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外婆家的路 悠长而温暖

祁俊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梦中又出现了那条去往外婆家的小路:弯弯曲曲,坑坑洼洼。爬上高高的河堤,走过泥泞的田梗,坐渡船,过小桥……去外婆家的路漫长而遥远,走得很累,却很开心,是温馨的回忆,更是梦中的向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五十多年前,在我还不到十岁的时候,最快乐的事情就是去外婆家。 外婆家住在中兴公社周伙大队(现在的“草房子”景区所在地),距离我们家大约有二十多里地。当年,因父亲在村里做事,常年顾不着家,母亲做缝纫机也没有时间,弟弟妹妹都小,所以,一起去外婆家的,基本上是我和大我两岁的姐姐。</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交通很不发达,加上我们这里属于苏北里下河地区,河流如织,水网密布,去外婆家的路显得格外的难走。我记得去外婆家得过两个渡口和无数座小桥。现在每当想起来,总觉得那年代的父母亲心都挺大的,要是换上现在的爸爸妈妈,谁敢放心让一个才十一二岁的姐姐,领着八九岁的弟弟,步行二十多里去外婆家,而且还要过渡船、走独木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去外婆家大多数是在暑假期间,另外,春节给外公外婆拜年,基本上也是我们姐弟俩去。去外婆家常常天刚麻麻亮就得出门了。夏天天热,得趁早凉出发,免得大中午的太阳晒人。冬天赶早出门,大多是因为雨雪天气后,农村的土路泥泞不堪,趁早路上没有化冻前出发,避免路滑难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几乎所有的孩子都是一样的,要去外婆家了,前一晚就兴奋得睡不着觉了。第二天不用人喊,一骨碌就起床了。一出家门,便像一只放飞的小鸟,那高兴劲就别提了。去外婆家的路上,风是暖的,心里是甜的,步伐是轻盈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出了祁家舍庄子,向西北方向走,途经一队场头,再向西就到了东涡河河堤。河堤很高,坡很陡,爬坡很吃力,但爬上去后很开心。站在东涡河的河堤上,极目远眺,河里各种木船、水泥船、铁驳船……穿梭来往,目不暇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姐在前面走,我在后面跟着,一边走,我一边数着河里的船,“姐快看,哪边来了个船队,有好多条船!”。那年代的农村,堪比现在大山深处的山野一般闭塞。像我这般大的孩子,大多没有去过县城,没有坐过汽车,甚至不知道电灯是怎么回事。看到大河里的轮船,比现在坐飞机、坐高铁还新鲜。</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吉家庄是去外婆家路过的第一个庄子。晨曦初露,乡村的炊烟便在这宁静的清晨悄然升起。炊烟袅袅,与天边的朝霞交织在一起,形成一幅美丽的乡村晨曲的画卷。吉家庄,庄子不大,大概二十来户人家,稀稀拉拉地散落在东涡河的河岸边。庄子南头有几户打鱼为生的渔家,此刻几只小渔船静静停泊在河边。</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庄子中间有个“代销店”,已经开门营业,柜台的显眼的位置,几只大口玻璃瓶里摆放着花花绿绿的糖果,很是诱人。我刚想停下脚步进去看看,姐一把拉着我的手,“快点走,去迟了,到外婆家就赶不上吃中饭了!”其实我心里有数呢,出门时,妈妈给姐钱时我看到了,就几枚铅角子,那是过渡船的船资,花掉了就到不了外婆家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出了吉家庄,再向北不远就到“陇尖”渡口。这里是东涡河、朱沥沟汇合处,呈三角形,我们称它“三角尖”。由于两河汇合这一特殊的地理结构,渡口水流显得特别的湍急。八岁那年意外溺水的留下的心理阴影,上了渡船我便情不自禁的紧张起来,小手紧紧握住姐姐的手,一句话也不敢说。船行到河中央,越发心里发慌,手心出汗。一条挂浆机船急速从渡船边上驶过,推出的波浪,把渡船颠簸得上下起伏,我吓得脸色苍白,紧张得闭上眼睛。机帆船开远了,渡船渐渐的平稳下来,不一会儿,渡船终于靠上了北岸。下了船,一颗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下了渡船,就是泾口大队了。“泾口”因位于蟒蛇河荡水和朱沥沟江水两水交汇处,有“泾渭分明”之意而得名。泾口这段路特别难走,所谓的路,就是一条条窄窄的田梗。夏天,田梗上长满黄豆,走不多远,两裤腿就被露水沾湿了。冬天,走到泾口差不多开始化冻了,一双鞋子沾上泥,摔都摔不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泾口这里的桥特别的多,差不多走上两块田远就是一座桥,而且这里桥特别的简易,就是几根毛竹或木棍捆绑而成,走在上面晃悠悠的。最难走的是一根废弃的水泥桥桩搭建的“独木桥”,夏天还好,冬天下了霜或结上冰后,独木桥特别的滑,姐弟俩只能手拉手,战战兢兢、小心翼翼的过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泾口的北边还有另一条大河——“蟒蛇河”,过了河就是洪家渡。蟒蛇河渡口水流平缓,渡船也比较大,所以坐在上面不像坐“三角尖”渡船那么害怕。</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随着盐兴公路的建设,蟒蛇河泾口与洪渡之间建成了一座钢筋水泥结构的“洪渡大桥”,从此,去外婆家便少了一个渡口。听说,洪渡大桥建设是一波三折,刚开始桥址确定在洪渡油库(国防储备油库)边上,桥桩都已经浇铸完成。后来,南京来的部队首长视察发现,公路大桥离国防储备油库距离太近,不安全,只能另辟新址,将大桥在原址位置向西移位两公里多。</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到了洪渡,差不多有一半路了,这时候路就好走多了,全是沙石路和水泥桥。沿着洪学线(洪渡——学富)一路向西,需要再步行十华里。洪学线公路两侧栽有楝树、剌槐、榆树、柳树……远远望去,公路两旁的树郁郁葱葱,像两条绿色的绸带蜿蜒伸向远方,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下斑驳的光影。空气中弥漫着泥土的清香和田野的气息,让人心旷神怡。</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段路虽然好走,但太长,显得很无聊。孩子自有孩子的乐趣,我有许多打发无聊的招数。公路两侧的树上有许多喜雀窝,我一边走,一边数着喜雀窝,1,2,3……孩子的天性都爱玩,姐姐在前面走,我在后面跟着,边走边玩,捉天牛、捉蜻蜓、找知了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眼看与姐姐拉下一大截距离,就喊姐姐等等我,一路小跑追上。再玩,再落下,再追……实在无聊,就边走边认读公路两侧墙上的标语,那时差不多我上二三年级,墙上的标语大多数都认识:“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立下愚公移山志,敢教山河换新天”、“全党动员,大办农业,为普及大寨县而奋斗”……不知不觉中就过了刘垎,三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去外婆家的路总是很悠长。那时候年龄尚小,对距离没有太多的概念,去外婆家究竟多少里不知道,只知道要坐两次渡船,过三十多座桥就到了。有时候走累了,我便问“姐,还有多远到外婆家啊?”,此刻,姐姐就告诉我“快了,再过十座桥就到了。”,其实远远的不止十座桥的距离。我一边走,一边数:1,2,3……数着数着就忘记了。忘记了倒好,想起来的时候,离外婆家就不远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早上喝的两碗稀饭,两泡尿一撒,早已饥肠辘辘。实在走不动了,姐弟俩就找个荫凉的地方歇歇脚,渴了就找个人家,讨口锅屋家汤罐里的水喝。实在不行就找个水码头,掬起河里的清水,“咕噜咕噜”喝上几大口,真解渴,还有一丝丝的甜。那时候,环境真的是好,河里的水,清澈见底,喝了也不拉肚子。</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母亲为我们准备的干粮还在篮子里,夏天大多为早饼,棒头之类的,饿了,就拿出来吃。说起在路上吃东西,有件糗事,现在想起来仍觉得好玩。一次,春节去外婆家拜年,走到半路上,我实在饿得走不动了,央求姐姐把拜年的果子拆个缝,弄几根出来吃吃,姐先是不肯,后来经不住我软磨硬泡,还是拆开了,这一拆不要紧,果子吃起来就停不下来了,到外婆家时,一包果子差不多被我吃掉了一半,这可怎么交差啊?</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到了施家湾,就到了外婆家的地界了,但还有二里多路才能到。虽然已是脚疼腿酸,精疲力竭了,但一想到马上就能见到外公外婆,见到表兄弟和一帮玩伴,整个人像充满电似的,立马满血复活起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前面不远处便是周伙小学(曹文轩教授笔下的《草房子》里“油麻地小学”原型),那里是四姨奶奶家,也是表哥表弟读书的地方。小时候去外婆家几乎每次都去那里玩。虽然是乡村小学,但那里有高大的法桐,有四季常绿的冬青,有曲径通幽的小花园,有精致的“朝阳桥”,还有一片竹林和几亩荷花塘……</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离外婆家越来越近,已经可以看到外婆家东山墙边,那棵“钻天榆”树上的喜雀窝了。路上认识我们姐弟俩的开始同我们搭讪:“你们是金巧家的吧?长得真像你妈!”。陌生人说出了母亲的名字,那肯定是母亲这边的亲戚或外婆家的邻居了。遵照母亲在我们离家前的叮嘱,到了外婆家庄子上,见到陌生人要有礼貌,要喊人,年纪大的要喊外公外婆,年纪轻一点的男的喊的舅舅,女的喊姨娘。这时候,通常是姐姐喊人,我则在旁边笑笑,算是打过招呼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到外婆家差不多已到了烧中饭的时候。见到外孙、外孙女来了,外公外婆是满心欢喜,宝宝长、宝宝短的先亲热一番,接下来赶紧泡炒米茶或果子茶给我们垫垫饥,然后,外婆便搬个板凳,从悬吊在屋梁上的竹篮子里,拿出一些平时舍不得吃的点心,分给我们姐弟俩。在外公的一再催促下,外婆忙不迭的挎个篮子到庄上割肉买鱼去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外婆家的日子,是自由自在的日子,是无拘无束的日子,是开心快乐的日子。外婆的微笑,如同阳光般温暖,外公的慈祥,如同春风般和煦。在外婆家的几天,我们享受着无尽的宠爱,不但不用做家务,不用写作业,而且还可以享受到外婆做的美味饭菜,还能同表兄弟们一起做一些充满童真童趣的游戏,让我感受到无比的放松和自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岁月变迁,五十多年过去了,去外婆家的那条路,早已不再是当初的模样了。当年姐弟俩三四个小时的步行的路程,现在开车差不多二十分钟就到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去外婆家的路,是一条充满爱与温暖的心灵之路。每一步都承载着我对外公外婆的思念,每一处风景都记录着我童年的欢乐。即使岁月流转,那条路在我的心中永远清晰如初,成为我生命中最珍贵的回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一生,会走过很多地方,看过很多景致,但最美的风景,就是去外婆家的路。去外婆家的路很远,很悠长,最温暖,梦里依稀在,只是匆匆而过......</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