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从江县加车村是典型的苗族传统村落,以保存完好的吊脚楼群、层层叠叠的梯田景观和浓郁的苗族文化闻名。这里不仅延续着传统农耕方式,每年还通过“开秧节”等活动,向世人展示着千年农耕文明与苗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p><p class="ql-block"> 4月26日,加榜梯田"开秧节"如期在加车村举办。我与几位摄友提前一天驱车前往,入住当地民宿。听老板说,次日村里将准备上百桌苗家特色长桌宴,免费招待远道而来的客人。初闻此言,我颇为疑惑——作为已收取门票的成熟景区,何需以免费宴席吸引客流?待得到再三确认,这份超出预期的热忱,着实触动了我,也萌生了用镜头记录这场苗家盛宴的念头。 </p> <p class="ql-block"> 次日破晓时分,加车村的吊脚楼还沉浸在薄雾中,村中心场坪已传来“噼啪”的劈柴声,一场承载着农耕信仰与苗家风情的长桌宴就此拉开序幕。场坪被辟为临时厨房,七八口柴火灶与大铁锅沿边缘一字排开,另一侧则整齐摆放着两排长木方砧板。场地虽不大,却布置得紧凑有序。晨雾渐散时,村民们陆续赶来,有的搬运食材,有的淘米蒸饭,有的切肉备菜……不一会儿,场坪便热闹起来,切菜的“咚咚”声、柴火的“噼啪”声,与此起彼伏的谈笑声交织,奏响了一曲独特的劳作交响曲。</p> <p class="ql-block"> 不多时,甑子里的糯米香气四溢。妇女们掀开甑盖,将晶莹的糯米饭倾倒而出,场坪瞬间被蒸腾的热气与米香笼罩。眼见蒸了一批又一批糯米饭,却未见籼米踪影,于是我不解地向旁边的一位大姐问道:“为什么只蒸糯米饭,不蒸籼米饭呢?”。“这是老祖宗传下的规矩,招待客人就得用糯米饭”,大姐边忙边解释。后来听民宿老板讲述才知,在苗族习俗中,糯米是祭祀与节庆的专用粮,以糯米饭待客,是将客人视为贵宾的最高礼遇,用这历经半年种植、产量仅为普通水稻三分之二的“金贵粮食”待客,正是苗族“客为上”传统最质朴的表达。糯米的粘性亦象征着团结和紧密,用糯米招待客人有拉近彼此距离的意思。</p> <p class="ql-block"> 加车长桌宴最具特色的菜肴莫过于牛瘪。这道被称为“百草汤”的特色美食,以牛胃及小肠中未消化的药草为原料,是苗家招待贵客的必备菜肴。目睹两位村民正在过滤牛瘪,我上前攀谈得知,牛瘪制作要经过喂食草料、宰杀取瘪、过滤发酵三个步骤,宰牛前一日先让牛空腹,再投喂大量新鲜药草以储备原料,宰杀后取出瘤胃与小肠内容物,经反复过滤、水洗沉淀去除草渣,最后加入牛胆汁及姜、辣椒等调料煮沸,可作火锅汤底或干煸烹饪。此菜仅在重要节庆或贵客临门时制作,原料现取现用。牛瘪初闻有青草发酵的轻微臭味,入口却先苦后甘,味道独特,还有清热解毒、帮助消化之效,堪称苗家饮食智慧的缩影。</p> <p class="ql-block"> 经一上午忙碌,百桌宴席准备就绪。正午时分,长桌沿街道蜿蜒铺开,鲜红的腌鱼腌肉、喷香的干炒牛瘪、油亮的白切猪肉……一道接一道苗家风味次第上桌。主客落座间,几位身着百褶裙的苗家姑娘手持米酒壶穿行席间,裙摆上的刺绣随着步伐轻轻摆动,像一群彩蝶落在人间。</p><p class="ql-block"> 与我们同桌的有一对来自东北的恋人,及两位本地主人。主人热情劝菜添酒,却无旧时“划拳打马、拉手灌酒、不醉不休”的喧闹场景,更多是温言细语的礼节。时代在变,一切都随之而变,就连长桌宴的碗筷餐具,都变成一次性的塑料或纸质餐具了。然而无论时光如何流转,盘中菜肴的醇厚滋味,与苗家人眉眼间的热忱笑意,却始终没有改变,始终如初,在岁月中愈酿愈浓。</p> <p class="ql-block"> 文图: 朱守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