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女儿每次下班回家,总要和我分享工作中的点点滴滴。那些或有趣、或烦恼的小事,在她眼中都像是闪闪发光的宝藏。而我呢,总是认真地倾听,然后点评。有时,我会为她的小成就点赞,竖起大拇指,夸她做得好;有时,我会指出她的不足,甚至批评得有些扎心。不过,这批评可不是为了打击她,而是希望她能从中吸取教训,更好地成长。</h3> <h3> 女儿的性格比较内向、敏感,她有时会虚心接受我的建议,认真反思;有时却会像二踢脚的小炮仗,一点就跳起来为自己辩解。但大多数时候,她都能虚心接受我的意见,并且还会夸赞我:"妈妈!你简直是我的职场锦囊!"听到这话,我既欣慰又自豪,仿佛看到了自己小时候的影子。<br></h3> <h3> 小时候,母亲对我的要求严格得近乎苛刻。从言谈举止到待人接物,从穿衣打扮到日常行为,每一个细节都被她严格把控。每次陪她出门,我都战战兢兢,生怕说错一句话、做错一个件事。回到家后,母亲还会对我在外的表现进行“复盘”,从言行到态度,逐一点评。如果我犯了错,她不仅会批评我,还会把陈年旧事翻出来,和这次的错误一起“算账”,每逢“算总账”,我常常觉得无地自容。记得有次在邻居婚宴上多夹了块桂花糕,回家后母亲把《弟子规》摊在书桌上,从"对饮食,勿拣择",讲到三年前我打碎青瓷碗的旧事。那些混合着檀香与墨香的训诫,渐渐浇铸成我行走世间的筋骨,正是母亲这种严格的教育,让我养成了正直正派、热情大方、乐于助人、善解人意、敢于承担责任的个性。无论走到哪里,我都能凭借这些品质赢得他人的尊重和喜爱。<br></h3> <h3> 母亲不仅在日常生活中严格要求我,还很注重培养我辨别是非的能力。小时候,每当我帮她在厨房打下手时,她总会打开话匣子,给我讲她在工作中遇到的事儿,分享听到的奇闻趣事,然后提出问题让我评判,最后再告诉我她的看法。我后来把这种方法称为“哈佛案例”,因为我发现它真的很像哈佛大学的案例教学法。母亲用这种方式,让我从小就学会了如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也锻炼了我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在成年后的生活中我处事不惊,与母亲的这种教育方式不无关系。</h3> <h3> 记得小时候,每逢春节拜年,对我们家来说都是一大难题。哥哥们都不愿意去,早早躲了起来,这个任务就落在了母亲和我身上。家乡有个习俗,春节期间家里要留主人,大门要打开。一来担心远方来的亲戚拜年时吃闭门羹;二来过年屋门如果上锁,说明你们家为人不好。我们家情况特殊(父亲早逝),哥哥们都躲得无影无踪,母亲只好锁上门,带着六岁的我给亲戚们拜年。连续两个春节的“跟师“学习,我“出徒”了,那年我8岁。<br></h3> <h3> 母亲是个非常细致的人,每次拜年,她会提前把最远去的大姨家的点心放在手提包的最底层,把最近的舅舅家的毛尖茶放在最上面。通常一个包里放四五件礼品,上午拜完第一波,下午再出发第二波。出门前,母亲还会再三叮嘱我,去每个亲戚家要说不同的吉祥话。她教我后,还会让我复述一遍,确保我牢牢记在心中。<br></h3> <h3> 第一次独自拜年时,我怯生生的,和亲戚们说的话基本都是母亲教的。但到了第二年我就能在奉上伴手礼时,望着亲戚家堂前新挂的《松鹤延年图》,即兴编出"鹤舞青松春常在"的吉祥话,惹得满堂喝彩。这些浸润着人间烟火的"哈佛案例",比任何演讲课都来得鲜活生动。<br></h3> <h3> 如今,女儿在工作中遇到人际困难或阻碍时,会回来和我聊天。她话音一落,我就能给她支招,而且她总是欣然接受。她觉得这很神奇,问我:“妈妈,这些主意是你脑子里的”原装”,还是我们聊天时撞出的火花?”我自豪地说:“当然是即兴的啦!这也许是小时候被你外婆严格教育、训练的结果吧!”女儿遗憾地说:“我从小钻在书堆里,就没有这样社交锻炼的机会。” 我觉得,这些经历虽然看似平凡,却让我在人生的道路上受益匪浅。<br></h3> <h3> 又想起徐文兵老师的故事,快花甲之年的他,每次讲演后总会受到他母亲的评判。疫情期间,他给厚朴的学生讲演,讲完后,隔空对母亲说:“妈!你在听我的讲座吗?我回家后你可不要批评我啊!”引得同学们哄堂大笑。这一幕让我想起了我的母亲,徐老师母亲和我母亲的教育方法如出一辙,都用“哈佛案例”来培养孩子。我特别羡慕徐老师,80多岁的母亲还健在,还能时不时地教导他。我的母亲如果健在,也80多岁了。虽然她已经去世多年,但她留给我的爱和智慧,却一直陪伴着我,也让我在教育女儿的过程中,有了自己的方法和底气。<br></h3> <h3> 家传的“哈佛案例”,不仅是母亲对我的爱,更是她对我的期望。这份爱和期望,如今又传递给了我的女儿,成为我们一家人共同成长的财富。</h3> <h3>图片来源:来自小红书,由AI绘制<br>音乐来源:美篇<br>小视频制作:玉土金波</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