p class="ql-block">鞠子玲(女)、李维民</p><p class="ql-block">后排左起依次:</p><p class="ql-block">潘长生(女)苏光发、戴启岚、邱安源、杨宣林、张正保、程金义、花传菊(女)</p> <p class="ql-block"> 县委领导的呵护 </p><p class="ql-block"> 1964年 10月,他被调到县委办公室当打字员。就在县委书记的眼皮子底下工作,他勤奋努力,得到领导关爱,健康成长。在职期间,他还报考了合肥师院函授部中文系大专班,学习一年多时间。1965年12月,他响应祖国召唤,应征入伍,从机关走向部队,成为一名解放军战士。在他离开家乡奔赴远方之际,县委领导犹如亲生父亲,与他依依惜别。送给他珍贵的礼物:钢笔和笔记本和针线包。笔记本上题写着他们发自内心的殷切的希望。县委书记吴云,县委副书记孙贤树、县委组织部长封裕贵、县委办公室副主任陆西庭分别给他题词。至今珍藏,时常翻看。这么多年来,他走到哪里带到哪里,牢记家乡领导的嘱托。发扬优点,克服缺点,做一名毛主席的好战士。</p> <p class="ql-block">走进部队大熔炉 </p><p class="ql-block">1965年12月24日,一列军用铁闷车把这群农村青年学生,从长江岸边拉到了黄河之滨,送进了开封城。初进军营,又是初进都市,周仕生对一切都感到新鲜,心情从来没有过的舒畅。新兵连的第一件事是由老班长领着新兵到开封市区看看,认识开封,熟悉驻地情况。那流光耀目、金碧辉煌的龙亭,那斗拱层尧、重檐歇山的相国寺,那巍然屹立、雄伟挺拔的铁塔,那风景如面、波光粼粼的龙亭湖,使他大开眼界,发思古之幽情、抒报国之浩气.增添了当兵的无上荣光!几天下来,开始不习惯北方的生活,吃不惯这里的饭,喝不惯这里的水,那个讨厌的风沙曾一次连续刮了三天两夜,直刮得了喊爹叫娘。二十余年的空军航空兵生活,与维护的飞机朝夕相处,跟随部队完成一个个急难险重的战斗任务,先后任战士、无线电师、团政治处干事,师政治部宣传干事、副科长、科长、团副政治委员。6 年的新闻干事,曾参加部队1975年河南抗洪抢险、1976年唐山抗震救灾,1979年对越自卫还击战,写成的一件件新闻作品,就是一双双闪光的脚印,终生难忘。在开封他"视人民为父母,把驻地当故乡",支援工业,支援农业,支援学校,绿化古城,。工厂里有他洒下的汗水,农田里有他播下的种子,学校里有他留下的脚印;他维护的飞机朝夕相处的伙伴,还参加过支援开封的农田灭虫、人工降雨、紧急空运、抢救伤员;他还掂起开封人民交给他的那枝笔不断地报道着古城的新人新事新风貌,记录着开封飞速发展的辉煌…</p> <p class="ql-block">周仕生也和他文中所报道这些新中国的儿童一样,沐浴党的阳光健康成长。</p> <p class="ql-block">如今,开封的天是那样的湛蓝,记下了他搏击风云的战斗篇章;开封的地是那样的宽广,留下了他人生旅途中从老百姓到军人又回到老百姓的坚实脚印。那张他喜爱的《开封日报》培养引导他走上了新闻工作的道路,由新闻记者到副总编,由初级职称到中级职称到副高职称那座坐落在八朝古都东京汴梁开封城内的高等学府河南大学、那是他的母校,给了他强健智慧的翅膀…… 岁月易逝,青春无憾。从西梁山下走出的脚印,是那么的坚实,那么的宽广,又是那么的难忘。</p> <p class="ql-block">周仕生采写的有影响力的报告文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