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医院的 变迁

漓江渔翁

公司职工医院的变迁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2025年春,我随同北飞的大雁,从南方回归侯马。不知为何,双脚踏在这黄土高原上的小镇,心中便觉得踏实,这里熟知的一切,远胜南国的大海沙滩及喧嚣的都市。习惯性的向公司医院走去,想找熟悉的医生补充常备的降压药。</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踏进公司医院大门,感觉院内清冷异常,楼门紧锁。一名门卫走来告知,医院停业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闻之此言,心中一沉。望着空寂的院落,楼门的铁锁,怅然若失。</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公司医院的前身是解放军建一师医院。1954年在北京随建一师整编制转业,成为华北基本建设工程公司职工医院。1956年初,公司由北京迁往山西大同,更名华北大同工程总公司。公司医院于1958年4月移交给大同市政府。同年12月,公司奉命南迁广西柳州,更名为建筑工程部第四工程局第四工程公司。由于广西当地的医疗条件较差,大同市政府批准公司医院随公司南迁,公司又有了自己的医院,时任院长李秉柱,书记王晃。几十年来,公司医院跟随企业转战南北,屈指算来,已历经七十余载,现风雨飘摇,人去楼空,即将谢幕。</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这座工字型的建筑,始建于1971年。地点在建工路南侧,与公司大院相对。前面是各医科的门诊治疗区,后面是有一百多张床位的住院部。当年的职工医院,其医疗水准和硬件设施,在侯马当列前茅。</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这是与公司医院隔街相对的南西庄东门。原来的东门,只是土城墙中一条宽宽的豁口。豁口中的一条土路,是南西庄村的中轴主干道。公司家属区十几栋红砖青瓦的 平房,分布在村东头的道路两旁。这条土路晴天是暴土飞扬,雨天是泥泞不堪。行走在这条路上,岁月悄悄流逝,我们也渐渐长大。</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公司医院和子弟学校的职工,大部分安排在南西庄家属区内居住。家属区东边路口一根电线杆上,悬挂着公司广播站的高音喇叭,每天上班前下班后定时响起。在钟表为奢饰品的岁月,喇叭声主宰着人们工作生活的节奏,也从中获知了新闻和天下大事。那字正腔圆的播音和激昂的乐曲声,似乎响彻云霄,在天地间回荡。</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处于建工路东口的 公司大院门楼依然保留在当年的位置,坐北朝南,只是院内的面积小了很多。</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公司医院大约是在1972年,新医院建成后迁出大院的。我71年参加工作时体检,医院还在大院的最北端。医院的墙外是空旷的田野。随后子弟学校和幼儿园也陆续搬迁,公司在原址上修建了住宅区,缓解了职工住房紧张问题,大院也重新规划成公司机关的办公场所。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2004年,侯马城市规划,宽阔的浍滨街从公司大院内穿过,大院的面积缩减了一半儿。至此,公司大院的面目全非,儿时的大院样子,只存留在我们的记忆中。</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b></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这段围墙,是昔日公司大院北边围墙所留存的一段,长约十米左右,现存南西庄村的一条小胡同里。斑驳的墙体,勾起我心底深处的回忆。它也见证了流失的岁月,世间的沧桑。</b></p>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0px;">公司是大型劳动密集型企业,在北京成立之初,一万余名职工来自五湖四海,除了西藏青海以外,遍布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公司对建国初期的首都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公司老一辈职工的话语中都带有浓重的乡音,但公司的官方语言是普通话。子弟学校和幼儿园是公司迁入大同后,于1956年成立的。所以我们这代子弟从小接受普通话教育,一口略带京腔的普通话成为公司子弟的标志之一。比如红卫厂的普通话略带东北口音,501的普通话带有津味,当地人的方言更易辨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在计划经济时期,国有企业具有完备的社会保障功能,承担着职工家属的全部生活。我们在这里长大,在这里工作,在这里成家。时光真快呀,几十年过去了,我已年届七旬满头白发。</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我们的孩子,可谓公司二代子弟,大部分都是在公司医院出生的,尚在哺乳期的婴儿就入托公司幼儿园,学龄期在子弟学校读书学习,渐渐羽翼丰满,孩子们像成熟了的蒲公英种子,撑开了梦想的小伞,随着希望的风,飘离了生养的土地,播撒在祖国各地,生根开花。</b></p>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0px;">公司老一辈职工,大部分已经辞世,公司医院是老人们结束辛勤一生的伤心地。父母离世之初,在巨大的变故面前发懵,不知所措。所幸有亲朋好友和公司相关部门人员,帮助操办,公司为此举行追悼会,花圈悼词亦慰逝者。</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待 仪式结束归来,在空落的家里,看着父母的遗像,悲痛像潮水般涌来,痛彻心扉。</b></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遥望南天,蓝天白云下的紫金山峰峦重叠,那里是父母的长眠之地。父母的心里是否还牵挂着故土?身葬异乡,魂归故里。</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可我的故乡是哪里?祖籍之地从未去过,我的故乡情结应该安系何方?细心想来,我将在这里度过一生,父母长眠此地,我的故乡应该是侯马,也只能是侯马。</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心安之处是吾乡。</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