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在游览可园后前往东莞知青文化馆参观。我们一行13人来到刚开馆不久的文化馆,吴老师在此等候多时了,东莞女知青也在此与我们一起参观。吴老师告诉我们:“这是开馆以来参观人数最多的一次,对于你们的来到表示热烈的欢迎。”<br> 它坐落在莞城新风路134号之一,它就在新风路东公交车站后面。进馆之前我们给馆右边的两幅壁画吸引了。在稻田前面站着一名风华正茂的女知青,身穿粉红色的衣服,还有绿色的军裤,右手拿着小红书,肩上挂着绿色的书包,眼望着前方。窗口下挂着一顶印有五角星的草帽,蓝天白云下是广袤的田野,也寓意知青曾经在这里战天斗地。后面写着知青记忆。壁画前的绿色植物与它巧妙地结合一起,成了一副立体的画,也是一首无言的诗。左边的画“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画面是山峰、树林和瞭望台。<br> 我们与吴老师、刘老师在画前留影,他们纷纷在这些画前留影,此时此刻这里也成了打卡的热点。仿佛回到那激情燃烧的岁月,激发那种豪情壮志。<br> 门口的一幅对联写作“记热血知青,忆峥嵘岁月。”横额是“守正”。馆长吴老师开门给我进去参观。序言对该馆做了一个概述,本馆是一个微型的展览馆,这里展示了中国知青的一些史料,包括知青小说、知青期刊、相关票证、知青学习的文件和资料、老照片、学习用具、生活用品、劳动工具等等。<br> 对国家领导人的七年知青经历做了叙述。还有东莞知青的追忆,当年就有五万多名的知青在东莞奋斗过,他们在这块土地上挥舞银锄,战天斗地,用他们的青春铸造时代的辉煌。<br> 书架上一本本的知青书籍,就是每个知青的心路历程的真实写照。在环境和生活极其困难的情况下,为着理想,为了改变一穷二白的面貌,奋斗不息,经受了现在年轻人不可想象的困难,在广阔的天地里发出自己的光和热。生活是创作的源泉,每个知青就是一本不同书。这些书留下的是时代的印记,也留给后人的一份精神财富。<br> 那些气灯、马灯和煤油灯,是知青们所用过的灯具。晚上生产队开大会,无不例外都会点亮这种汽灯,它能照亮一大片,亮度不会比电灯差。马灯则是晚上走夜路最好用的,能照亮前方的路,它不怕风吹,保持不灭。煤油灯是每一位知青所必备的。黑夜里在茅草房里点亮它,看书学习,丰富自己的知识面。在灯下给家人写信,也把每天的工作与生活用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这些灯具伴随着知青的生涯,在他们的脑海深处留下不可磨灭的记忆。<br> 陈列在屋里的农具,是农耕时代的见证。知青们在当地农民的指引下,学会了怎样使用这些农具。牵着水牛在水田里犁地,用耙来耙地。经历了播种、插秧、除草等田间管理,迎来了丰收的喜悦。割禾、打谷、晒谷等程序,得到的是白花花的大米。真正体验到“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深知每一粒大米来之不易。<br> 在东莞的这片土地上,知青们战天斗地,将自己的青春无私地奉献给了农村建设。他们在实践中成长,在挫折中坚强,用实际行动诠释了那个时代的责任与担当。<br> 在离开文化馆之前,我们把带来的知青书籍送给吴老师。这是知青之间的文化交流。插队知青和海南知青都在不同地方为祖国贡献了自己的青春和年华。知青精神永远是我们的精神支柱,这种精神在今天依然有着重要的意义,它将激励着后人继续前行。<br> 2025年5月18日星期日<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