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轴线上的皇家建筑——天坛公园建筑群

常乐(保哥)

2025年5月15日,在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踏入天坛公园,仿佛穿越了时空的长河,跌入一卷徐徐展开的东方古画。这里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浸染着历史的厚重与文化的深邃,诉说着千年华夏文明的瑰丽与庄严。<div>天坛公园位于北京市东城区永定门大街东侧,是明清两代皇帝“祭天”“祈谷”的场所,也是中国现存最大的古代祭祀性建筑群。其整体布局体现了“天圆地方”的中国传统文化理念,坛域北呈圆形,南为方形,四周环筑坛墙两道,将全坛分为内坛、外坛两部分,主要建筑集中于内坛。<br>从南向北沿中轴线依次分布着圜丘坛、皇穹宇、丹陛桥、祈年殿等主要建筑。圜丘始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年),是明清两代冬至举行“祀天大典”的场所,也被称作祭天台。它由汉白玉和艾叶青石建成,分为上、中、下三层,四周设有栏板、望柱,数目皆采用“天数”,象征皇权。圜丘中间的“天心石”,站在上面说话声音会形成回音,尽显神奇。 <br>皇穹宇位于圜丘北部,是存放圜丘祭祀神牌位的场所,也被称为天库。其建筑基座由汉白玉构成,主体为传统木拱结构。皇穹宇大殿前的甬道上有“一音石”“二音石”“三音石”等,而四周的墙壁因能连续反射声波形成回音,被称为“回音壁”,这些奇特的声学现象令人称奇。 <br>丹陛桥连接着皇穹宇和祈年殿,长360米,宽29米,南北走向,南端稍高出地表,北端高出地表约4.5米,是一座漫长的砖石混做平台,因其下有两孔涵洞,且为祭祀时的必经之道,又被称为丹陛桥和神道。 <br>祈年殿位于丹陛桥北部,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原名为大祀殿,光绪十五年(1889年)曾因雷击引发火灾而损毁,现存的祈年殿为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重建。它是下坛上屋的圆形木结构的三重檐建筑,高38.2米,由31.8米的大殿和6.3米的汉白玉圆台底座构成,底座分为三层。殿中共有柱子28根,象征中国古人用来判断季节的28星宿,其中4根龙井柱象征春夏秋冬四季,12金柱象征一年的十二个月,12檐柱象征当时一天中的十二个时辰,充分反映了中国古人重视农业的思想。 <br></div> 维修中的回音壁 作者简介:姓名,王保生,网名,常乐(保哥),1953年8月出生,1973年入伍,1991年转业到地方工作,2013年8月退休。摄影,是我退休后唯一的一项业余爱好。现已有10余年摄影经历。拍摄题材多样,偏爱风光、纪实类摄影。花鸟鱼虫、人物建筑均有拍摄经历。目前是首都千龙图像库签约摄影师,视觉中国签约摄影师,图虫网签约摄影师。每年有千余幅图片被多家媒体报刊采用。建国50周年花车展70余张图片被北京市档察馆收藏,“复兴之光”图片被推荐到德国参加恩格斯诞辰200周年展览。多幅图片获得不同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