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合的美篇 云南行——泸沽湖

百合

<p class="ql-block">第三天我们驱车前往泸沽湖,环湖游览草海,走婚桥,感受那湖水的宁静与美丽。</p> <p class="ql-block">途中路过金沙江</p> <p class="ql-block">美丽的泸沽湖</p> <p class="ql-block">泸沽湖,位于四川省凉山州盐源县与云南省丽江市宁蒗县交界处,为川滇共辖,湖东为盐源县泸沽湖镇(原左所区),湖西为宁蒗县永宁乡。</p><p class="ql-block">湖泊略呈北西—东南走向,湖泊面积50.1平方公里,湖水库容量为22.52亿立方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泸沽湖属高原断层溶蚀陷落湖泊,属长江上游干流金沙江支流雅砻江支流理塘河水系,为小金河上源,经雅砻江流往金沙江。</p><p class="ql-block">泸沽湖湖盆区坐落于永宁盆地,是中国第三大深水湖泊,湖内有一小岛。泸沽湖周边主要居住着摩梭人、彝族和普米族,沿岸居住有蒙古族7种民族,约1.3万人。优美的自然环境和奇特的民族风情,使这里成为著名的旅游景区。</p> <p class="ql-block">第四天清晨七点,天光尚在朦胧中苏醒,我们便乘上缆车缓缓向泸沽湖的山峦攀升。缆车厢外,湿润的雾气裹挟着草木的清冽扑面而来,山间的晨露还挂在叶片上闪烁微光。本期未能在山巅邂逅一场瑰丽的日出,看金色朝阳如何将澄澈的湖水染成流霞,可惜天公不作美,铅灰色的云层厚厚压在天际,把黎明的光芒严严实实遮挡住,只留下一片氤氲的阴天,为泸沽湖蒙上一层若有似无的神秘面纱。</p> <p class="ql-block">有人说在这个角度拍照,能拍出💞心形,您看我这拍的向💞心型吗?</p> <p class="ql-block">走婚桥观草海</p> <p class="ql-block">走婚桥是四川省凉山州盐源县泸沽湖草海区域的一座独特木桥,承载着摩梭人“男不娶,女不嫁”的走婚文化,被誉为“天下第一爱情鹊桥”。</p><p class="ql-block">桥下因泥沙淤积形成浅水芦苇荡,远望如“草的海洋”,故称“草海”‌</p> <p class="ql-block">做猪槽船</p> <p class="ql-block">猪槽船的传说</p> <p class="ql-block">在很久很久以前,一个群山环抱的盆地下,有一个水洞,常年流出清澈的泉水。有个放猪的哑巴小男孩在这里放猪。他每天带个粑粑做午饭,饿了就在洞边吃,渴了就喝点泉水。有一天,洞里不出水了,他很奇怪,趴在地上仔细一看,原来是一条好大的鱼堵住了洞口。他抽出腰刀,割了一块鱼肉放在火上,烤着吃,好香好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二天,他发现这条大鱼前一天被割去肉的地方又长好了。此后,他就不带粑粑,饿了就割鱼肉吃。天长日久,家里人都感到很奇怪,就尾随他去看个究竟。一见到这么大的一条鱼,起了贪心,赶去九头牛用一根绳子拴住鱼身拼命往外拉。大鱼被拉了出来,灾难也就发生了。还没等人伸直身子,大水便从洞里铺天盖地般的涌出来,越涌越多,不一会儿,大水便淹没了盆地里的九个村寨。在这危急的时候,唯有一个正在喂猪的妇女,急中生智,一脚跳进漂浮在洪水中的猪槽,顺手抓了一块木板划水,逃到了安全的地方,躲过了灾难。猪槽是将一段圆木一剖为二,再将中间掏空而成。这则传说正好印证了古人“见窍木浮而为舟”之说。</p> <p class="ql-block">晚上观看了篝火晚会</p> <p class="ql-block">第四天返回丽江,在客栈里喝茶、发呆,去古城逛逛,感受那里的休闲时光😊</p> <p class="ql-block">第五天我们在丽江自由活动,睡到自然醒,去白沙古城转转,去黑龙潭公园溜溜,享受这丽江的慢节奏悠闲时光。</p> <p class="ql-block">踏入白沙古城的瞬间,时光仿佛悄然凝滞。青石板路蜿蜒向前,泛着岁月打磨的温润光泽,两旁古朴的纳西民居错落有致,黛瓦白墙在阳光下静静诉说着古老故事。斑驳的墙面上,东巴象形文字与彩色壁画相映成趣,勾勒出神秘的文化印记。远处,玉龙雪山巍峨耸立,山顶终年不化的皑皑白雪与古城内袅袅升起的炊烟遥相呼应,云雾缭绕间,恍若一幅灵动的山水画卷。微风拂过,檐角铜铃轻响,空气中飘散着野花与泥土的芬芳,我们就这样沉醉在白沙古城的静谧与诗意之中,心也随着这方天地慢了下来。</p> <p class="ql-block">黑龙潭公园古城之源</p> <p class="ql-block">‌黑龙潭公园是丽江古城的水源地,因此被称为古城的源头‌。黑龙潭公园位于丽江古城北口外不远处,其水源主要来自玉龙雪山的融水及地下泉水‌1。早在1737年,潭边就建有玉泉龙神祠等建筑,解放后政府将其修建为供老百姓休憩和闲逛的场所,曾名玉泉公园、人民公公园,后改为黑龙潭公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