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布谷鸟的春天

Mingjing fu

<p class="ql-block">自从定居自然环境极佳的本拿比后,我便迷上了植物与鸟类。观花与观鸟都是出门走走就能做到的事,顶多花一点点汽油钱,散步的时候集中一点精力,就能发现各种花和鸟,不但提高鉴赏力,还能愉悦身心,何乐而不为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首先识别了户外的一千多种植物,今春又开始观鸟。二月底和三月份来到本拿比湖时,见到了好几种水鸟和鸣禽。此时的灌木和阔叶树大多光秃秃的,得益于没有树叶遮挡,我这个没有观鸟基础的人用手机近距离拍下了爱在树枝上停留的红翅黑鹂(red-winged blackbird,学名Agelaius phoeniceus)、北美歌雀(song sparrow ,学名Melospiza melodia)、斑唧鹀(Spotted Towhee,学名Pipilo maculatus)等鸣禽,并仔细地倾听它们的歌声。</p> <p class="ql-block">(红翅黑鹂)</p> <p class="ql-block">(北美歌雀)</p> <p class="ql-block">(斑唧鵐)</p> <p class="ql-block">红翅黑鹂发出一种独特平淡的“check”音,或者三到五个短促的“chit, check”音符。据说雄鸟在高处鸣叫时,会唱出长约一秒的“conk-la-ree!”的经典歌曲,先是以一个突兀的音符起头,然后转化为悦耳的颤音。一边唱歌,一边身子前倾翅膀下垂,舒展尾羽,并抖动肩部鲜艳的斑块,得意地炫技。斑唧鹀的歌声简单明快,以一两个简短的引子音开始,然后是快速的颤音,似乎在热情地招呼客人“drink-your-tea”(请喝茶)。北美歌雀的歌声最动听,可与贝多芬的交响乐相媲美,由重复的音符和清晰的颤音混合而成的歌声很容易识别。歌雀会唱二十多种不同调子的歌,同一首歌往往重复好多次,再切换到另一首。研究表明,歌雀是出色的模仿者,常常从附近的其他鸟类那里学歌,通过与邻居唱同一首歌来改善邻里关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陶醉在这些早春鸟儿们的鸣叫中,忽然好盼望四月份的到来,那时应该听到布谷鸟(Cuckoos)的叫声了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许多人的心目中,布谷鸟是报春的使者,它们唤醒春天和大地,催促农人莫误农时。布谷鸟的叫声成了某些人的“乡音”,一声声,唱出了乡愁和相思。可我的故乡福州似乎不在布谷鸟的主要迁徙路线上,每年来造访的布谷鸟的数量不多。福州的春天总是阴雨绵绵的,每到三四月,每月雨日将近二十天,甚至连着一个月雨水淅淅沥沥不止。上神用一根无形的针,顺着雨丝将天地缝合一起,所有的一起似乎都漂浮在潮湿混沌中,耳边尽是滴答滴答的雨声,湮没了似有若无的鸟鸣。当然,此时也并非观鸟佳期。福州最好的观鸟月份在每年11月至2月,大批候鸟迁徙至闽江河口湿地,其中的主力军乃雁鸭等水鸟。进入次年3月后,这些水鸟逐渐迁离,3月中旬是北迁的高峰期。因此,我的乡愁里的春天没有布谷鸟,确切地说,什么鸟也没有。只是我这个文青受了中国古诗词和莎士比亚作品的影响,产生了布谷鸟情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终于等来了人间四月天,我再一次造访本拿比湖的观鸟胜地Piper Spit。木栈道旁的湿地里冒出几丛草地碎米芥(学名Cardamine pratensis),即欧洲文学里的“布谷花”(cuckoo flower,布谷鸟飞来时才盛开的野花),可我已经知道,我并不会在湖边那片针阔叶混合林里听到布谷鸟的叫声。来之前匆匆忙忙做了一下功课,加拿大本土的两种布谷鸟 -黄嘴布谷鸟(Yellow-billed Cuckoo)和黑嘴布谷鸟(Black-billed Cuckoo),只在BC省夏季偶然出现。</p> <p class="ql-block">(草地碎米芥)</p> <p class="ql-block">(黄嘴布谷鸟)</p> <p class="ql-block">(黑嘴布谷鸟)</p> <p class="ql-block">不过上神并没有让我失望,送来了褐头牛鹂(Brown-headed Cowbird,学名Molothrus ater)。几位前来观鸟的游客带来了鸟食,湖面上的水鸟和林子里的鸣禽纷纷飞来抢食,十几只牛鹂也混在其中。雄牛鹂的头部是褐色的,拥有蓝黑色的泛着金属光泽的羽毛,看上去十分精神,雌鸟全身棕色,有些平淡无奇。雄性棕头牛鹂会发出一系列低沉的汩汩声,有点像流水声,随后是细长滑音的哨声,很有辨识度。</p> <p class="ql-block">(褐头牛鹂)</p> <p class="ql-block">我一边观察褐头牛鹂,一边在手机上查找相关知识,不禁吓了一跳:褐头牛鹂和布谷鸟一样,是不折不扣的巢寄生者。从不筑巢,不孵化,而是把蛋放在二百多种其他鸟类的巢里。产卵的时候,牛鹂会把鸟窝中的卵扔掉一枚,再产下一枚卵,这样寄主飞回来后不会发现。每年五月至七月的繁殖季,牛鹂会产下四十枚卵,每天只产一枚,每个鸟巢只放一枚。尽管牛鹂卵的颜色和大小与寄主下的卵不一样,大多数寄主并不在意,安心孵卵,帮牛鹂孵化了后代。牛鹂的孵化期比鸟巢中的其他小鸟更快,幼雏一出生便露出“恶劣”本性,把鸟窝中的其他鸟蛋挤出巢外。即便有已经孵化出来的其他小鸟,牛鹂幼雏的个头长得比较快,占了先机,不断地把其他竞争者推出巢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可是问题来了,这些寄养在养父母家的鸟儿是如何克服身份认同障碍呢?专家们发现,实验室环境下的牛鹂和其他巢寄生鸟,如果在寄养家庭呆的时间过长,最终会学习寄主的鸣叫声,模仿寄主的行为,并试图与宿主交配。然而在野外,它们却能以某种方式抵抗这种行为。以牛鹂为例,幼鸟一个月大的时候就学会了像成年牛鹂那样行动,并知道如何与同类交配。鸟类专家们经过长时间观察,发现牛鹂妈妈在产卵后并不会完全抛弃幼鸟,而是密切地关注它们,甚至会根据不同巢穴的成败来决定今后在哪里产卵。于是专家们猜测,这些警惕的牛鹂妈妈可能也在阻止自己的孩子与宿主太亲近,成年牛鹂或许与幼鸟之间存在某种联系,幼鸟正是通过这种方式学习如何回归真正的身份。为了证实这一猜想,研究人员在成年牛鹂及其幼鸟身上安装了无线电发射器。数据显示,幼鸟不会跟随成年牛鹂离开寄主巢穴,也很少冒险前往亲生母亲的家。相反,它们会在夜间与同类会合。幼鸟大约长到20-25天大的时候,体内会产生一种类似zugunruhe(迁徙兴奋/不安)的躁动,它会在日落后不久离开寄养巢穴,飞往成年牛鹂通常栖息的田野里过夜,第二天才返回寄养家庭。</p> <p class="ql-block">专家们认为,这些看似冒险的夜间飞行可能是受牛鹂天生喜欢在田野里栖息的偏好所驱使,让小牛鹂能够独立于养父母,避免变成其他物种。成年牛鹂夜间会在同一片田野里一起栖息,幼鸟在夜里飞到野外,便有机会与同类交流,学习正确的行为。可见巢寄生者并不如人们想象的那般轻松自在,成年鸟要欺骗寄主偷偷产卵,还要留意不同的鸟巢以提高后代的成活率。幼雏必须努力地不使自己被养父母同化,学会唱歌、觅食,活出真的自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