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神陆羽的故事

秋水伊人

<p class="ql-block">陆羽被茶业行尊为茶神、茶圣。</p><p class="ql-block">“自从陆羽生人间,人间相学事新茶。”宋代诗人梅尧臣的诗句,道出了陆羽对茶叶行当的巨大贡献。</p><p class="ql-block">陆羽(733-804年),字鸿渐,号竟陵子、桑苎翁。唐代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市)人。陆羽本是个弃婴,被遗弃在竟陵城郊西湖边,后被龙盖寺的智积和尚捡回,抚养成人。陆羽不愿出家为僧,而是刻苦读书。他能诗善文,竟陵人都称他为“陆文学”。而今,在天门市竟陵城北,还有一处井泉,那就是“文学泉”。泉后建有碑亭,内立石碑,正面题书“文学泉”,背面题书“品茶真迹”,碑亭后面便是陆羽庙,吸引着游人驻足观瞻。</p><p class="ql-block">陆羽立志研究茶事,他对茶的品类、种植、采制以及保健功效等方面都进行了十分深入的研究,并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公元760年,他撰写出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该书阐述了茶叶的渊源、栽培、制作、饮法、煮茶的器具以及泡茶的水质等,有着重要的科学价值,后来还被译成英、法、日等多种文字,流传到国外。</p><p class="ql-block">安史之乱后,陆羽开始遍游江南一带,足迹遍布三十三州郡。传说有一天,陆羽考察茶事来到了湖州。湖州刺史李秀卿久慕陆羽大名,特地邀请陆羽到府上品茶。李秀卿问陆羽,江南什么地方的水烹茶最好,陆羽告诉他扬子江的南零水最佳。李秀卿于是派两个军士到镇江附近的中冷泉去取南零水。两个军士抬着一只水桶取水回来,路上不小心将桶里的水洒了一半。为了交差,他俩一合计,便在江边随便取了些水将桶加满,抬回府来。</p><p class="ql-block">陆羽看了看桶里的水,用勺子在桶里划了一下,断定那不是南零水,而是附近的江水。说罢,他提起水桶,将水倒掉一半,才笑着说剩下的才是真正的南零水。这一下,两个军士傻了眼,只好说出实情。李秀卿听了,惊奇得张口结舌连声说:“先生真神人也!”</p><p class="ql-block">我国饮茶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西汉王褒的《僮约》一书,就有"烹具”和“武阳买茶”之句,前者讲煮茶盛茶必须清洗茶具,后者则要求仆人买茶必须到武阳去,可见早在汉代饮茶之风已经盛行。古人饮茶的方法很多,到公元1570年前后,明人陆树声《茶寮记》中记述有一种方法:“投茗器中,初入汤少许,候汤茗相投即注满。云脚渐开,乳花浮面,则味全。”这种用开水冲泡茶叶的方法,茶的色、香、味、形兼得,故一直沿用至今。</p><p class="ql-block">人们饮茶,重在品茗。细细品味,其趣甚雅。唐代诗人卢仝,写有《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一诗,将自己品茗的滋味渲染得淋漓尽致,以致被世人称誉为 “卢仝七碗茶”。卢仝喝啜七碗茶,每碗都有新鲜的体验,他说: </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p><p class="ql-block">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p><p class="ql-block">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肤清,六碗通仙灵;</p><p class="ql-block">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品茶发展到宋代,出现了一种斗茶的方式,古书上又叫“茗战”,实际上就是集体品茗。宋代诗人范仲淹的《斗茶歌》描写当时的斗茶情景道:“期间品第胡能欺,十目视而十手指。胜茗登仙不可攀,输同降将无穷耻。”看来,斗茶很是在乎输赢。宋代女词人李清照和丈夫赵明诚品茗,则有另一番雅趣。他们夫妇都是读书人,每天晚饭后,二人便泡上茶,慢慢地品味。他俩品茶时,其中一个人先讲出史书上记载的某一史实,另一个人听后,就马上回答出这个史实典放出自哪一本书,还要说出是哪一卷、哪一页甚至哪一行。夫妇俩你问我答,赢了的先饮,输了的后喝,相互敬茶。他们利用品茗的机会温习学问,戏称为“茶令”,简直雅到了极致。</p><p class="ql-block">值得一说的是,茶水虽可提神清心、解腻减肥等,但也不可成瘾。清代名医张璐说:“嗜茶成癖者,久而伤精……清晨啜茗,每伤肾气;酒后嗜茶,多成茶癖。”早上空腹喝茶,凉性的茶水有损胃中阳气。“空心茶”令人心慌,而“隔夜茶”则使人伤脾胃,“过量茶”又使人消瘦。这些经验之谈,嗜茶者要引以为鉴。</p><p class="ql-block">以陆羽、卢仝故事为内容的茶联:</p><p class="ql-block">烹来陆羽瓯中露</p><p class="ql-block">嗜好卢仝腋下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