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快速变化的社会浪潮中,博物馆正以全新的姿态,成为连接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桥梁。2025 年国际博物馆日以 “快速变化社会中的博物馆未来” 为主题,鼓励我们重新审视博物馆在新时代的角色与担当。</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值此之际,一场独具魅力的展览 ——《丹青求索 器范自然——植物科学画展》带领观众踏上一段跨越艺术、科学与历史的奇妙旅程。</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植物科学画展</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57, 181, 74);">丹青求索 器范自然</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2025/04/01-2025/06/30</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探索与发现的征途中,科学与艺术的交融总能绽放出别样的光芒。由广东省流动博物馆主办的“丹青求索 器范自然——植物科学画展”走进翁源县博物馆,4月1日起在一楼流动展厅展出。</p> <p class="ql-block">植物,自古以来便是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生存环境、结构及生长过程都蕴含着丰富的知识与含义。博物学作为一种抵达自然的视角,强调观察、识别与分类,是连接科学与艺术之间的桥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本次展览旨在通过艺术家的笔触和科学家的视角,共同揭示植物的奥秘与美丽,分“<b>从家园到远方,西方博物学与博物绘画</b>”“<b>独具东方韵味的中国博物艺术</b>”“<b>中国植物科学画发展史</b>”三个主题展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从家园到远方”强调西方在博物学领域的发展,其绘画形式不仅试图描摹自然本身,还通过彩绘的角度审视植物世界,让观众体会到自然所蕴含的真谛。东方将动植物研究与美学相结合,形成了独具韵味的中国博物艺术,展示了数千年来中国人对自然的理解与创造。19世纪中国植物科学萌芽,以新学救国的精神推动了对植物学的研究,插画与图谱逐渐成为知识传递的重要载体,在这一背景下,植物科学画不仅是艺术的表现,而且是对科学探索的生动再现。</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展览通过精选数幅植物科学画,这种融科学与艺术为一体的绘画形式,带领观众走进瑰丽神奇的大自然,发现并分享植物及其生存环境方面的知识,让生命世界得以延续并变得更加富饶。</p><p class="ql-block"><br></p> 前 言 <p class="ql-block"><b>前言</b></p><p class="ql-block">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在撰写《动物志》时就开始了对植物的探索,他的弟子狄奥弗拉斯图撰写《植物史》与《植物原理》,奠定了植物学的发展基础;“帝城春欲暮,喧喧车马度。共道牡丹时,相随买花去……一从深色花,十户中人赋。”公元8、9世纪的长安城里掀起了对牡丹的狂热,白居易的诗恰好反映了当时人们对牡丹的痴狂:西晋张华著有《博物志》,内容包罗万象,被认为是中国第一部博物学著作;公元13世纪,马可·波罗在他的游记中记载中国“有名叫大黄的草药和许多生姜”,中国西藏有“大量的肉桂和其他香料”:17世纪的荷兰,郁金香一度在鲜花交易市场上引发异乎寻常的疯狂,千百万人因此而倾家荡产,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有记载的金融泡沫……植物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而这也是我们故事的开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万木欣荣,自然造化,丹青雕刻,知音共赏。本展览精选数十幅中国植物科学画,通过这种融科学和艺术为一体的绘画形式,带领观众走进瑰丽神奇的大自然,“发现并分享植物及其生存环境方面的知识,让生命世界得以延续并变得更加富饶”。</p><p class="ql-block"><br></p> 从家园到远方,西方博物学与博物绘画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博物学是适应于自然环境的学问,是人类在宏观大尺度与大自然打交道、认知大自然并对其进行观察、识别、分类。描述、利用的综合性探索。博物学与图像天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人类采用图像记录自然世界,使得世界各地相继诞生了带有博物色彩的绘画艺术。</p><p class="ql-block"><br></p> 独具东方韵味的中国博物艺术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中国人对动植物的研究与利用具有悠久的历史,并在长期的实践中通过文献和图像的形式记录下来并流传至今。自唐宋开始出现的大量写实鸟画、本草学著作与图谱、清宫图谱,岭南画派的作品、广州外销画等,我们都可以从中一窥中国博物艺术精湛的创作水平和独特的审美意趣。</p><p class="ql-block"><br></p> 中国植物科学画发展史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世纪中叶,中国开始出现近代植物科学的萌芽。清末明初,在新学救国的时代背景下,包含植物学在内的博物学曾短暂兴起。随着20世纪20年代中国近代植物学研究机构和相关高校院系的创立,真正意义上的中国植物科学画也在这一时期随之发展而来。</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缺33</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附:翁源新闻</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