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光·足迹  西安--洛阳 骑行两京:在黄河与秦岭之间触摸历史的肌理

雨霖零

骑者眼中的风景,星辰之下,旷野之上。欣赏无与伦比的沿途美景,享受与众不同的独特旅程。 当我把手指按在地图上的长安与洛阳之间,指腹能感受到黄河与秦岭相夹的狭长走廊传来的细微震颤。这条横亘在中原腹地的古道上,每一粒尘埃都镌刻着华夏文明的基因密码。选择用自行车的节奏丈量这段路程,正是要以最原始的方式,让周秦汉唐的风穿透我的胸膛,让那些沉睡在典籍中的历史场景在车轮与土地的摩擦声中苏醒。 2023年7月9日6点,从西安蓝田县沿着S107出发, 酝酿已久的骑行两京计划,终于在今天实现。单人,单车,沿历史脉络而行,寻找心中的大唐盛世密码。到达渭南市有点早,找一家单车店,买了两条内胎。 12点路过华州区,简单就餐,由于天热,备了2盒藿香正气水。放弃大车较多的G310国道,改走县道前往华阴市。天气炸晴,连云朵都很刺眼。找一片空旷的玉米地,随手一拍,就是这油画般的华山图景。渭河南岸平原上,华山如从天而降,巍然挺立。 2点多到达华阴,气温接近38度,路上行人甚少。单车停在一家银行门口,在银行里蹭了20多分钟空调,稍事休息,向岳庙街而去。在明万历年间所修的关帝庙前停留,拜拜关羽,保佑平安。 到渭南,怎能不去西岳庙。“敕修西岳庙”那可是乾隆题字的庙宇。 西岳庙位于西岳华山脚下北5公里处,被尊称为“五岳第一庙”的西岳庙。这里,曾是历代帝王亲临祭祀的神圣殿堂,从汉武帝、唐玄宗,直到清朝光绪皇帝,先后有15位皇帝来此祭祀华山之神,是名副其实的“皇家别院”。 由于天热,也不是饭点,在华阴没能享受渭南美食,没能仔细去欣赏西岳庙内古迹,便匆匆离开华阴,其实有点遗憾。一路让冰棒降温,沿着渭河,顺着高铁前往潼关风陵渡。这种燥热的孤独,有蝉鸣的陪伴,内心竟显得异样的安静。 <p class="ql-block">第三次来到潼关古渡,每次来这里都不太一样。而今景区更整洁更干净,可能由于2019年五一骑来时候是节假日,这里游人如织。今天再次来到渡口,近距离看到了黄河从南向东“几”字形这么一拐。</p> 对岸是山西,背后是潼关古城。都说泾渭分明,其实这里视线好,看到渭河入黄口,也很分明。<div>潼关古城的厚土,抵挡住了黄河一泻向南的冲抵,硬是让黄河乖乖90度拐弯东去。波涛如怒,终也抵不过峰峦如聚。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div> 又一次骑行到这座大桥,跨过大桥就是山西风陵渡。纠结再三,还是决定骑过大桥,再一次山西吧。秦晋漫云南北限,此陵自古达潼城。风陵渡口初相遇,一见杨过误终身。 作为晋陕豫三省交界,风陵渡承载了三千年的军事史。边骑边思考:东汉末年,曹操潼关大战马超时,割须弃袍,逃走时是不是和我这个路线相同,路上的坑洼是否有春秋战国秦晋交战战马留下的迹痕,黄帝战蚩尤有没有水战。 过了桥,就到达风陵渡所在地,山西芮城。沿着这条路,一路向北不远,就可以到达鹳雀楼了。只是我要从黄河南岸向东去往洛阳,和这个方向不同这个地方就不多停留。 风陵渡休息片刻,路边买了几个脆梨解渴降温,这也算给山西做点经济上的贡献。时隔4年,再一次将小白带往这里,当年这里是骑行的终点,而此时只是路过,而今没有了过去的惊喜,更多的只是内心历史巨浪的澎湃。 自古潼关,一向难渡。守着潼关,扼住咽喉。站在风陵渡黄河大桥,抬头望远,历史的沧桑,已随黄河的落日西斜。但风吹耳畔,战马的嘶鸣,炮火的轰鸣,依旧刺耳。黄河远上,白云一片,骑过潼关,就此出陕。 今天计划在河南豫陵镇歇脚,只是到达此镇才7点多,再加上19年来过这里,便毫不犹豫继续前进,今日目的地是:没有目的地,走着看吧,能到达灵宝县最好。背后的落日美轮美奂,却也在驱使着我追逐明日的最美。 摸黑骑了1个小时多,G310国道上,大车实在太多,距离灵宝还有20多公里,估计无法到达。晚上9点多,就在路边小镇找了一家宾馆,就此住下。码表显示今日里程205公里,屈指可数的单日200+就此完成。 今日高温骑行,全靠冰水和冰棒降温,以至于胃又一次抗议了。洗漱完毕,虽然很饿,但食欲全无,但还是找了一家说陕西话的饭馆吃饭,经过聊天,才知道人家店主就是河南人,只是灵宝距离陕西近,大部分人还是说关中方言。潼关和河南交界,却没说河南话。看来语言文化的影响是向外延的。 早早被路边大车声音吵醒,收拾行囊准备出发。以后住宿一定避雷国道边。<div>吃过早点,买了补给,问了路人,决定放弃走国道,绕过灵宝县城,走距离黄河较近的县道,一是路程能少点,但要爬坡。二是能近距离看到黄河,而且是居高临下。能俯瞰黄河,当然美哉!停车随意登上一个小土坡,便有图片这样的美景。霞光万丈,黄河玉带,沃野千里!<div><br></div></div> 走过县道,又拐入G310国道,路况好了很多。桥下不远就是函谷关,找了好久,就是没找到怎么去那里。函谷关,这名字实在太霸气了。俯瞰函谷关,在一深沟处,两边夹着山塬,确是地势险要。 当年秦孝公设立函谷关,此关便成为阻止河东六国西进关中的屏障。秦国,凭着函谷关和潼关,抵御外敌,最终东出函谷,一扫天下。两京相连,必经函谷。 一路上上下下,走走停停,不停的起伏路 。繁忙的G310大车依旧很多,当然加油站也很多。昨天喝冰水的胃难受,今天老实了,用脉动瓶子在加油站接热水,也有热心的服务人员邀请我在里面吹空调的,河南人的热情如这烈日骄阳,温暖了我寒凉的胃。 过了陕州,距离中午吃饭的目的地三门峡市不远了。 三门峡以天鹅著名,本打算在这个天鹅湖广场进入环河路,找一下传说中的天鹅,奈何所有入口封闭,只能继续进入市区。这样也好,节约了时间,计划过三门峡黄河大桥到山西平陆吃午饭。 这里是大桥的中间,一边山西,一边河南,从地上的水泥图案就可以看出来。 印象里,黄河中游两岸都是一马平川的河堤沃野,但遥望黄河北岸,依然是不太高的川塬。黄河於滩,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赤身裸露,更显钢筋铁骨。 再入山西,依然要出点微薄之力,做点经济贡献,找个吃饭地。 油泼面,这个陕西人最爱的面食,就凭这个名字,也要来一碗尝尝。 山西面食也是一绝,特别是刀削面,以前在壶口瀑布过黄河在山西吃过一次,和陕西刀削面不一样,那味道很有特点。这家山西平陆油泼面虽然名气大,但口感颠覆了我的味蕾。口味清淡,油料不足,扯面单薄,看来晋人还是没有秦人豪放粗犷。 下午马不停蹄赶路,热风呼呼而来,车轮滚滚而去。还好路上遇到两组骑行队,从洛阳到西安,人家老年队,我是独行侠,相互交换路况,彼此鼓励后,继续上路。到达渑池,宿于渑池会盟故地,连夜梦里都有秦昭襄王赵惠文王鼓瑟击缶的声响,有蔺相如不畏强权的力争! 渑池的豆腐脑的确和平常河南早点摊上的不太一样。没有了陕西吃到的鲜辣味道,这个味道淡了很多,包子依旧北方口味,区别不大。 果然有石壕村这个名字。想必杜甫安史之乱从洛阳去往长安,也是在这样的路上历经沧桑。《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道尽人间疾苦,安抚天下苍生。 仰韶文明,远古北方文化的发源。过了此处,洛阳尽在眼前。 看到洛阳界这三个字,异常激动,从没想过会有这样的三个字,此刻是如此的有分量。 路过新安县的汉函谷关。灵宝市的函谷关是秦函谷关,这个函谷关,守护这洛阳的西大门。 即将进入洛阳市区,休息时候,遇到了一个从天津游逛全国的网红大哥。小伙子介绍说自己已经出来一年多了,吃住一体化,不急着赶路,就是为了享受在路上的感觉。边走边直播,下一站准备到登封少林寺。聊了一会,彼此祝福,就此别过。 中午12点多进入洛阳涧西区。弟弟招待,洛阳最有名的特色美食,洛阳水席,以汤为主,味道美哉,胡椒味的酸辣,比较特别。 饭后休息会,下午要去龙门石窟。没想到出门就是大雨倾盆。躲避了30多分钟的雨,小了点,赶紧出发。只是雨还是一会大一会小。感谢河科大对面商店的女老板,在我买水时候,多送了几个结实的袋子让我套脚上,河南大好人。 到达关林,雨过天晴。关林,是埋葬三国时蜀将关羽首级之地,前为祠庙,后为墓冢,为海内外三大关庙之一,千百座关庙中独称“林”,是中国唯有的冢、庙、林三祀合一的古代经典建筑。 到达龙门石窟,景区入口保安得知我的经历,指引我从景观车入口进入景区,又一个大好人。一群美女帮我拍了这个照片。聊天得知,他们来自江苏,也是一群骑行爱好者,见到单车,更倍感亲切。 卢舍那大佛,武则天捐资两万贯脂粉钱而建,佛像面容融合唐代贵族女性特征,面部运用三庭五眼与0.618黄金分割比,雍容华贵,体现唐人智慧。 千年佛像静立伊河畔,每道刻痕都是时光的私语,触摸这里像握住了历史的手。仰望那些历经千年风雨依然屹立不倒的佛像,心中不禁涌起一股敬畏之情。 站立伊河桥上,仰慕卢舍那大佛, 似乎穿越时空来到初开凿的北魏,听见工匠沐浴晨昏 ,背对骄阳都没有停止的凿击声。这座镌刻在石壁上的历史丰碑,它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智慧与创造力,见证了无数的历史变迁和文化交融。 多了伊河,就是香山寺和白园。白居易,香山居士,晚年居洛阳18年。白园,作为白居易的安息之地,或许也见证了他内心的无奈与不甘。“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的消遣不是他本意,“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是或许是他的真意。 中唐衰退,在香山出入,他或许也曾感叹,自己无力改变那个时代的命运。 回城专门去了应天门,这是洛阳的地标建筑之一。应天门是隋唐洛阳城宫城的正南门,也是武则天的登基之处。 距离应天门不远,有一座高耸的圆顶塔楼,这就是明堂,武则天办公之所。天堂明堂和应天门,晚上流光溢彩,灯火辉煌,白天欣赏不到它们的美。 丽景门是洛阳的地标文化核心,是古都洛阳的文化见证。这个门是洛阳城西门,是洛阳八景之一,有“不到丽景门,枉来洛阳城”的美誉。 进入丽景门,抬头仰望,就可以发现这些弧形的楼阁。这和西安城门里四四方方的瓮城结构完全不同,丽景门是弧形结构,是另一种感觉的美。 距离丽景门不远便是十字街。丽景门和十字街就如同西安的钟楼和回民街一样,将文化和美食集中一起,是外地游客的必经打卡地 。 这样的酸梅汤标贴,在每一个文化城市都能见到,往事清零,完事顺意。 洛邑古城真是个夜游的好去处。各色小吃,特色演艺不断。这里从不缺少穿汉服的小姐姐拍照,当然也有很多穿胡服的妖娆女子,竟也不显得违和。这便是文化融合的包容吧。 洛邑古城的地标性建筑,一座四方形的塔,人太多没去详细了解,草草拍照了事。 河南的汤文化天下杜绝,果然名不虚传。离开的早上,一碗洛阳人爱喝的豆腐汤下肚,就此别离。的确,本地人常去的摊子绝对有好东西,这句话一点都不假。<div>单车从火车站发中铁快运回西安,我自己坐火车回。</div> 古都洛阳,造就一朝繁华。在洛阳,洛河与伊河这两条河流,他们汇合成伊洛河,撑起了河洛文化的一翼厚重。 至此,两京骑行结束。我忽然明白:这趟骑行不仅是空间位移,更是时间层累的考古发掘。<br>当现代公路与古道遗迹交替出现,当GPS定位与古代里坊制重叠,身体力行带来的历史触感,将比任何教科书都更真切。<br>为什么这片土地能孕育出延绵不断的文明。那些被柏油马路覆盖的古代辙痕,已同橡胶轮胎摩擦,完成了一场跨越千年的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