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三通”促“心通”:福建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的破局之道

自画方圆

<p class="ql-block">2025年5月8日,中共中央台办、国家发展改革委与福建省会同48个中央和国家机关部门在福州召开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部省际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以“政策通、产业通、民心通”为核心路径,推动闽台融合从“先行先试”迈向“示范引领”。此次会议既是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两岸融合发展重要论述的深化落实,也为破解两岸关系复杂局面提供了“福建方案”。从会议精神与福建实践来看,以下三个维度值得深入探讨。</p><p class="ql-block">一、政策通:以制度创新打通融合“梗阻点”</p><p class="ql-block">会议强调“优化政策环境是示范区建设的先手棋”。福建作为对台合作前沿,已率先推出“惠台66条”“农林22条”等政策,但政策落地仍存在“最后一公里”问题。例如,台胞在闽就业创业虽享有同等待遇,但部分领域资质互认仍需突破。</p><p class="ql-block">破局路径:</p><p class="ql-block"> 1. 建立“负面清单+正向激励”机制:在金融、医疗等敏感领域划定开放底线,同时对台企参与“新基建”给予税收优惠;</p><p class="ql-block"> 2. 推行“政策沙盒”试验:在平潭综合实验区试点台胞职业资格直接采认,成熟后向全省推广;</p><p class="ql-block"> 3. 构建“数字惠台”平台:整合台胞证申领、社保缴纳等高频服务,实现“一网通办”。</p><p class="ql-block">二、产业通:以新质生产力锻造融合“强引擎”</p><p class="ql-block">国家发展改革委指出,福建需“以产业协同深化经济融合”。当前,闽台在电子信息、精密机械等领域已形成“研发在台、制造在闽”的分工模式,但产业链韧性不足。例如,台积电南京厂与福建联芯的协同仅停留在代工层面,尚未延伸至材料、设备等上游环节。</p><p class="ql-block">破局路径:</p><p class="ql-block"> 1. 打造“海峡科创走廊”:以福州新区、厦门科学城为载体,联合台企建设半导体、新能源实验室;</p><p class="ql-block"> 2. 发展“飞地经济”:支持泉州、漳州等台商投资区与台湾新竹、高雄园区共建“反向飞地”,实现利润共享、税收分成;</p><p class="ql-block"> 3. 培育“台青创业生态”:设立两岸青年数字经济孵化器,提供“创业导师+天使投资+市场对接”全链条服务。</p><p class="ql-block">三、民心通:以文化认同筑牢融合“压舱石”</p><p class="ql-block">会议提出“情感融合是两岸关系的终极目标”。福建通过“小三通”客运直航、宗亲寻根等活动,已吸引超800万次台胞来闽交流,但青年群体参与度仍偏低。例如,台湾青年对大陆新媒体、国潮文化的认知度不足30%,远低于老年群体。</p><p class="ql-block">破局路径:</p><p class="ql-block"> 1. 实施“Z世代融合计划”:在闽台高校互设“电竞学院”“动漫基地”,以亚文化为纽带促进青年互动;</p><p class="ql-block"> 2. 建设“非遗活化实验室”:将妈祖信俗、南音等闽台共有文化遗产转化为文创IP,开发沉浸式体验项目;</p><p class="ql-block"> 3. 推广“社区融合2.0”模式:在厦门湖里、泉州晋江等台胞聚居区试点“两岸居民共治委员会”,赋予台胞社区事务决策权。</p><p class="ql-block">结语:以示范区建设服务祖国统一大局</p><p class="ql-block">福建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本质是探索“一国两制”台湾方案的“试验田”。从政策通、产业通到民心通,福建正以“制度型开放”打破两岸隔阂,以“产业链共生”重塑经济纽带,以“文化共同体”凝聚民族认同。这一进程不仅关乎闽台发展,更关乎两岸关系未来走向。唯有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方能在历史关键期书写融合发展的新篇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