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神秘的德格印经院</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西藏行之十三)</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文/摄影:西窗呓语</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大巴车驶过金沙江大桥,昭示着我们正式出藏入川。再次进入四川的第一个目标锁定在德格印经院,一个小时后,大巴车到达德格县城更庆镇。</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传说松赞干布的大臣噶尔东赞的后代为避难,来到金沙江一带生活,家族的第三十代传人索郎仁青,为元朝帝师八思巴的膳食堪布而受到宠幸,获得“四德十格”之大夫称号,便以受封称号为族姓。他统领的疆域跨川、藏、青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后转战金沙江两岸,在沙鲁里山脉下择地建立了一个政教合一的土司之国。于是这个阳光普照的地方便崛起了一座叫“德格”的小城。</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德格县位于四川省西北部,县城所在地更庆镇有座佛教萨迦派的寺庙更庆寺,而德格印经院就在更庆寺内。时间尚早,简单吃了一碗面,几个朋友便奔德格印经院而去。</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德格小城静谧,不张扬,是否与这里的人们笃信佛教有关,不得而知。但小城的街上,没有车水马龙,没有喧嚣。更庆镇不大,一万二千多人口,比我家所在的小区人口还少。小镇也很干净,一尘不染,这个季节,气候温润,总会让人神清气爽。</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下榻的旅店距离德格印经院并不远,步行用不了十几分钟,也顺道欣赏欣赏县城的景色。一路上行人寥寥,当走到巴宫街路口时,行人算是多了几个。</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经过县政府后,道路两边很多售卖佛事用品的店铺。路上的出家僧人也多了起来。看到不远处一座三层大红楼,一些人围着楼转着,想必那就是德格印经院了,那些人便是在转经无疑了。</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此时的印经院大门紧闭,但那条东西向的不算宽的马路却不错,一行传统藏式白塔从西顺着坡路列队排到东头。于是手持照相机一边欣赏一边拍照,一边顺着马路向东漫步。直到华灯初上,又在印经院前拍了一些照片,才和朋友返回酒店。</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德格印经院始建于1729年,它有一个很长的全称“西藏文化宝库德格扎西果芒大法库吉祥多门”,又称"德格吉祥聚慧院",素有"藏文化大百科全书"、"藏族地区璀璨的文化明珠"、"雪山下的宝库"等盛名。</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德格印经院,规模宏大,占地面积近五千平方米,总建筑面积达九千多平方米。</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资料记载,印经院由德格四十二世土司却吉•丹巴泽仁创建,至今已有260多年的历史。</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据说在一个叫司徒•却吉穷乃大喇嘛的鼓励下,52岁的却吉•丹巴泽仁决定修建德格印经院,印经院尚未建成,61岁的他便去世。他死后,子承父志,他的三个儿子继续扩建印经院,16年后印经院方告竣工。</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二天吃过早餐,几个朋友便兴冲冲来到印经院,等待大门开启,入内参观。此时围绕印经院外面前来转经的市民,也是越来越多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朋友说印经院开门前,会有仪式,几个印经院的喇嘛站在楼顶平台上吹响铜钦(藏传佛教法器大而长的喇叭),非常壮观。</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因来的太早,印经院周边在头天晚上也游览遍了。于是,几个朋友站在游客中心的平台上耐心等待。结果九点了也没听见喇叭的声音,也没见到有喇嘛上到楼顶平台,隐隐的听到了几声锣响,然后就见到开始有人进去。</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与朋友快速奔去进入印经院,也问了守门人,说今日没有吹铜钦的开门仪式,只是在印经院内敲的锣。我们等了一个寂寞,真好笑。</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印经院不允许带照相机入,必须暂时存放在自助箱内,离开时再取出。规矩应该遵守,存好照相机便随着人流登上二楼。</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印经院楼内有木刻印版、壁画、雕塑和古建筑三个分区,最感兴趣最想看的自然是木刻印版。据说目前印经院完整保存着二十九万多块印版,在当今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很多印版已经是文物级别,非常珍贵。</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为了保护这些珍贵的文物级文化遗产,印经院到现在也没有通电,也不点蜡烛,整个楼内除了中间天井的明廊边上有明亮的光线,其它角落即便是有窗户,也是暗暗的。此时明白了印经院为什么开门那么晚了。</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印经院的二楼,大部分空间都是那些重重叠叠摆放的木刻印版经架。抽出了几块印版,认真细致的看了看,那些细细的文字线条圆润流畅,精致异常,每一块都堪称是艺术品。</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网络上查阅一些资料说,印版以红叶桦木为材料,每年秋后上山伐木,选择顺直无结节的树干,截成长10×100厘米长,厚4厘米的木块,用微火熏烤后,放进粪池沤制一个冬天。</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次年取出木块,经过水煮、烘干、推光、刨平后才能作胚板,雕刻人员根据技艺精湛的书法家写在纸模上的文字进行雕刻。通常情况下,技艺娴熟的工匠每天只能完成一块印版的单面刻制工作,十天左右才能完成一幅画版的单面文字雕刻。</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据说,闻名全藏区的《甘珠尔》是由百名书法家花了三年时间,五百工匠雕刻了五年,才完成全书213部的印版刻制工作。这工程不可谓不大。</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遗憾的是,我们参观的那天没看到工匠们雕刻,也没看到看到画家书法家们作纸模,更没有看到印工们印刷。不过那些挂起晾晒的木刻佛像流畅匀称的线条,也让人叹为观止,是绝对的白描式艺术品。</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资料说,德格印经院院藏大量书版中,有许多珍本、孤本。如印度早已失传的《印度佛教源流》,也有早期医学名著稀世珍本《四部医典》,最古老的《般若波罗密多经八千颂》是目前全藏区仅存的孤本。这些书版堪称国宝。</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德格印经院内还有很多表现佛、菩萨、罗汉、护法、历代高僧等人物的塑像。这些塑像色彩鲜明、线条流畅、栩栩如生,充分显示出藏传佛教雕塑艺术的审美和艺术家高超的技艺。</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两名正在认真校对木刻印版的人员)</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德格印经院犹如一座藏宝阁,不仅有珍贵的收藏,重要的是它那深厚的历史底蕴,绝对是中华民族的瑰宝,1996年就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即便是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也指日可待。</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个喇嘛正确击着鼓诵着经)</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更庆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