徒步涉县殷商古径 参观磁州抗战地道

郭志宏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徒步河北殷商古道得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山翠夹道迎闲游,</p><p class="ql-block"> 石径蜿蜒溯古幽。</p><p class="ql-block"> 商周轶事云中辨,</p><p class="ql-block"> 明清遗风眼底收。</p><p class="ql-block"> 心怀千结寻旧迹,</p><p class="ql-block"> 身立八荒探高丘。</p><p class="ql-block"> 暂忘尘嚣听鸟语,</p><p class="ql-block"> 漫把愉悦此间留。</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5月17日,周六,一行16人拟徒步河北涉县与磁县交界处的殷商古道。本人在“走南闯北”之后,决定来一次休闲徒步,便随“随风走太行群”一路向东,前往古道观览。据介绍:殷商古道,也叫御路或玉路。起点位于河北涉县关防乡岭底村后,终点位于磁县北岔口村,长约7公里。据考证,此路最早形成于殷商时期,是连接晋豫的商道,距今已有3000多年历史。古道全部用料石铺砌,行走其间,依然能够感受到古代铺砌此路时工程之宏大、用料之考究、施工之严谨!居高临下远望,古道蜿蜒盘旋,如一条酣睡的巨蟒,静静地穿行在逶迤山岭之上,隐约延伸在视野的尽头……</p> <p class="ql-block">  昨晚的一场大风,带来不是晴朗,而是一个满是浮尘的清晨。天边初露的曙光如同羞涩少女的脸颊,淡淡地铺陈在天际,却似乎被这层轻纱般的浮尘轻轻遮掩,失去了应有的明媚与锐利。空气中弥漫着一种朦胧而微妙的氛围,浮尘在微弱的晨光中翩翩起舞,它们像是夜的余韵,又似是日的先驱,交织出一片既虚幻又真实的景象。空气中弥漫着淡淡土腥的味道。</p> <p class="ql-block">  乘中巴车来到北外环与潞阳门路交叉路口处,等候后续驴友的到来。这里是长治市区与到潞城区快速路的入口处,这里已有一个摩托车队和一个骑行车队在集结,以各自的方式放松心情,游历自然。无论是摩托车队的轰鸣声还是骑行车队的铃铛声,或是徒步人在大山深处吐故纳新的呼喊声都成为心中永远的宝藏‌。</p> <p class="ql-block">  清晨并不清爽。透过车窗玻璃向外望去,远山弥漫在一种厚重的土黄色之中,犹如大自然不经意间打翻了调色盘,将一切景物都染上了一层朦胧而昏黄的滤镜。阳光努力穿透这层屏障,却只能洒下斑驳陆离的光影,显得既无力又苍白。窗外的树木依然在不停摇曳,风依然没有停息。</p> <p class="ql-block">  殷商古道的起点位于河北涉县岭底村,地处太行山脉南端,据说村中许多古建筑保存较为完整,有3片保存较好、集中连片的古民居建筑群。目前保存较好的有赵家大院、李家大院和郝家大院。村中古券、古桥、古池、古井等多为明清建筑,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p> <p class="ql-block">  没有刻意去欣赏这些古旧建筑,只能看到什么观览什么,心中念想的还是那条殷商古道,急切想一堵它的真实面目。</p> <p class="ql-block">  据说,岭底村历史悠久。商道古碑记载:东汉末年形成涉县至磁县古道,途经岭底、关防至西达与涉林古道相接,达涉县城。由此可断定,东汉时岭底村即存在。明洪武年间由于中原人口锐减,明政府颁诏迁山西民于中原,正式设立岭底行政村。因此在《涉县志》记载,村庄始建于明洪武年间,原属河南彰德府管辖,清末民初归为河北涉县管辖,因为位处凤凰岭山脚而得名,被列入河北省第二批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名单。</p> <p class="ql-block">  据说这里有四处古券,其中以龙券规模最大,且保存相对完好。龙券又称李家券,位于岭南路中部,处于村中心通向李家大院的路口附近,为青石结构,下层为石拱结构,拱券上部刻有“屏藩燕冀”四字,道路由石拱下通过,上层屋顶为双坡结构,为村中的三座寺庙,由左至右,分别称为福爷庙、奶奶庙和老爷庙。寺庙门外,砌石栏杆,上雕刻精美的浮雕图案,展现了古代匠人的精美工艺和村庄优秀的传统历史文化。</p> <p class="ql-block">  走出村口不远,已有石板路呈现在视野之中,这就是殷商古道了。起初的古道断断续续,古道一侧上方有一条新修的乡村土公路,可以行驶农用车的那种土路,而古道的另一侧则是深深的沟壑,虽然时断时续,但痕迹很明显。</p> <p class="ql-block">  再继续前行时,古道便完整的呈现在眼前。在苍翠欲滴的山林间,一条石板古道悄然蜿蜒,就像是岁月精心雕琢的艺术品,静静铺展于大地之上。古道由一块块大小不一的石板铺就,它们经历了无数风雨的洗礼,表面变得光滑而温润,记录着过往行人的足迹与故事。</p> <p class="ql-block">  阳光泻下,为这条蜿蜒的古道披上了一层神秘而幽静的面纱。随着地势的起伏,古道向山中蜿蜒,如同一条灵动的蛇,引领着探寻者穿梭于历史与现实之间,每一步都踏响了历史的回音,每一转都展开了新的风景画卷。</p> <p class="ql-block">  其中一段石板路,简直就是用规则的料石铺就,整齐划一,方正有序。每隔一段距离,路边镶有一块柱石,就如同现代公路一侧的护路墩,耸立于一侧。</p> <p class="ql-block">  在这古朴的石板古道上,岁月仿佛静止成了一幅淡雅的水墨画。每一块历经风霜的石板,都镌刻着过往行人的足迹与时光的低语。它们错落有致地铺展着,彼此间的缝隙中,却悄然孕育着生命的奇迹。一抹抹鲜嫩的绿色,不屈不挠地从这些细小的裂隙中探出头来,那是生命力顽强的绿草,以最温柔却也最坚韧的姿态,点缀在这条历史的长廊上,石头的刚与绿草的柔竟是如此的和谐共处。</p> <p class="ql-block"> 本次徒步之行,有四对夫妻,16人占去一半。夫妻相携,漫步古道,别有一番情趣。古道两旁,绿翠盈眸,野花随风轻摇,仿佛也在为这些伴侣的低语伴奏。石板路上每一块石头都记录着过往行人的足迹,而今,一对对伉俪的每一步都似乎在与历史对话,讲述着属于他们的不朽故事。阳光洒在他们的脸上,为这份平凡而又真挚的情感镀上了一层神圣的光辉,让人不禁感叹,岁月悠悠,唯有真爱如初见,在这古老的石板古道上,绽放出最温柔的光芒。</p> <p class="ql-block">  走过一段相对平坦的石板路,便是一段上山路,呈“之”字型伸向山顶。赞叹的是这条古道的宽与阔,古道不因盘山而收窄,而显得愈发明亮清晰和轮廓分明。</p> <p class="ql-block">  此时的古道更有韵味,更加古朴而庄重,它不仅是地理上的通道,更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让每一个踏上这条道路的人,都能感受到那份穿越时空而来的震撼与敬畏。</p> <p class="ql-block">  在这片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土地上,殷商古道如同一部活生生的历史教科书,静静地等待着每一个探寻者的脚步,讲述着那些被岁月尘封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  行至山顶,石板路踪影全无,仿佛时间突然凝固,空间戛然而止。越过一个小垭口是一段沙石路,沙石路通向山下村庄。石板路的“戛然而止”,更像是一个温柔的提醒,告诉我们旅途中的每一次停留,都是为了更好地启程,让心灵在宁静与喧嚣之间找到平衡,继续探索生命中那些未曾触及的美丽与奇迹。</p> <p class="ql-block">  沙石路一侧有一个小山包,上面堆放着乱石,不妨前往探索一下。兴趣,这一股无形却强大的力量,往往源自于人类天性中对未知世界的好奇探索。好奇心,作为兴趣的萌芽,驱使着我们迈出探索的第一步,对周遭的一切保持一份孩童般的惊异与渴望。</p> <p class="ql-block">  在这个好奇的过程中,一堆乱石引发大家的兴趣。以此为基础,发挥想象力,摆酷留影,踏石取天。好奇总是如同解锁了一扇通往广阔天地的大门,让心灵的花园因好奇之水的灌溉而更加繁茂多彩。因此,可以说,好奇是兴趣的火花,它不仅点燃了求知的欲望,更是推动个人成长与知识积累不可或缺的动力源泉。</p> <p class="ql-block">  路途中遇见一群修剪山林的山民,他们正在享用午餐,一杯水,几个面包。猜测他们的工作就是修剪松柏幼苗周边的灌木野草,以便于新庙生长。他们是我们眼中的风景,谁说我们不是他们眼中的风景呢?为他们的辛苦劳作点赞!</p> <p class="ql-block">  眼前是一幅和谐的画面,宁静的山谷之中,散落着古朴而恬静的村落,它们仿佛是大自然不经意间遗落的珍珠,静静镶嵌在层峦叠嶂的山坳间。阳光温柔地拂过每一座屋室,将或红或蓝的屋顶演绎的更加色彩斑斓。这些村落依山傍水,或隐匿于葱郁的林海边缘,或依偎在潺潺溪流之畔,与世无争,自成一派祥和之境。</p> <p class="ql-block">  转过一座新建土地庙堂,又是一段石板路,石板路蜿蜒曲折伸向山下村庄。</p> <p class="ql-block">  路的两旁,是层层叠叠、错落有致的梯田,它们如同大地的指纹,细腻而深邃。石板路与梯田相依相伴,一刚一柔,一动一静,它们之间仿佛存在着某种默契,共同讲述着这片土地上的古老传说与生生不息的希望。</p> <p class="ql-block">  行走在这样的景致之中,每一步都踏在了历史与自然的和谐交响之上,让人不禁放慢脚步,细细品味这份远离尘嚣的宁静与美好。石板路的沉稳与梯田的灵动,在这一刻完美融合,相映成趣,绘就了一幅令人心旷神怡的田园诗篇。</p> <p class="ql-block">  石板路的尽头就是村口,继续前行,就进村了。北岔口村位于太行山东麓,地处磁县西部深山区,一条御路与涉县紧紧相邻。据说此路乃殷纣王为到西顶降香,专拨国库银两所修,故名御路历为东通齐鲁,西达秦晋之要道。资料介绍,1964年周恩来总理视察磁县时还问起:“我知道你们这里有个御路,现在还有没有?”可见老一辈首长对北岔村印象之深。</p> <p class="ql-block">  这不知不觉间,就从涉县来到了磁县。这是一个有红色故事的村落,全国第一个抗日民主县政府驻地,全国第一个抗日儿童团诞生地。是啊!北岔口村为抗战和人民的解放事业,在各方面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付出了极大的代价,北岔口村的老一辈党员群众,当时为保卫磁县民主县政府,在战争年代为保护和支援涉县大后方所付出的代价是巨大的,这从村史馆中可见一斑。</p> <p class="ql-block">  北岔口村的石头房屋是明清至民国时期的传统石砌建筑,这些房屋依山势梯次而建,错落有致,多为二层平屋顶结构,门楼檐角和水口采用整块青石雕刻,工艺精致独特。房屋圈顶拱门以料石浆砌,墙体厚重质朴‌。</p> <p class="ql-block">  曾经青石板铺就街道已被水泥路面取代,不过巷道幽深曲折,形成“推门又见一重庭”的院落布局‌,据说建筑群占地280亩,保存完好率达85%以上,石碾、石磨、古水池等生活设施与房屋整体风貌协调统一‌。散落于太行大山之中的这些石屋见证了的历史变迁,在现代看来兼具生活实用性与艺术价值。</p> <p class="ql-block">  来到北岔口剧场处,这里正在举办“陶泉乡慈善老年食堂”活动,说的通俗一点,就是把全村所有老年人集中在这里吃一顿大锅饭,也即“聚餐”,当然了没有炒菜桌餐。饭菜是油炸菜角和鸡蛋汤。</p> <p class="ql-block">  村民们用餐期间,突然进来一群不速之客,颇有一些诧异。其实我们一行主要是对慈善活动感兴趣,进去剧场一观而已,没有准备在这里用餐,其中一行四人已经离开剧场,前往一处饭馆。没想到后面的驴友迟迟没有露面,电话得知,他们已经在剧场吃开午餐了,原因是村乡干部和村民们的热情挽留,不好再做推辞,我们一行四人随同中巴车一同折返,复在剧场享用午餐,顺带再抿了一口小酒。</p> <p class="ql-block">  午餐之后,大家乘车离开剧场处。是啊!漫步村巷时,既能感受明清石宅的恢弘气息,又能得知御路传说和抗日故事,深深体会到这里“历史的厚重”与“人情的温度”交融‌相织。</p> <p class="ql-block">  乘车前行,来到中岔口村,听说这里的红薯粉条不错,是这里的特色产品,决定前往一览。产品展示在一高台之上,大家拾阶而上,是一排平房,展示的特产就是粉条和酸枣芽茶。</p> <p class="ql-block">  向远处望去,有一山峰颇让人瞩目,这就是睡美人山,位于磁县陶泉乡中岔口村南,该山由多峰组成,远远望去如一神女酣睡,当地人称此为“神女春梦”。睡美人山属太行山系的一段,它由诸多个突兀而起的山峰组成,高约600多米,长约5000米,那就是河北天宝寨景区。</p> <p class="ql-block">  一袋袋粉条、茶叶还是勾起大家的购买欲望,从来不喜欢购物的我,也加入购买行列,买一袋红薯粉条回家品尝。</p> <p class="ql-block">  众驴友很配合摄影师拍摄,有模有样满载而归、负重前行的样子,5斤红薯粉条,当做50斤来背,场面及其搞笑,让人忍俊不禁。虽然引发了各种意想不到的“笑”果,但每个参与的驴友都用自己的方式为大家带来了欢乐,让这个平凡的下午变得格外难忘。</p> <p class="ql-block">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这样的场景显得尤为珍贵,提醒着我们,无论岁月如何更迭,保持一颗容易被小事逗乐的心,是通往幸福的一条捷径。而那些看似不起眼的搞笑瞬间,往往能成为心中最温暖的记忆,让我们在未来的日子里,偶尔回味,嘴角仍会不自觉地上扬。</p> <p class="ql-block">  购物后,乘车驶向下一站——山底村抗战地道遗址。山底村隶属于河北峰峰矿区管辖,因村地处太行山东麓丘陵区,一面靠山、三面环沟,故名山底村。</p> <p class="ql-block">  2021年12月,河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发布公示,经各市推荐、现场调查和专家评审,山底村列为第五批河北省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候选名单。2022年5月,入选第五批河北省历史文化名村。2023年3月,入选第六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村落名单。</p> <p class="ql-block">  来到这里主要是观看地道。冀南山底抗日地道遗址,又称邯郸抗日地道遗址、邯郸市峰峰矿区山底抗日地道遗址,地道始掘于南宋末年,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拓展、延伸挖掘,形成规模。</p> <p class="ql-block">  据介绍,冀南山底抗日地道遗址是中国目前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抗日战争时期地道,也是全国抗战纪念设施遗址、河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防教育基地。这座“地下长城”历经北宋末年抗金洞、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抗日地道、1969年战备地道3个不同阶段,现存主巷1626米、复巷304米、支巷13666米,总长15.6公里。</p> <p class="ql-block">  参观过冀中平原冉庄地道战遗址,不知道冀南山区也有一处抗战地道遗址。地道的设计巧妙而复杂,洞洞相连,户户相通,不仅有主巷、复巷和支巷,还设有陷阱、枪眼和暗洞。想象中,村民们利用熟悉地形的优势,在这里与日寇展开了殊死搏斗,那是怎样的一段可歌可泣的抗战场景。</p> <p class="ql-block">  走出地道,站在山底村的土地上,让你深深地感受到了那份来自历史的厚重和来自人民的伟大力量。这里不仅是一个旅游景点,更是一个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精神的重要场所。</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参观山底村抗战地道遗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追忆烽烟锁太行,</p><p class="ql-block"> 今从地道辨沧桑。</p><p class="ql-block"> 洞连千户隐玄机,</p><p class="ql-block"> 光入九州耀太阳。</p><p class="ql-block"> 血火淬成金石志,</p><p class="ql-block"> 鼓角凝作钢铁墙。</p><p class="ql-block"> 伫立山底遗址地,</p><p class="ql-block"> 初心不忘续华章。</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一行复又回到停车处,一天徒步游览就此结束了。回顾一天时光,在休闲中享受那份惬意,在观览中燃起那份情愫,而在笑声中荡去那份疲累。归程依然满载欢乐,空气里满是欢喜的味道。一天虽短,快乐绵长,和众驴友一起回味无穷‌。</p> <p class="ql-block">  本人照片来自同行驴友拍摄</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用虔诚和敬畏欣赏自然,</p><p class="ql-block"> 用双腿和脚板丈量山野,</p><p class="ql-block"> 用文字和图片记录旅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同行有趣的人,</p><p class="ql-block"> 记录有趣的事,</p><p class="ql-block"> 拍摄有趣的景。</p><p class="ql-block"> 有趣皆脱俗,</p><p class="ql-block"> 相知方觉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5-05-17 晚</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