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映画坛:1946年北平美术家协会的光影与传承

宋大毛

<p class="ql-block">1946年的北平,虽历经战火洗礼,城市的街巷间仍弥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在那个冬日,北平美术家协会正式宣告成立,为这座古老城市的艺术天空注入了新的活力。这一盛事,不仅是美术界的一次重要集结,更是中国近现代美术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而齐白石与徐悲鸿的合影,成为了这个特殊时刻的永恒见证。</p> <p class="ql-block">彼时,徐悲鸿已在画坛声名远扬,他曾留学法国,深受西方写实主义绘画的熏陶,归国后致力于将西方绘画技巧与中国传统绘画相结合,主张“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绝者继之,不佳者改之,未足者增之,西方绘画可采入者融之” ,其笔下的奔马栩栩如生,充满了力量与动感,代表作品《愚公移山》《九方皋》等,以宏大的叙事和精湛的技艺,展现出对民族命运的深切关怀。</p> <p class="ql-block">而齐白石,这位出身民间的艺术大师,凭借独特的艺术风格在画坛独树一帜。他早年做过木匠,后习绘画,从民间艺术中汲取灵感,作品题材广泛,花鸟鱼虫、山水人物皆有涉猎,其笔下的虾灵动活泼,墨韵生动,用质朴而真挚的艺术语言描绘生活中的美好。</p> <p class="ql-block">北平美术家协会的成立,是众多艺术家共同努力的结果。在筹备过程中,大家怀着对艺术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期许,积极奔走。协会旨在联络美术界感情,促进美术创作,研究美术理论,沟通中西美术思潮,推进北平美术运动,致力美术教育建国工作。成立大会当日,现场气氛热烈,美术家们齐聚一堂,共同探讨艺术的发展方向。徐悲鸿凭借其卓越的艺术成就和崇高的威望,当选为会长,而齐白石则被推举为名誉会长,这不仅是对他们个人艺术成就的高度认可,更是对他们在推动中国美术发展方面所做出贡献的肯定。</p> <p class="ql-block">在大会的合影环节,齐白石与徐悲鸿并肩而立。82岁的齐白石精神矍铄,银须飘逸,脸上带着温和而谦逊的笑容,岁月的痕迹在他脸上刻下了艺术的沉淀。51岁的徐悲鸿身姿挺拔,眼神坚定而深邃,透露出对艺术的执着与追求。他们站在一起,宛如两座艺术的高峰,一位代表着传统艺术的深厚根基,一位象征着中西融合的创新力量,在这一刻,他们的身影被相机定格,成为了艺术史上的经典画面。</p> <p class="ql-block">这张合影背后,有着一段段动人的故事。早在1928年,徐悲鸿任北平艺专校长时,就力邀齐白石任教。然而,齐白石因出身木匠、无学历,在传统文人画圈中被视为“野路子”,遭到保守派的抵制。但徐悲鸿不为所动,以“三顾茅庐”之诚打动了齐白石,开启了两人的合作。徐悲鸿对齐白石的艺术才华极为赞赏,称他为“中国艺术界之卓绝者”,评价其画作“妙造自然”“胆敢独造”,还在《申报》撰文称:“白石之虾,天下第一。”在北平艺专,徐悲鸿还为齐白石专设“国画教授”席位,齐白石以“不教技法,只讲心得”的方式授课,培养了李苦禅等优秀学生。</p> <p class="ql-block">1946年这次北平美术家协会成立时的合影,成为了他们深厚情谊的又一见证。此后,他们在艺术道路上继续相互支持、相互影响。徐悲鸿的写实主义理念对齐白石后期的创作产生了一定的启发,促使齐白石在保持传统笔墨韵味的同时,更加注重画面的构图和造型;而齐白石的质朴与纯真,也让徐悲鸿在追求艺术创新的道路上,始终坚守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艺术的初心。</p> <p class="ql-block">北平美术家协会成立后,积极组织各类活动,举办展览、开展学术交流等,为美术家们提供了展示才华和交流思想的平台,吸引了众多优秀的美术家加入,如李可染、董希文、王临乙等,他们共同推动了北平美术事业的发展,为中国现代美术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齐白石与徐悲鸿的合影,不仅是他们个人友谊的象征,更是北平美术家协会成立这一重要历史事件的标志,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美术家在传承与创新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前行。</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图/网络 文/宋大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美篇号:3739668</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