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门壶山的美篇

黄门壶山

<p class="ql-block">天山作证:一位教育援疆者的无悔初心 </p><p class="ql-block"> 站在闽南金黄的龙眼树下,我总会想起昌吉湛蓝的天空下,那些与我分享龙眼甘甜的维吾尔族学生。三载援疆路,已化作生命中最璀璨的星光,照亮我知天命之年的教育人生。 </p><p class="ql-block"> 当我在2010年寒冬踏上昌吉土地时,随身携带的不仅是福建农学院的工学学位证书,更有一腔教育报国的热血。面对零下三十度的严寒,我裹紧棉衣走向课堂;在黄沙漫天的春日,依然坚持用粉笔书写物理公式。昌吉市第四中学的讲台上,我既是手持教鞭的严师,也是学生眼中会唱闽南语歌的"阿达西"。当2013年学校高考成绩跃升昌吉市前茅时,孩子们用民族语言写就的感谢信,成为我最珍贵的勋章。 </p><p class="ql-block"> 在援疆指挥部统一部署下,我们探索"生本导学"教育新模式。深夜的教研室灯光里,我与各族教师共同研磨教案,将福建课改经验与新疆学情相融合,将《课堂教学高效起来的秘诀在课外》等论文在学术期刊发表。 </p><p class="ql-block"> 三年间,我经历了南方人难以想象的考验。慢性咽炎发作时,含着润喉片也要坚持上课;在眼睛短暂失明的午后,仍摸索着批改作业。当得知家中老母摔伤却无法尽孝时,是昌吉同事送来的馕饼温暖了思乡的心。这些困厄如同塔克拉玛干的沙粒,磨砺出教育工作者最坚韧的品格。如今体检单上的各项异常指标,何尝不是大漠胡杨赐予的特殊勋章? </p><p class="ql-block"> 临别昌吉那日,同事们将自家晾制的葡萄干塞满我的行囊,这袋跨越五千公里的甜蜜,见证着闽昌两地教育工作者用真心浇灌的情谊。虽然未能促成"姐妹校"缔结,但那些在教研会上碰撞的思想火花,在茶香中共唱的《爱拼才会赢》,早已在丝绸之路上架起无形的虹桥。 </p><p class="ql-block"> 回首天山岁月,我无悔于将人生最成熟的年华献给边疆教育事业。当昌吉四中的昔日学生已成为建设新疆的中坚力量,我深深懂得:教育援疆不是单方面的付出,而是生命与生命的彼此照亮。这三年,我用知识播种希望,用真心收获真情,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书写了教育工作者最壮美的人生诗行。</p>