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铸魂红色天河</p><p class="ql-block"> 5月11日早8时许,我们告别中牟县城向林州市红旗渠景区出发。</p><p class="ql-block"> 红旗渠是我们久仰的红色圣地,年前我们就组织过一次,因为天冷原因没有成行。这次出游,两天时间就报名31人,充分说明这些老干部们对红色景区的向往与期待。</p><p class="ql-block"> 从中牟县城到红旗渠景区三小时车程,途中主持人冯秋桂闪亮登场,她这次没有组织大家唱歌,而是深情地祝福车上的女性们“母亲节”快乐!她提议,让车上的七对夫妻中的老公逐个当众对自己的老婆做表白。因为这七对夫妻都是70岁左右的人,虽然他们一生非常恩爱,但大多数不会说情话,开头的几位羞羞答答、语无伦次逗得大家哄堂大笑,但当他们终于说出“老婆,今天是母亲节,祝你节日快乐!你辛苦了,我爱你”时,全车旅伴报以热烈的掌声。车上的7位夫人听到自己的老公说出这句话时,都感动的热泪盈眶。这个小游戏与其说是旅途逗笑,到不如说是为大家提供了一个公开表白的机会。我们这些未带老婆的单身也按照主持人的要求,给在家辛苦的老婆发了祝福微信,做了“老婆,我爱你”的深情表白。这个小游戏虽然只是旅程中的一个小插曲,但却充满正能量,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p><p class="ql-block"> 吃完中午饭,我们就去红旗渠景区游览。由于红旗渠纪念馆维修,我们只游览了分水闸和青年洞,并参观了杨贵生平展览馆。</p><p class="ql-block"> 红旗渠分水闸位于河南省林州市任村镇东南的分水岭,是总干局的终点工程,建于1965年三月,主要功能是将全长70.6公里的总干渠来水按需分配至三条干渠。分水闸纪念楼顶悬挂着郭沫若亲笔提写的红旗渠珠红大字。太行山的骄阳下,我们在分水岭的闸楼前合影。眼前这座青砖砌成的三层建筑像一位沉默的见证者,将滔滔漳河水一分为三,化作七条银链穿行于千山万壑。青石台阶上深浅不一的凹痕里,仿佛还回响着当年铁锤钢钎的铿锵。几十年过去了,分水渠渠岸还是那么坚硬结实,这不得不让人佩服当年林县人民做工的精细。</p><p class="ql-block"> 分水闸楼上边有个小广场,广场左边墙上用大字书写着红旗渠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团结协作,无私奉献”,右边墙上是一幅红旗渠全貌图,前边是杨贵生平展览馆。</p><p class="ql-block"> 在杨贵纪念馆的玻璃展柜前,一份泛黄的工程图纸让我屏住了呼吸。图纸边缘密密麻麻的批注里,"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墨迹力透纸背。这位年仅26岁的县委书记在太行绝壁上勾画的蓝图,不是简单的引水工程,而是一场关于尊严与生存的革命。展墙上褪色的黑白照片里,他脚踩草鞋与民工同食一锅饭的身影,让"共产党员"四个字有了暖人的温度。</p><p class="ql-block"> 杨贵是一位不平凡的县委书记,是一位伟大的共产党人。他敢想敢干,敢想常人不敢想的,敢干常人不敢干的,他以“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的豪迈气概,生动诠释了毛泽东主席“人定胜天”的哲学思想。难以想象,在60年代那样贫穷落后极度困难的情况下,他是以怎样的胆量和勇气,带领全县人民奋战十年,在太行山的悬崖绝壁人工凿出1500百公里的大型引水灌溉工程,创造出这样惊天动地的伟业!它是县委书记的榜样,是每个共产党员的榜样,是人民群众心目中的英雄。党没有忘记他,他曾受到毛主席的亲切接见,“”文革”中受到周总理的保护,离休后享受正部级待遇。这是他兴修水利,为民办事应得的回报。</p><p class="ql-block"> 从杨贵展览馆出来,我忽然想起了那个技术员吴念祖,红旗渠纪念馆应该有他的展室吧?他是修建红旗渠的主要功臣之一,这位清华毕业的水利才子,虽然生命永远定格在检查爆破孔的瞬间,但他却永远活在林县人民心中,他的兴水功德如红旗渠清泉奔涌,世代歌颂。</p><p class="ql-block"> 从分水闸下来,我们在纪念碑前小憩,看了会红旗渠短剧表演,又去青年洞参观。</p><p class="ql-block"> 青年洞是红旗渠总干渠主要工程之一,位于任村镇卢家拐村西,有“鸡鸣一声闻三省”之说的牛岭山村下方,从鬼斧神功陡峭如切的小鬼脸上穿过。<span style="font-size:18px;">青年洞的崖壁如同被巨斧劈开的史册,裸露的岩层里沉淀着六十载光阴。乘着游船驶入幽深的隧道,,洞顶犬牙交错的凿痕在光影中复活——这是三百双布满血泡的手掌留下的指纹,是三千个日夜与顽石对话的印记。船头激起的浪花拍打在石壁上,我分明听见了"叮当"作响的锤凿声穿越时空而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从青年洞出来已是日落时分,</span> 暮色中的红旗渠像一条游动的红绸,缠绕在太行山的脊梁上。渠水倒映着崖壁上"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的朱红标语,恍惚间化作流动的血管,将自力更生的基因注入这片土地的血脉。这里流淌的不是普通的水,是共产党人用信仰淬炼的钢水,是人民群众用血肉铸就的丰碑。</p><p class="ql-block"> 归途上,我抚摸衣襟沾染的太行山风,忽然懂得:所谓天河,不在九霄之上,而在共产党人与百姓血脉相连的方寸之间。这蜿蜒1500公里的水长城,每一块砌石都是初心铸就的界碑,每朵浪花都在讲述着永不褪色的精神传奇。</p><p class="ql-block"> 红旗渠绽放出中原上一束瑰丽的奇异光彩,这束光将永远照耀和激励后人发扬红旗渠精神,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更加美好。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红旗渠所说:“要用红旗渠精神教育人民,特别是广大青少年,社会主义是拼出来,干出来,拿命换来的,不仅过去如此,新时代也是如此。”</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