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城北区跨域基础教育创新实践孵化(深圳)基地“名师”工作室建设成果汇报答辩</p> <p class="ql-block"> 为深入贯彻《“三四五”机制助推区域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培养计划》,深化城北区教育局与华南师范大学的战略合作,以“名师领航打造区域学校新特色,教师发展助推区域教育新发展”为目标,5月18日下午,城北区跨域基础教育创新实践孵化(深圳)基地“名师”成长工作室阶段性成果汇报答辩活动如期举行。</p> <p class="ql-block"> 活动聚焦工作室建设成效与未来规划进行汇报与答辩。华南师大江碧霞主任、龙君伟教授、刘志华教授、李赤校长和城北区教育局党组成员曹灿听取出席活动。由深圳基地的五位名师成长工作室主持人——唐生元、郭守霞、马芝欣、张小兰、牛玉萍,围绕管理效能、成员成长、学生发展、辐射引领四个维度,系统梳理实践经验、凝练改革成果,并立足战略视角,探讨教师队伍能力提升与教育生态优化的实施路径。</p> <p class="ql-block"> 唐生元名师成长工作室围绕跨学科和项目式学习助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为抓手。一是成绩方面,组建了十人团队,以转变教师教学观念,学生学习方式为目标,力求课堂教学改革落实到实处;二是围绕跨学科视域下以项目化学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课题开展教学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工作室在铸牢的研究方面获得了省级精品课,市级跨学科铸牢案例一等奖等成果;三是学生发展成长中,学生能够运用跨学科思维学习历史等科目,也能运用自己学习的其他学科知识有效助教。通过铸牢基地的现场教学,深度参与强化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家给出建议:一是将理论研究与课堂实践相结合,以研促教,以研促学。二是通过工作室如何带动其他学科教师的发展,如何提升学生的学业质量方面做思考和实践。三是其他学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学方面做努力。</p> <p class="ql-block"> 张小兰名师成长工作室以《聚焦专业成长,赋能教育新篇》为主题进行了汇报,她以“规划主题、实践推进、成果辐射、未来规划”四个精心构思的板块为笔,以工作室的实践探索为墨,将工作室的成长历程与未来蓝图,像一幅画卷一样徐徐展开。在听取主持人汇报后,专家组对工作室的工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并提出几点建议:一是工作室团队应聚焦小问题、真问题,立足工作室特点,深化工作室的各项主题研修,实现“共创式、延展性”的新发展;二是名师成长工作室不仅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孵化器,更是推动课程改革、实现从“个体发光”到“群体闪耀”的跨越。因此,工作室干什么、怎么干、干到什么程度至关重要。</p> <p class="ql-block"> 马芝欣名师成长工作室的汇报围绕“具身认知视角下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设计的研究”这一方向,以学习、研思为主线,工作室全体成员主要通过理论学习,读书分享和课堂教学实践,参与课例研讨和课题研究等一系列活动促进工作室的发展。一是形成了涵盖阅读、线上学习、实地观摩、送教、研修等丰富多样的活动体系。如开展共读、自读活动,组织线上观摩课例研讨,参与多地教学观摩,举办送教和研修活动等,促进成员交流成长。二是以课题为抓手,引领大家深入开展“具身认知视角下小学数学教学教学设计的研究”。各成员以所任教的年级学科内容为载体,致力于“学习目标确定、学习任务设计、学习单设计、学习评价任务设计”等方面,在常态教学工作中积极开展教学研究,不断尝试和反思,探索创新“具身认知视角下小学数学教学教学设计的研究”的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专家教授建议:一是工作室要进一步明确研究的主题,提供更多成员,学生发展的证据,用具体的,数据证明发展的本质。二是工作室辐射引领方面尤其是送教共研要更多的关注学生,教师的真实需求。三是要继续明确工作室的发展目标,成员的发展目标,学生的发展目标,最终形成工作室的终极目标。</p> <p class="ql-block"> 郭守霞名师成长工作室汇报以"专业引领、共同成长"为宗旨,从三方面推进工作:一是团队建设,通过"双向遴选"组建梯度团队,制定三年行动纲领,创建公众号发布19篇优质文章;二是专业研修,开展"4+10"立体化培训、6本专业书籍研读及深圳跟岗实践,成员获19项教学竞赛奖项,开发5篇案例分析;三是成果辐射,实施三级示范体系开展11场分享活动,形成2套课例经验包,主持3项重点课题并获区级一等奖2项。成效显著:团队成员班级教学质量平均提升6-11%,学生数学素养显著增强,实现专业成长与教学实效双突破,初步形成区域教育创新示范效应。得到了专家评委的高度认可和鼓励,专家给出建议:一是工作室建设中不仅要有特色更要有品牌,在今后的工作中立足工作室核心主题“数学思维课堂构建”高度凝练,形成体系;二是工作室发展不能只是实干,更要学会宣传推广,多渠道展示成果(论文发表、案例在杂志发表等)。</p> <p class="ql-block"> 牛玉萍名师成长工作室一年来做好规划、定好制度、分工明确、深耕教研,围绕“基于青海本土传统艺术文化理解的主题式学习模式研究”这一研究方向,一是进行读书学习和课堂教学实践,参与教学研讨和课题研究;二是建立“艺术溯源”远古青海文化资源库;三是鼓励成员积极承担各类学科教学和教研引领工作;四是以美育赋能学生艺术核心素养,进行课程设计、资源融合和美育实践,以培育学生艺术之技、审美之眼、创造之心和文化之魂为己任。一年来工作室成员在课题研究、精品课例、教学竞赛等方面取得良好成绩。未来工作室将通过“分层培养—课程共建—资源融通”的路径,系统性提升成员及其学校的美育质量。专家老师表示工作室进行青海本土文化的研究很有意义,形成成果较多。同时也提出建议:一是工作室在理论总结和学术论文撰写方面还需加强;二是在工作室的汇报主题上还需再明确;三是需要加强典型课例研究。</p> <p class="ql-block"> 此次答辩有效提升了工作室主持人的问题洞察能力、成果凝练能力、改革实践问题解决能力,既是对前期工作的深度检阅,更为区域基础教育创新实践注入了新动能,彰显了“跨域孵化、协同创新”的示范效应。相信通过跨域基础教育创新实践孵化基地的系统指导、能力提升、项目孵化、引领创新,几个名师成长工作室全体成员的教育教学理论研究能力、教育教学改革创新能力和辐射引领能力会越来越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