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中井冈一日游

峰顶

<p class="ql-block"> 作为在毛泽东思想浸润下成长的一代人,井冈山早已深深烙印在我的心间。</p> <p class="ql-block">小学时诵读《西江月·井冈山》的场景恍如昨日,五十余载光阴流转,词句仍烂熟于心,字字铿锵。</p> <p class="ql-block">这些年,无数次憧憬踏上那片红色圣地,却总因种种缘由与它擦肩而过。上个月二十六日,我从上海自驾奔赴海南,本将井冈山纳入行程,满心期待能圆多年夙愿,可行程匆匆,最终还是因时间紧迫遗憾错过。这份未能成行的遗憾,反而让我对井冈山的向往愈发浓烈,只盼着下次能拨冗前往,亲身感受那片土地的革命精神与热血传承 。</p> <p class="ql-block"> 原以为与井冈山的相逢仍需漫长等待,没想到惊喜竟来得如此突然!就在今天(5月18日),我终于踏上了这片魂牵梦萦数十载的土地。昨日傍晚,结束炎帝陵的游览后,我们驱车抵达井冈山市茨坪镇,入住维也纳酒店。夜幕下的小镇静谧而庄重,站在酒店窗前,望着远处星星点点的灯火,往昔诵读《西江月·井冈山》时脑海中勾勒的画面与眼前实景渐渐重叠,内心的激动如潮水翻涌,难以平复。</p> <p class="ql-block">  清晨用过早餐后,8点半,我们聘请的导游准时抵达,费用为二百元。她随即带领我们前往井冈山革命斗争全景画展。这座画展创新运用声、光、影等现代科技手段,以沉浸式的呈现方式,生动还原了井冈山革命斗争时期的壮阔历史画卷。步入展厅,仿佛能穿越时空,置身于那段烽火岁月,感受革命先辈们的英勇无畏与坚定信仰。</p> <p class="ql-block">  得益于提前抵达,我们成为首批参观完全景画展的游客。随着时间推移,展厅里的人流逐渐密集,我们便即刻启程前往毛泽东同志旧居。</p> <p class="ql-block">  毛泽东同志旧居。这座旧居位于茨坪东山脚下,1927 - 1929年间,毛泽东在此居住、办公,中共井冈山前敌委员会机关也曾设在此处。屋内陈设简陋,他常在一盏油灯下看文件、写文章,著名的《井冈山的斗争》等著作就在这里完成。旧居曾毁于战火,后按原貌修复,是传承红色精神的重要场所。</p> <p class="ql-block">  我们一早来到毛泽东同志旧居,起初天空阴沉沉的,像是被一层薄纱笼罩,给这座承载着厚重历史的旧居添了几分肃穆。</p> <p class="ql-block">随着我们在旧居中踱步,细细打量屋内简单的陈设,静静感受那段波澜壮阔的革命岁月,不知不觉间,细密的雨丝飘落下来。</p> <p class="ql-block">雨滴轻叩着屋檐,溅起细微的水花,地面渐渐湿润,泛起浅浅的水洼。雨中的旧居,在水汽氤氲里更显古朴,远处的山峦也在雨雾中若隐若现。</p> <p class="ql-block">在这细雨中,伟人在此生活、奋斗的画面似乎愈发鲜活,仿佛能看到他在昏暗灯光下奋笔疾书、为革命事业殚精竭虑的身影 。</p> <p class="ql-block">  天空阴沉飘起细雨。我们转场火炬广场,下车刚踏入广场,大雨倾盆而下,雨雾弥漫间,平日里巍峨的五指峰隐匿不见踪迹。在朦胧雨幕中,我们匆匆打卡留念,便不得不因天气原因转战下一处景点。火炬广场以象征革命精神的火炬雕塑为核心,承载着井冈山红色文化的深厚内涵,广场开阔壮丽,本可远眺五指峰的雄伟身姿,是缅怀历史、感受革命精神的重要场所,奈何雨天让此次游览略显仓促 。</p> <p class="ql-block">  因突降细雨,导游临时调整行程,带我们前往石燕红军洞景区。</p> <p class="ql-block">抵达景区时,雨丝仍簌簌飘落,我们踩着湿漉漉的石阶拾级而上,经过约半小时跋涉,终于来到了位于山上的红军洞。</p> <p class="ql-block">如今的石燕红军洞景区,不仅保留着革命时期的历史风貌,还成为了重要的红色教育基地。</p> <p class="ql-block">当年,红军曾在此隐蔽休整、储藏物资,洞内蜿蜒曲折,石壁上至今还留存着先辈们生活和战斗的痕迹。景区通过场景复原、图文展示等方式,生动再现了那段艰苦卓绝的革命岁月,让参观者身临其境感受红军战士顽强不屈的精神,现已成为传承红色文化、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热门场所。</p> <p class="ql-block">  石燕红军洞曾是红军秘密藏粮、救治伤员的重要据点,承载着厚重的革命历史记忆。如今这里已被商业开发,和其他洞穴景区相似,进入需购70元票参观,浓厚的商业气息与往昔的革命氛围形成反差。景区不断运用声光电等现代技术进行升级打造,洞内景观丰富多样,游客漫步其中,细细游览,消磨一小时绰绰有余。从抵达景区,登山进洞,到参观结束下山返程,我们一行总共花费了三个小时。</p> <p class="ql-block">  "黄洋界上炮声隆"的豪迈诗句,让这座海拔1300多米的巍峨险峰闻名遐迩。尽管山间细雨绵绵,明知登顶可能云雾弥漫难以饱览全景,我们依然怀着崇敬之心踏上行程。在景区客服大厅,专业讲解员通过生动的讲述,将那段惊心动魄的战斗历史徐徐展开:1928年8月30日,面对国民党军四个团的疯狂进攻,红军以不足一个营的兵力,凭借黄洋界天险,依靠竹钉阵、滚木礌石等简易防御工事,与敌人展开殊死搏斗。当敌军发起总攻时,红军仅有的一门刚修复的迫击炮,在仅剩的三发炮弹中奇迹般命中敌营,敌军误以为红军主力回援,仓皇撤退。这场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不仅保卫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更铸就了永载史册的革命传奇。借用网上一些图片算是到此一游。</p> <p class="ql-block">  山间雨势愈发滂沱,本以为能在黄洋界感受革命圣地的庄严与肃穆,却在游览途中遭遇意外插曲。景区竟安排游客与所谓“国画大师”会面,实则是借大师名号推销画作 。这样的商业行为,与黄洋界作为革命纪念地的厚重历史意义格格不入,不仅破坏了游客缅怀先烈、感悟精神的肃穆氛围,更让这场本应纯粹的红色之旅蒙上功利色彩,令人心生抵触。</p> <p class="ql-block">暮色渐浓时,我们踏上归程,结束了这场雨中井冈山之行的最后一站——井冈山革命博物馆。这段时间以来,追寻红色足迹的脚步从未停歇:去年,我在北京瞻仰中国共产党历史博物馆,触摸百年征程的厚重脉络;上个月,于上海中共一大会址回溯初心启航的瞬间。而今日在井冈山,尽管因行程紧凑,只能走马观花地浏览馆内陈列,泛黄的手稿、斑驳的枪炮、珍贵的影像资料,仍如同一把把钥匙,打开那段烽火岁月的记忆之门,让革命先辈们的理想信念与奋斗精神,再次给予我深刻的精神洗礼。从北京到上海,再到井冈山,每一处红色地标都承载着不同的历史篇章,却共同谱写着中国共产党人矢志不渝的精神史诗。这场在细雨中启程与落幕的井冈山之行,不仅是一次地理空间的跨越,更是一场涤荡心灵的精神之旅,让红色基因的传承在时代的风雨中愈发清晰而坚定。</p> <p class="ql-block"> 2025.05.18</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