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峰造极】‖ 清· 雍正珐琅彩松石绿地《宋太祖蹴鞠图》人物诗文杯!

鸣岐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徐明岐</div>The Turquoise Color Cup Decorated By Enamel From Emperor Yongzheng's Period of Qing Dynasty with the Picture of Emperor Taizu of Song Playing Cuju<br><div style="text-align: right;">By Xu Mingqi</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高8.1厘米、口径8.1厘米、足径3 · 9厘米、重112克</h3> <h5 style="text-align: right">清· 雍正珐琅彩松石绿地《宋太祖蹴鞠图》人物诗文杯</h5> 此杯撇口,圈足,胎质洁白剔透,内外壁通施松石绿地。器身以珐琅彩绘制宋太祖蹴鞠人物图并“混凡共戏一丸圆,年在庚申启运前。贤圣仙凡俱泯泯,于今七度见流年”长题。上首“吉”,下首“旭”、“映”等三印章。底足书蓝料彩“乾隆年制”四字楷书款。<br>  此杯上的《宋太祖蹴鞠图》画卷,生动描绘出宋太祖赵匡胤、太宗赵匡义及近臣赵普等一起蹴鞠玩乐的情景。人物造型准确,颜色丰富多彩,衣纹流畅飘逸,将宋代宫廷生活中帝王将相的形象,捕捉的淋漓尽致。该画的绘画与技法,对清末的粉彩人物画,浅降彩文人画以及民国新粉彩等都有着潜移默化的重大影象。 <h5 style="text-align: right;">局部</h5> 原作为宋代著名画家苏汉臣所绘,钱选在临摹之后题字曰:“蹴鞠图旧藏秘府,今摹图之。若非天人革命,应莫观之,言何画哉。”表现出了对此画仰慕已久的心情。明人唐文凤在《梧冈集》中有《题蹴鞠图》诗,诗中说明前两人踢球的是宋太祖赵匡胤与其弟宋太宗,后四人观看的是大臣赵普、楚昭辅、党进、石守信,都是宋朝开国的功勋,他们都喜欢踢球;“明良相逢同一时,乘闲且复相娱嬉,军中之乐谅亦宜”。 <h5 style="text-align: right;">右侧</h5> 此图说明了蹴鞠是宋代初年军中之乐,是宋朝开国皇帝和贵族都喜爱的活动,因此,开启了中国古代足球发展的第二个高潮时期。在《宋史·礼志》《乐志》中记载,凡是朝廷的盛大宴会都有足球表演。在《武林旧事》中记载,宋代除了官家有蹴鞠专业艺人之外,民间的瓦子中也有蹴鞠艺人表演,而在宋代开展最为广泛的则是“寒食蹴鞠”民俗活动;“寒食梁州十万家,蹴鞠秋千尚豪华。”(陆游《春晚感事》)在这样从上到下全国的足球热潮氛围中,便有了高俅、张明、柳三复等因踢球而发迹的人物。《宋太祖蹴鞠图》为后人提供了研究宋代足球发展最宝贵的实物资料。 <h5 style="text-align: right;">局部</h5> 原作者——苏汉臣 (生卒年不详,活动于十二世纪),开封人。初为民间画工,宣和间入画院任待诏。师承刘宗古,后自成一家。长于道释、人物,最善画童婴,历来画婴孩者,未尝能出其右。<br>  临摹者——钱选(公元1235—1299年),字舜举,浙江吴兴人,宋末元初著名画家。理宗时期乡贡进士,“吴兴八俊”之一。擅长人物、山水、花鸟等题材,人物画师法李公麟,风格古拙,笔墨工整且质朴天真,并发展了文人画题写诗文的传统;山水师法赵令穰、赵伯驹等大家,擅长彩墨,喜用勾斫笔法,意境恬淡自然,表现出隔绝尘世的理想境界;花鸟师法赵昌,擅作折枝花卉,用笔尽劲,细洁而光润,设色淡雅清丽,精巧传神。所提倡的绘画“士气说”,对后世文人画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h5 style="text-align: right;">左侧</h5> 其“混凡共戏一丸圆,年在庚申启运前。贤圣仙凡俱泯泯,于今七度见流年”诗句。<br> 出自元代吴澄《题太祖太宗蹴鞠图》,以蹴鞠为喻,暗喻历史兴衰与宇宙循环。“一丸圆”既指蹴鞠球体,又象征天地混沌未分的初始状态,体现道家“万物归一”的哲学观‌。<br> “混凡共戏一丸圆”,是通过凡俗游戏(蹴鞠)与宇宙本源的并置,展现"道在寻常"的玄理。<br> ‌ “庚申启运前”,其庚申年为干支纪年,可能暗指历史关键节点或道教修炼的“庚申守夜”传统‌。<br>‌ “贤圣仙凡俱泯泯”,强调在时间长河中,一切身份差异终将消弭,呼应道家齐物思想。<br>  末句“于今七度见流年”以“七度”(可能指北斗七星的周期运转)勾连天象与人事,暗示历史循环的必然性。 <h5 style="text-align: right;">局部</h5> 书写方正工整而比例严谨,笔锋间藏露有序,既有山岳之稳固,又含流水之悠长‌。字内空间疏密有致,向背呼应,如“覆舟之状”,平中求险,静中寓动。笔画遒劲饱满,线条刚柔相济,如丝如缕,墨色枯润相生,形成“干裂秋风,润含春雨”的意境‌。<br> 捺法一波三折,撇画迅疾如鸟啄,垂露悬针各具节奏,整体如乐章般韵律分明。‌楷书如谦谦君子,端庄中透出雅致,沉稳里蕴含力量,观之若松涛阵阵,令人心旷神怡‌。<br>  按此来说,这件清·雍正珐琅彩瓷器上的《宋太祖蹴鞠图》的第三代再创者,就是当时清宫中最顶流的宫廷画家。 <h5 style="text-align: right;">诗文</h5> 反复品味,我们深深地感受到,这件‌珐琅彩瓷器上的人物画艺术特征奥妙无穷,贵重至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br>  ‌1. 珐琅彩瓷器的人物画色彩丰富,多达十余种色料,颜色鲜艳明快,饱和度高,对比鲜明。釉面通常覆盖着透明的釉层,这使得彩绘更加鲜艳并保护了彩色不褪色‌‌。 <h5 style="text-align: right;">局部</h5> 2. 珐琅彩的制作工艺精细复杂,需要经过设计、制胎、画珐琅、烧制等多道工序。在绘画时,用浓淡不同的同一种颜色来分出色阶,使得色彩过渡自然。釉面光滑细腻,触感良好‌‌。<br>  ‌3. 珐琅彩瓷器的人物画工精细入微,形象逼真。例如,雍正时期的珐琅彩瓷器中的人物画常通过婴戏等儿童活动,将吉祥之意寓意其中。所绘人物饱满、写实,神态逼真、生动活泼,线条流畅,珐琅彩颜色秀丽‌‌。 <h5 style="text-align: right;">器底</h5> ‌ 4. 乾隆时期的珐琅彩瓷器在绘画风格上融合了中西绘画技法。例如,有些珐琅彩瓷器上的西洋人物和景色纹饰,用笔光滑平柔,几乎看不到笔触,色彩绚丽丰富,并运用焦点透视方式,使画面具有光线明暗的立体效果‌‌。<br>  ‌5. 珐琅彩瓷器的人物画装饰风格多样,既有传统的花卉、山水、人物等图案,也有具有象征意义的吉祥图案如龙凤、麒麟等。这些图案富丽堂皇、华美贵气,给人以高贵典雅的视觉感受‌‌。 <h5 style="text-align: right;">楷书方章</h5> <h5 style="text-align: right;">清· 黄慎《宋太祖蹴鞠图》</h5> 雍正时期的珐瑯彩瓷完全脱离了铜胎珐琅的窠臼,将诗、书、画、印融为一体,装饰艺术上趋向中国化,技术上也达到了极盛阶段。这和雍正皇帝本人的喜好有很大关系。从清宫内务府造办处的记事档中可以看出,雍正皇帝对造办处珐琅作非常重视,时常亲自过问珐琅彩瓷器的制造。 <h5 style="text-align: right;">南宋·马远《蹴鞠图》</h5> 他钦命怡亲王负责主持,还配备精通工艺设计的郎中海望、员外郎沈崳、制瓷专家唐英等人专门负责管理,并集全国的能工巧匠及画家于大内供职。清宫造办处、圆明园造办处及怡王府等三处都分别设窑烧制。传世品以盘、碗、杯、碟为主,也有茶壶。瓶仅见一件全品: 为北京故宫藏雍正珐琅彩松竹梅纹橄榄式瓶。 <h5 style="text-align: right;">元· 钱选《宋太祖蹴鞠图》</h5> 其次,康熙时期珐琅料全部由外国进口,雍正朝在宫廷内制作的各种珐琅器数量猛增,进口料已供不应求,于是雍正六年二月谕旨怡亲王“试炼”珐琅料,经昼夜试炼,终于在同年七月试炼成功,故此后的珐琅彩多用清宫自制材料。新增珐琅彩中有许多色是进口料所无的。据清宫档案,新增色彩有软白、香色、淡松黄色、浅绿色、酱色、深葡萄色、青铜色、松黄色等,使色彩种类大为丰富。由于彩料丰富,一件雍正珐琅彩瓷器上的纹饰,常常同时使用二、三十种不同颜色,可谓精美绝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